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中华绒螯蟹新品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20 19:39
  中华绒螯蟹味道鲜美、风味独特,饱受市场欢迎,其养殖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主要养殖模式为池塘养殖,即小水域生态系统养殖,所以在池塘养殖的条件下,即在小水域生态系统养殖的条件下,培育出性状优良的中华绒螯蟹新品系对于其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华绒螯蟹新品系的选育、生长性能、生物学指标等方面作了介绍、研究、测定、分析,主要结果有:(1)通过对纯种长江中华绒螯蟹的4代定向选育,F4代雌、雄蟹的均重分别达到了156.34g/尾、224.88g/尾,与选育的基础群体,即选育工作开始之前的雌、雄蟹相比,均重分别增加了33.96%、64.46%。F4代雌、雄蟹的体重规格较为整齐、统一,体重变异系数均小于选育工作开始之前的雌、雄蟹。(2)经过6个月的一龄蟹种池塘对比培育,F4代自繁子代一龄蟹种的均重、收获量、回捕率与普通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一龄蟹种无显著差别,但F4代自繁子代一龄蟹种的性早熟率低于普通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一龄蟹种且差异极显著(P<0.01)。(3)经过8个月的二龄河蟹池塘对比培育,F4代自繁子代二龄河蟹的均重、收获量高于普通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二龄河蟹且差异极显著(P<0.0...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中华绒螯蟹生物学特性及主要养殖模式
        1.1.1 中华绒螯蟹生物学特性
        1.1.2 中华绒螯蟹主要养殖模式
    1.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3 相关研究进展及本文研究内容
    1.4 研究路线图
第二章 中华绒螯蟹的4代选育
    2.1 选育技术介绍
        2.1.1 选育目标
        2.1.2 选育地点
        2.1.3 选育方法
        2.1.4 具体选育过程
    2.2 选育群体4代选育结果
    2.3 对照群体4代生长结果
第三章 F_4代中华绒螯蟹自繁子代生长性能研究
    3.1 一龄蟹种对比培育试验
        3.1.1 试验时间、地点
        3.1.2 试验设计
        3.1.3 试验方法
        3.1.4 试验结果及分析
    3.2 二龄河蟹对比培育试验
        3.2.1 试验时间、地点
        3.2.2 试验设计
        3.2.3 试验方法
        3.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第四章 F_4代自繁子代成蟹生物学指标的测算及分析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样品
        4.1.2 主要测试材料及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外部形态、蟹体组成成分测算
        4.2.2 可食部分营养成分测算
        4.2.3 计算公式
        4.2.4 数据处理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外部形态、蟹体组成成分的测算结果及分析
        4.3.2 蟹体可食部分营养成分的测算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稻田养蟹研究[J]. 王坚,吴轶宏,杨明江,姬文明.  宁夏农林科技. 2011(12)
[2]河蟹池塘养殖技术[J]. 胡友胜.  农技服务. 2011(11)
[3]河蟹高产养殖技术[J]. 宋学玉.  农技服务. 2011(08)
[4]湖泊围网养殖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 何传高.  现代农业科技. 2011(05)
[5]不同比例氮肥施用对稻田蟹生长及营养价值的影响[J]. 范翠翠,吴朝霞,孙文涛,袁滢滢,张琦,张旋.  中国农学通报. 2010(19)
[6]罗非鱼选育方法研究进展[J]. 罗永巨.  水产科技情报. 2010(02)
[7]水草在虾蟹养殖中的利用[J]. 李兴辉.  水产养殖. 2010(03)
[8]中国河蟹养殖产业成本与贸易效益分析(上)[J]. 陈蓝荪.  科学养鱼. 2009(09)
[9]蟹池套养虾鱼生态高效养殖技术[J]. 张和军,孙斌华,徐留芳.  农家之友(理论版). 2009(08)
[10]东太湖网围养蟹效应及养殖模式优化[J]. 何俊,谷孝鸿,刘国锋.  湖泊科学. 2009(04)

硕士论文
[1]中华绒螯蟹的品质分析与比较[D]. 郑海波.江南大学 2008
[2]不同增养殖水体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营养指标比较分析[D]. 张彤晴.南京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646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6646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5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