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混养系统能量收支及有机碳收支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9 13:50
为了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生态养殖研究者们在进行室外池塘生态养殖的研究过程中,努力寻找一条如何能够在各种养殖资源高效利用,对周围环境尽量降低污染的基础上做到养殖生物最大限度产出的养殖方式。具有生态学互利作用的养殖生物搭配养殖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条很好的路径。通过对养殖池塘能量及有机碳收支及其中转化效率关系的研究,可以为各种养殖生物以什么样的比例搭配养殖可以收到最好的综合效应提供理论依据。三疣梭子蟹是近年来在我国沿海地区普遍养殖的生物品种,通过搭配对虾、贝类等养殖生物进行的虾蟹、虾蟹贝混合养殖已经为很多养殖户所采用,但是对虾和蟹或者对虾、蟹和贝之间到底以什么样的比例进行搭配混合养殖可以收到最好的养殖效益这方面一直未有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二元不同搭配比例混养系统下的能量收支、有机碳收支、养殖效果及有机碳储量研究和三疣梭子、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不同比例搭配的三元混合养殖系统能量收支及养殖效果的实验研究,探讨了凡...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三疣梭子蟹的养殖现状和养殖池塘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及有机碳含量变动
摘要
Abstract
1.1 三疣梭子蟹的生态习性及养殖现状
1.1.1 三疣梭子蟹的生态习性
1.1.2 三疣梭子蟹的养殖现状
1.2 养殖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的能量流动和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收支
1.2.1 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2.2 养殖池塘生态系统能量收支的相关研究
1.3 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收支
1.3.1 养殖池塘生态系统中有机碳的输入与输出
1.3.2 养殖池塘生态系统中有机碳的组成
1.3.3 溶解有机碳
1.3.4 颗粒有机碳
1.3.5 浮游植物有机碳
1.3.6 浮游动物有机碳
1.3.7 细菌有机碳
1.3.8 腐质颗粒有机碳
1.3.9 底泥有机碳
2 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混养系统的能量收支的实验研究
2.0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养殖管理
2.1.4 实验测定及数据分析方法
2.1.5 能量转化效率计算公式
2.2 结果
2.2.1 各实验组养殖生物的收获状况
2.2.2 各实验组初级生产力和光能利用率
2.2.3 各实验组能量输入与输出
2.2.4 各实验组的底泥沉积能量
2.2.5 各实验组的能量转化效率
2.3 讨论
2.3.1 各实验组能量利用和转化效率
2.3.2 各实验组的底泥沉积
2.3.3 虾蟹混养的机制探讨及养殖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探究
2.3.4 关于最佳养殖结构
3 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不同混养系统中能量收支的实验研究
3.0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设计
3.1.3 实验管理
3.1.4 实验测定及数据分析方法
3.1.5 能量转化效率计算公式方法
3.2 结果
3.2.1 各实验组养殖生物收获情况
3.2.2 各处理初级生产力和光能利用率
3.2.3 各实验组能量输入及输出
3.2.4 不同实验组底泥沉积
3.2.5 不同实验组能量转化效率
3.3 讨论
3.3.1 各实验组的能量利用及转化效率
3.3.2 放养滤食性贝类的生态学作用
3.3.3 最优实验组
4 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混养系统有机碳收支的实验研究
4.0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计
4.1.3 实验管理
4.1.4 实验测定及数据分析方法
4.2 结果
4.2.1 各实验组中养殖动物的收获情况
4.2.2 各实验组有机碳的收入
4.2.4 各实验组各项输入有机碳占总有机碳输入量的比例
4.2.5 各实验组初级生产合成有机碳量
4.2.6 各实验组有机碳的输出
4.2.7 各实验组各项输入有机碳占总有机碳输入量的比例
4.2.8 各实验组浮游呼吸消耗的有机碳量
4.2.9 各实验处理组底泥有机碳积累
4.2.10 不同养殖模式有机碳利用率比较
4.3 讨论
4.3.1 各实验组有机碳的输入
4.3.2 各实验处理组有机碳的输出
4.3.3 有机碳的利用率与虾蟹混养最佳搭配比例
5 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混养系统有机碳库储量的研究
5.0 引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实验管理
5.1.4 水体各有机碳组成部分含量的实验测定
5.2 结果
5.2.1 浮游植物有机碳及其组成
5.2.2 浮游动物有机碳
5.2.3 水体有机碳
5.2.4 各处理组有机碳组成
5.2.5 底泥有机碳
5.3 讨论
5.3.1 水体各部分有机碳与相关研究之间的比较
5.3.2 水体有机碳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研究
5.3.3 底泥有机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北黑土区水库底泥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特性研究——以长春市新立城水库为例[J]. 王铭阳,赵兰坡,赵兴敏. 中国农学通报. 2012(21)
[2]对虾高位池精养和生态养殖模式下沉积物中碳、氮元素变化及对底栖细菌的影响[J]. 张天文,包卫洋,高磊,单洪伟,马甡.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5)
[3]有机海水围塘养殖生态系统能量收支与利用效率研究[J]. 李廷友,谢标,林振山. 水生态学杂志. 2012(03)
[4]三疣梭子蟹生物学特性及繁养殖现状[J]. 程国宝,史会来,楼宝,毛国民,詹炜,徐冬冬,薛宝贵. 河北渔业. 2012(04)
[5]草鱼混养生态系统能量收支的研究[J]. 宋颀,田相利,董双林,王芳,张振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10)
[6]生物絮团技术特点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J]. 罗亮,张家松,李卓佳. 水生态学杂志. 2011(05)
[7]滨海型盐碱地主养鲤池塘能量生态学研究[J]. 吴会民,张韦,梁传辉,樊振中,谢刚,高勇,缴建华. 淡水渔业. 2011(04)
[8]刺参养殖池塘有机碳周年变化的初步研究[J]. 杨大佐. 科技致富向导. 2011(20)
[9]浙江沿海三疣梭子蟹的养殖模式[J]. 胡则辉,徐君卓,石建高. 现代渔业信息. 2011(03)
[10]浙江三疣梭子蟹养殖现状[J]. 史会来,金翀略,林桂装,楼宝,毛国民. 河北渔业. 2010(07)
博士论文
[1]对虾高位池精养模式和生态养殖模式中碳流通特征的解析[D]. 张天文.中国海洋大学 2011
[2]对虾工程化养殖系统重要元素及能量收支[D]. 游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5
硕士论文
[1]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池塘混养系统结构优化和氮磷收支的实验研究[D]. 董佳.中国海洋大学 2013
[2]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混养系统氮磷收支和池塘水质与底质的比较研究[D]. 孙云飞.中国海洋大学 2013
[3]凡纳滨对虾与金钱鱼混养对池塘生态因子及能量收支的影响[D]. 裴宇.广东海洋大学 2012
[4]草鱼不同混养系统有机碳、氮和磷收支及变动的初步研究[D]. 刘朋.中国海洋大学 2012
[5]草鱼复合养殖系统沉积物—水界面碳、氮、磷动态变化的初步研究[D]. 赵蕾.中国海洋大学 2011
[6]武汉东湖碳循环过程和碳收支研究[D]. 杨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4
本文编号:3693479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三疣梭子蟹的养殖现状和养殖池塘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及有机碳含量变动
摘要
Abstract
1.1 三疣梭子蟹的生态习性及养殖现状
1.1.1 三疣梭子蟹的生态习性
1.1.2 三疣梭子蟹的养殖现状
1.2 养殖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的能量流动和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收支
1.2.1 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2.2 养殖池塘生态系统能量收支的相关研究
1.3 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收支
1.3.1 养殖池塘生态系统中有机碳的输入与输出
1.3.2 养殖池塘生态系统中有机碳的组成
1.3.3 溶解有机碳
1.3.4 颗粒有机碳
1.3.5 浮游植物有机碳
1.3.6 浮游动物有机碳
1.3.7 细菌有机碳
1.3.8 腐质颗粒有机碳
1.3.9 底泥有机碳
2 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混养系统的能量收支的实验研究
2.0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养殖管理
2.1.4 实验测定及数据分析方法
2.1.5 能量转化效率计算公式
2.2 结果
2.2.1 各实验组养殖生物的收获状况
2.2.2 各实验组初级生产力和光能利用率
2.2.3 各实验组能量输入与输出
2.2.4 各实验组的底泥沉积能量
2.2.5 各实验组的能量转化效率
2.3 讨论
2.3.1 各实验组能量利用和转化效率
2.3.2 各实验组的底泥沉积
2.3.3 虾蟹混养的机制探讨及养殖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探究
2.3.4 关于最佳养殖结构
3 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不同混养系统中能量收支的实验研究
3.0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设计
3.1.3 实验管理
3.1.4 实验测定及数据分析方法
3.1.5 能量转化效率计算公式方法
3.2 结果
3.2.1 各实验组养殖生物收获情况
3.2.2 各处理初级生产力和光能利用率
3.2.3 各实验组能量输入及输出
3.2.4 不同实验组底泥沉积
3.2.5 不同实验组能量转化效率
3.3 讨论
3.3.1 各实验组的能量利用及转化效率
3.3.2 放养滤食性贝类的生态学作用
3.3.3 最优实验组
4 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混养系统有机碳收支的实验研究
4.0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计
4.1.3 实验管理
4.1.4 实验测定及数据分析方法
4.2 结果
4.2.1 各实验组中养殖动物的收获情况
4.2.2 各实验组有机碳的收入
4.2.4 各实验组各项输入有机碳占总有机碳输入量的比例
4.2.5 各实验组初级生产合成有机碳量
4.2.6 各实验组有机碳的输出
4.2.7 各实验组各项输入有机碳占总有机碳输入量的比例
4.2.8 各实验组浮游呼吸消耗的有机碳量
4.2.9 各实验处理组底泥有机碳积累
4.2.10 不同养殖模式有机碳利用率比较
4.3 讨论
4.3.1 各实验组有机碳的输入
4.3.2 各实验处理组有机碳的输出
4.3.3 有机碳的利用率与虾蟹混养最佳搭配比例
5 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混养系统有机碳库储量的研究
5.0 引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实验管理
5.1.4 水体各有机碳组成部分含量的实验测定
5.2 结果
5.2.1 浮游植物有机碳及其组成
5.2.2 浮游动物有机碳
5.2.3 水体有机碳
5.2.4 各处理组有机碳组成
5.2.5 底泥有机碳
5.3 讨论
5.3.1 水体各部分有机碳与相关研究之间的比较
5.3.2 水体有机碳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研究
5.3.3 底泥有机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北黑土区水库底泥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特性研究——以长春市新立城水库为例[J]. 王铭阳,赵兰坡,赵兴敏. 中国农学通报. 2012(21)
[2]对虾高位池精养和生态养殖模式下沉积物中碳、氮元素变化及对底栖细菌的影响[J]. 张天文,包卫洋,高磊,单洪伟,马甡.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5)
[3]有机海水围塘养殖生态系统能量收支与利用效率研究[J]. 李廷友,谢标,林振山. 水生态学杂志. 2012(03)
[4]三疣梭子蟹生物学特性及繁养殖现状[J]. 程国宝,史会来,楼宝,毛国民,詹炜,徐冬冬,薛宝贵. 河北渔业. 2012(04)
[5]草鱼混养生态系统能量收支的研究[J]. 宋颀,田相利,董双林,王芳,张振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10)
[6]生物絮团技术特点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J]. 罗亮,张家松,李卓佳. 水生态学杂志. 2011(05)
[7]滨海型盐碱地主养鲤池塘能量生态学研究[J]. 吴会民,张韦,梁传辉,樊振中,谢刚,高勇,缴建华. 淡水渔业. 2011(04)
[8]刺参养殖池塘有机碳周年变化的初步研究[J]. 杨大佐. 科技致富向导. 2011(20)
[9]浙江沿海三疣梭子蟹的养殖模式[J]. 胡则辉,徐君卓,石建高. 现代渔业信息. 2011(03)
[10]浙江三疣梭子蟹养殖现状[J]. 史会来,金翀略,林桂装,楼宝,毛国民. 河北渔业. 2010(07)
博士论文
[1]对虾高位池精养模式和生态养殖模式中碳流通特征的解析[D]. 张天文.中国海洋大学 2011
[2]对虾工程化养殖系统重要元素及能量收支[D]. 游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5
硕士论文
[1]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池塘混养系统结构优化和氮磷收支的实验研究[D]. 董佳.中国海洋大学 2013
[2]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混养系统氮磷收支和池塘水质与底质的比较研究[D]. 孙云飞.中国海洋大学 2013
[3]凡纳滨对虾与金钱鱼混养对池塘生态因子及能量收支的影响[D]. 裴宇.广东海洋大学 2012
[4]草鱼不同混养系统有机碳、氮和磷收支及变动的初步研究[D]. 刘朋.中国海洋大学 2012
[5]草鱼复合养殖系统沉积物—水界面碳、氮、磷动态变化的初步研究[D]. 赵蕾.中国海洋大学 2011
[6]武汉东湖碳循环过程和碳收支研究[D]. 杨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4
本文编号:36934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693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