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弧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发布时间:2022-12-21 23:51
弧菌(Vibrio)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特别是在水生动物及水体中比较常见。其中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拟态弧菌和溶藻弧菌是较常见的致病性弧菌,不仅对动物有致病性,还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针对这5种弧菌,建立敏感快速的检测方法非常必要。副溶血弧菌是引起食源性细菌胃肠炎的最主要原因,主要的毒力因子是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和耐热相关溶血素(TRH)。根据副溶血弧菌的两种毒力因子tdh、trh和种特异性基因toxR,分别设计1对特异性的引物及相应的TaqMan探针,应用于荧光定量PCR反应。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和反应参数,建立单重和三重荧光定量PCR,用于快速准确检测副溶血弧菌。研究表明,建立的方法扩增效率均在95%-110%之间;特异性试验表明,只有副溶血弧菌扩增明显,对其它细菌无扩增,表明该方法良好的特异性;单重反应灵敏度比常规PCR高出100倍,多重反应布菌检测灵敏度均在103CFU/g左右,表明该法敏感性强;重复3次试验,每组变异系数均小于1.8%,表明该方法重复性好。以霍乱弧菌的种特异性基因外膜蛋白W基因(ompW)和毒力因子霍乱毒素基因(ctx)、溶血素(hly)为靶...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弧菌及其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1 副溶血弧菌
1.1 溶血素
1.1.1 耐热直接溶血素
1.1.2 耐热相关溶血素
1.1.3 不耐热溶血素
1.2 Ⅲ型分泌系统
1.3 尿素酶
1.4 黏附相关因子
1.5 其他毒力因子
2 霍乱弧菌
2.1 霍乱毒素
2.2 毒素协同菌毛
2.3 凝血素
3 创伤弧菌
3.1 创伤弧菌溶细胞素
3.2 金属蛋白酶
3.3 其他毒力因子
4 拟态弧菌
4.1 溶血素
4.2 黏附素
4.3 外毒素
5 溶藻弧菌
5.1 胶原蛋白酶
5.2 碱性丝氨酸蛋白酶
5.3 铁摄取调控系统
第二章 弧菌的检测方法进展
1 传统的检测鉴定方法
2 免疫学方法
2.1 酶联免疫吸附
2.2 免疫胶体金层析技术
2.3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
2.4 免疫荧光技术
3 基因芯片技术
4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
4.1 常规PCR技术
4.2 多重PCR法
4.3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
4.4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5 小结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副溶血弧菌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引物及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1.2.2 DNA的提取
1.2.3 三重实时荧光定量PCR阳性标准品的制备
1.2.4 副溶血弧菌单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1.2.5 副溶血弧菌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1.2.6 样品的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2.2 重组质粒PCR鉴定
2.3 重组质粒制备及浓度测定
2.4 副溶血弧菌单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2.4.1 单重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
2.4.2 单重荧光定量PCR特异性
2.4.3 单重荧光定量PCR敏感性
2.5 副溶血弧菌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5.1 三重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2.5.2 三重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
2.5.3 三重荧光定量PCR的特异性
2.5.4 三重荧光定量PCR的灵敏度
2.5.5 三重荧光定量PCR的重复性
2.6 样品检测
3 讨论
第四章 霍乱弧菌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引物及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1.2.2 基因组的提取
1.2.3 三重实时荧光定量PCR阳性标准品的制备
1.2.4 霍乱弧菌单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建立
1.2.5 霍乱弧菌三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1.2.6 样品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2.2 重组质粒PCR鉴定
2.3 重组质粒制备及浓度测定
2.4 霍乱弧菌单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2.4.1 单重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
2.4.2 单重荧光定量PCR特异性
2.4.3 单重荧光定量PCR敏感性
2.5 霍乱弧菌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5.1 三重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2.5.2 三重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
2.5.3 三重荧光定量PCR特异性
2.5.4 三重荧光定量PCR敏感性
2.5.5 霍乱弧菌三重荧光定量PCR重复性检测
2.6 样品检测
3 讨论
第五章 创伤弧菌、拟态弧菌和溶藻弧菌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引物及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1.2.2 基因组的提取
1.2.3 三重实时荧光定量PCR阳性标准品的制备
1.2.4 创伤弧菌、拟态弧菌及溶藻弧菌单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1.2.5 创伤弧菌、拟态弧菌和溶藻弧菌三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1.2.6 样品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2.2 重组质粒PCR鉴定
2.3 重组质粒制备及浓度测定
2.4 创伤弧菌、拟态弧菌及溶藻弧菌单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2.4.1 单重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
2.4.2 单重荧光定量PCR敏感性
2.4.3 单重荧光定量PCR特异性
2.5 创伤弧菌、拟态弧菌和溶藻弧菌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5.1 三重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及条件的确定
2.5.2 三重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
2.5.3 三重实时荧光定量PCR特异性
2.5.4 三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敏感性的检测
2.5.5 三重实时荧光定量PCR重复性
2.6 样品检测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海产品中霍乱弧菌实时浊度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J]. 胡兴娟,沈飚,江玲丽,王莲芳,滕跃,朱竹君. 河南农业科学. 2014(10)
[2]海产品中创伤弧菌实时浊度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J]. 薛超波,黄朱梁,孙瑛,王萍亚.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3(11)
[3]霍乱弧菌TcpA蛋白的表达及其免疫活性分析[J]. 陆吉虎,李槿年,岑俊宇,李世东,李冠青. 中国水产科学. 2011(04)
[4]创伤弧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 陈艳,付萍.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8(02)
[5]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病原——副溶血弧菌[J]. 樊景凤,李光,王斌,马成,梁玉波. 海洋环境科学. 2007(06)
[6]多重实时PCR检测产毒素性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J]. 张蔚,潘劲草,孟冬梅,于新芬,汪皓秋,郑伟. 微生物学通报. 2007(05)
[7]Specific Detection of Toxigenic Vibrio cholerae Based on in situ PCR in Combination With Flow Cytometry[J]. LI ZHU#, JUN-PENG CAI+, QING CHEN#, AND SHOU-YI YU#,2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Tropical Medicine,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Guangdong, China;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Guangdong, China.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7(01)
[8]霍乱弧菌致病因子及调控基因研究进展[J]. 毕振强,赵仲堂. 中国公共卫生. 2005(06)
[9]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张蔚,潘劲草,陈坤.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04(03)
[10]溶藻弧菌引起暴发型食物中毒的病原学研究[J]. 封会茹,游京蓉,刘玉堂,李珊.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3(04)
本文编号:3723011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弧菌及其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1 副溶血弧菌
1.1 溶血素
1.1.1 耐热直接溶血素
1.1.2 耐热相关溶血素
1.1.3 不耐热溶血素
1.2 Ⅲ型分泌系统
1.3 尿素酶
1.4 黏附相关因子
1.5 其他毒力因子
2 霍乱弧菌
2.1 霍乱毒素
2.2 毒素协同菌毛
2.3 凝血素
3 创伤弧菌
3.1 创伤弧菌溶细胞素
3.2 金属蛋白酶
3.3 其他毒力因子
4 拟态弧菌
4.1 溶血素
4.2 黏附素
4.3 外毒素
5 溶藻弧菌
5.1 胶原蛋白酶
5.2 碱性丝氨酸蛋白酶
5.3 铁摄取调控系统
第二章 弧菌的检测方法进展
1 传统的检测鉴定方法
2 免疫学方法
2.1 酶联免疫吸附
2.2 免疫胶体金层析技术
2.3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
2.4 免疫荧光技术
3 基因芯片技术
4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
4.1 常规PCR技术
4.2 多重PCR法
4.3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
4.4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5 小结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副溶血弧菌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引物及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1.2.2 DNA的提取
1.2.3 三重实时荧光定量PCR阳性标准品的制备
1.2.4 副溶血弧菌单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1.2.5 副溶血弧菌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1.2.6 样品的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2.2 重组质粒PCR鉴定
2.3 重组质粒制备及浓度测定
2.4 副溶血弧菌单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2.4.1 单重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
2.4.2 单重荧光定量PCR特异性
2.4.3 单重荧光定量PCR敏感性
2.5 副溶血弧菌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5.1 三重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2.5.2 三重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
2.5.3 三重荧光定量PCR的特异性
2.5.4 三重荧光定量PCR的灵敏度
2.5.5 三重荧光定量PCR的重复性
2.6 样品检测
3 讨论
第四章 霍乱弧菌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引物及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1.2.2 基因组的提取
1.2.3 三重实时荧光定量PCR阳性标准品的制备
1.2.4 霍乱弧菌单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建立
1.2.5 霍乱弧菌三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1.2.6 样品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2.2 重组质粒PCR鉴定
2.3 重组质粒制备及浓度测定
2.4 霍乱弧菌单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2.4.1 单重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
2.4.2 单重荧光定量PCR特异性
2.4.3 单重荧光定量PCR敏感性
2.5 霍乱弧菌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5.1 三重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2.5.2 三重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
2.5.3 三重荧光定量PCR特异性
2.5.4 三重荧光定量PCR敏感性
2.5.5 霍乱弧菌三重荧光定量PCR重复性检测
2.6 样品检测
3 讨论
第五章 创伤弧菌、拟态弧菌和溶藻弧菌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引物及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1.2.2 基因组的提取
1.2.3 三重实时荧光定量PCR阳性标准品的制备
1.2.4 创伤弧菌、拟态弧菌及溶藻弧菌单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1.2.5 创伤弧菌、拟态弧菌和溶藻弧菌三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1.2.6 样品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2.2 重组质粒PCR鉴定
2.3 重组质粒制备及浓度测定
2.4 创伤弧菌、拟态弧菌及溶藻弧菌单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2.4.1 单重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
2.4.2 单重荧光定量PCR敏感性
2.4.3 单重荧光定量PCR特异性
2.5 创伤弧菌、拟态弧菌和溶藻弧菌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5.1 三重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及条件的确定
2.5.2 三重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
2.5.3 三重实时荧光定量PCR特异性
2.5.4 三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敏感性的检测
2.5.5 三重实时荧光定量PCR重复性
2.6 样品检测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海产品中霍乱弧菌实时浊度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J]. 胡兴娟,沈飚,江玲丽,王莲芳,滕跃,朱竹君. 河南农业科学. 2014(10)
[2]海产品中创伤弧菌实时浊度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J]. 薛超波,黄朱梁,孙瑛,王萍亚.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3(11)
[3]霍乱弧菌TcpA蛋白的表达及其免疫活性分析[J]. 陆吉虎,李槿年,岑俊宇,李世东,李冠青. 中国水产科学. 2011(04)
[4]创伤弧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 陈艳,付萍.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8(02)
[5]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病原——副溶血弧菌[J]. 樊景凤,李光,王斌,马成,梁玉波. 海洋环境科学. 2007(06)
[6]多重实时PCR检测产毒素性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J]. 张蔚,潘劲草,孟冬梅,于新芬,汪皓秋,郑伟. 微生物学通报. 2007(05)
[7]Specific Detection of Toxigenic Vibrio cholerae Based on in situ PCR in Combination With Flow Cytometry[J]. LI ZHU#, JUN-PENG CAI+, QING CHEN#, AND SHOU-YI YU#,2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Tropical Medicine,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Guangdong, China;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Guangdong, China.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7(01)
[8]霍乱弧菌致病因子及调控基因研究进展[J]. 毕振强,赵仲堂. 中国公共卫生. 2005(06)
[9]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张蔚,潘劲草,陈坤.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04(03)
[10]溶藻弧菌引起暴发型食物中毒的病原学研究[J]. 封会茹,游京蓉,刘玉堂,李珊.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3(04)
本文编号:37230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723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