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山区斑鳜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21 23:25
为了解苗岭山区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种质资源现状,本研究基于形态学方法、线粒体DNA Cytb基因和COI基因以及核DNA ITS-1基因标记技术,对苗岭山区南部柳江水系的都柳江和樟江以及北部沅江水系的松桃河、锦江、舞阳河和清水江,乌江水系思南段的3水系7条河流的野生斑鳜群体遗传结构及其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传统形态性状数据和框架结构数据相结合,运用多元分析方法对苗岭山区3水系斑鳜群体的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斑鳜群体间的背鳍棘、背鳍条、胸鳍条、腹鳍条、臀鳍条、尾鳍条、幽门垂、侧线鳞和第一鳃弓外鳃耙等9项可数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中提取了前6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72.668%,前3项主成分对群体间外形差异贡献较大,主要受其尾柄长、眼间距和体宽等性状影响;应用逐步判别方法建立了3个群体的特征判别函数,其交互验证判别准确率为81.5%;形态学聚类图结果显示,沅江和柳江群体形态关系较近先聚为一支,之后再与乌江群体相聚;乌江群体与沅江和柳江群体在尾柄长/体长性状上的差异达到亚种水平(差异性系数>1.28)。综上可知,苗...
【文章页数】:10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r DNA ITS-1基因片段斑鳜群体的NJ系统发生树。
基于r DNA ITS-1基因片段斑鳜群体的ML系统发生树。
基于r DNA ITS-1基因片段斑鳜群体的MP系统发生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贵州3个斑鳜野生种群形态学差异[J]. 黄胜,潘秋芝,安苗,余科,李珊,陈敦学,马秀慧. 水产科学. 2020(03)
[2]西江中下游鳤的遗传多样性与种群动态历史[J]. 杨计平,李策,陈蔚涛,李跃飞,李新辉. 生物多样性. 2018(12)
[3]基于COI序列的长江中上游鲢6个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J]. 沙航,罗相忠,李忠,邹桂伟,梁宏伟. 中国水产科学. 2018(04)
[4]基于形态学差异探讨秦岭细鳞鲑亚种有效性问题[J]. 蒙彦晓,王桂华,熊冬梅,刘海侠,张建禄,王继隆,王立新,刘小林. 水生生物学报. 2018(03)
[5]5科11种鱼类ITS1特征分析及其在系统分类研究中的适用性[J]. 武宝生,司李真,孔晓瑜,时伟,杨敏. 水产学报. 2018(04)
[6]贵州境内3个野生大眼鳜群体的形态差异[J]. 陈薛伟杰,郭健康,杨志,曹恒源,安苗. 中国水产科学. 2018(01)
[7]浙江省三个斑鳜野生群体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遗传变异[J]. 许晓军,孟庆辉,陈小明. 浙江农业学报. 2017(10)
[8]11种鲈形目鱼类的核糖体基因GC含量及其与硬骨鱼类的特征比较[J]. 司李真,武宝生,孔晓瑜,杨敏,龚理,时伟. 中国水产科学. 2017(04)
[9]华南地区7个大刺鳅野生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J]. 舒琥,江小璐,杨华强,林婷婷,周惠强,张明清,查广才.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10]珠江流域3个野生大眼鳜群体的形态差异[J]. 杨慧荣,欧阳徘徊,李桂峰,孙际佳,夏雨,王紫钰,刘丽. 中国水产科学. 2016(02)
博士论文
[1]斑鳢(♀)和乌鳢(♂)杂交组合的分子遗传特性研究[D]. 朱树人.华东师范大学 2014
[2]鳜类及其两种牛首科寄生虫的系统发育研究[D]. 陈达丽.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7
硕士论文
[1]大眼鳜3个野生群体的形态特征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郭健康.贵州大学 2016
[2]斑鱖胚胎与仔鱼早期发育观察[D]. 胡振禧.福建农林大学 2014
[3]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的7水系斑鳜遗传多样性分析[D]. 周文漪.暨南大学 2014
[4]珠江水系鳜鱼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 司从利.暨南大学 2012
[5]长江鳜和大眼鳜复合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 余帆洋.暨南大学 2011
[6]海湾扇贝分子标记的研究及应用[D]. 孙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3
本文编号:3722974
【文章页数】:10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r DNA ITS-1基因片段斑鳜群体的NJ系统发生树。
基于r DNA ITS-1基因片段斑鳜群体的ML系统发生树。
基于r DNA ITS-1基因片段斑鳜群体的MP系统发生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贵州3个斑鳜野生种群形态学差异[J]. 黄胜,潘秋芝,安苗,余科,李珊,陈敦学,马秀慧. 水产科学. 2020(03)
[2]西江中下游鳤的遗传多样性与种群动态历史[J]. 杨计平,李策,陈蔚涛,李跃飞,李新辉. 生物多样性. 2018(12)
[3]基于COI序列的长江中上游鲢6个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J]. 沙航,罗相忠,李忠,邹桂伟,梁宏伟. 中国水产科学. 2018(04)
[4]基于形态学差异探讨秦岭细鳞鲑亚种有效性问题[J]. 蒙彦晓,王桂华,熊冬梅,刘海侠,张建禄,王继隆,王立新,刘小林. 水生生物学报. 2018(03)
[5]5科11种鱼类ITS1特征分析及其在系统分类研究中的适用性[J]. 武宝生,司李真,孔晓瑜,时伟,杨敏. 水产学报. 2018(04)
[6]贵州境内3个野生大眼鳜群体的形态差异[J]. 陈薛伟杰,郭健康,杨志,曹恒源,安苗. 中国水产科学. 2018(01)
[7]浙江省三个斑鳜野生群体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遗传变异[J]. 许晓军,孟庆辉,陈小明. 浙江农业学报. 2017(10)
[8]11种鲈形目鱼类的核糖体基因GC含量及其与硬骨鱼类的特征比较[J]. 司李真,武宝生,孔晓瑜,杨敏,龚理,时伟. 中国水产科学. 2017(04)
[9]华南地区7个大刺鳅野生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J]. 舒琥,江小璐,杨华强,林婷婷,周惠强,张明清,查广才.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10]珠江流域3个野生大眼鳜群体的形态差异[J]. 杨慧荣,欧阳徘徊,李桂峰,孙际佳,夏雨,王紫钰,刘丽. 中国水产科学. 2016(02)
博士论文
[1]斑鳢(♀)和乌鳢(♂)杂交组合的分子遗传特性研究[D]. 朱树人.华东师范大学 2014
[2]鳜类及其两种牛首科寄生虫的系统发育研究[D]. 陈达丽.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7
硕士论文
[1]大眼鳜3个野生群体的形态特征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郭健康.贵州大学 2016
[2]斑鱖胚胎与仔鱼早期发育观察[D]. 胡振禧.福建农林大学 2014
[3]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的7水系斑鳜遗传多样性分析[D]. 周文漪.暨南大学 2014
[4]珠江水系鳜鱼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 司从利.暨南大学 2012
[5]长江鳜和大眼鳜复合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 余帆洋.暨南大学 2011
[6]海湾扇贝分子标记的研究及应用[D]. 孙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3
本文编号:37229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722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