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探捕研究 ————基于渔业生物学、渔场变动及捕捞技术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10 20:25
本文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远洋鱿钓船2018年1-4月在东太平洋赤道进行的探捕项目。作者对东太平洋赤道茎柔鱼的渔场情况、环境因子、茎柔鱼生物学以及钓捕的渔具结构、操作方法、作业方式、主要捕捞对象、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调查。本文在研究渔场环境上利用了温盐深探测仪和NASA卫星遥感相结合的方法,并采用GAM模型、SⅠ模型分析了茎柔鱼产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了温度和茎柔鱼产量以及拉尼娜现象对茎柔鱼栖息环境变化的影响。本文利用频率分布法分析了茎柔鱼生物学特性,包括茎柔鱼2-4月胴长、体重、性腺成熟度和摄食等级的分布,并通过拟合求出了胴长-体重的关系和初次性成熟胴长。根据采样海域的遥感温度,讨论了茎柔鱼不同月份雌雄个体生长的差异。结果显示:(1)2018年为拉尼娜年,东太平洋赤道茎柔鱼渔场温度相比2017年同期下降1到2.5摄氏度,两年温度变化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2017与2018年第一季度海表面温度均为上升趋势,2017年的茎柔鱼中心渔场随着时间和温度的增加而逐渐向渔场东部、美洲沿岸靠近。2018年中心渔场较2017约向东偏移了 2°W,且捕捞点更...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地理环境与海洋环境特征
1.3.1 东太平洋赤道地理位置
1.3.2 东太平洋赤道海洋环境
1.4 茎柔鱼渔业生物学特性
1.4.1 群落结构
1.4.2 摄食生态学
1.4.3 生长与洄游
1.5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渔具渔法
1.6 国内外GAM技术在渔业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材料
2.1.1 水文材料与生物材料
2.1.2 捕捞技术研究材料
2.1.3 遥感数据
2.2 调查时间与站位
2.3 水文数据处理
2.3.1 实地水文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2.3.2 遥感水文数据的处理
2.4 生物学数据处理及研究方法
2.4.1 生物学采样
2.4.2 确定样本体型分布
2.4.3 胴长体重关系的拟合
2.4.4 环境数据对比
2.4.5 性成熟胴长的拟合
2.4.6 生物学数据分析
2.5 捕捞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2.5.1 捕捞数据记录
2.5.2 单位捕捞努力量的标准化
2.5.3 广义可叠加模型
2.5.4 适宜温度分析
第三章 茎柔鱼渔场环境因子与产量的关系
3.1 东太平洋赤道茎柔鱼渔场环境因子分析
3.1.1 水温
3.1.2 叶绿素
3.1.3 盐度
3.2 茎柔鱼产量变动趋势
3.2.1 周产量情况
3.2.2 产量分布情况
3.3 GAM分析结果
3.3.1 海水表温对茎柔鱼产量的影响
3.3.2 农历日期对茎柔鱼CPUE的影响
3.4 渔场内适宜温度分析结果
3.4.1 2018年茎柔鱼适宜温度分析
3.4.2 2017年茎柔鱼适宜温度分析
3.5 小结与讨论
3.5.1 东太平洋赤道茎柔鱼栖息地空间分布变化
第四章 茎柔鱼生物学特性研究
4.1 体型与生长
4.1.1 胴长组成
4.1.2 体重组成
4.1.3 胴长与体重的关系
4.2 繁殖与摄食
4.2.1 性别比与分布
4.2.2 性腺成熟度与胴长、体重的关系
4.2.3 摄食等级组成
4.3 小结与讨论
4.3.1 体型与生长
4.3.2 繁殖与摄食
第五章 东太平洋赤道茎柔鱼渔具渔法
5.1 渔船及相关设施
5.1.1 钓机
5.1.2 网托架
5.1.3 水上集鱼灯
5.1.4 海锚与装配
5.1.5 海锚绞机
5.1.6 尾帆
5.1.7 主要助渔助航仪器设备
5.2 钓具及装配
5.2.1 钓具
5.2.2 装配
5.3 茎柔鱼捕捞作业的一般过程
5.3.1 探索渔场
5.3.2 抛投海锚
5.3.3 开启集鱼灯诱鱼
5.3.4 进行钓捕
5.4 渔获物的处理
5.4.1 分级、装盘
5.4.2 称重
5.4.3 速冻
5.4.4 出冻
5.4.5 包装
5.4.6 冷藏
5.5 总结
5.6 设想与讨论
5.6.1 加强鱿鱼钓安全操作规范,提高船员安全生产意识
5.6.2 提高船员劳动积极性
5.6.3 消化吸收国外鱿钓设备先进技术,研发国产设备并生产
5.6.4 水下集鱼灯和卷扬机的置换
5.6.5 集鱼灯配置的相关改换
5.6.6 水温传感器等助渔助航设备的维护与检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758510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地理环境与海洋环境特征
1.3.1 东太平洋赤道地理位置
1.3.2 东太平洋赤道海洋环境
1.4 茎柔鱼渔业生物学特性
1.4.1 群落结构
1.4.2 摄食生态学
1.4.3 生长与洄游
1.5 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渔具渔法
1.6 国内外GAM技术在渔业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材料
2.1.1 水文材料与生物材料
2.1.2 捕捞技术研究材料
2.1.3 遥感数据
2.2 调查时间与站位
2.3 水文数据处理
2.3.1 实地水文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2.3.2 遥感水文数据的处理
2.4 生物学数据处理及研究方法
2.4.1 生物学采样
2.4.2 确定样本体型分布
2.4.3 胴长体重关系的拟合
2.4.4 环境数据对比
2.4.5 性成熟胴长的拟合
2.4.6 生物学数据分析
2.5 捕捞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2.5.1 捕捞数据记录
2.5.2 单位捕捞努力量的标准化
2.5.3 广义可叠加模型
2.5.4 适宜温度分析
第三章 茎柔鱼渔场环境因子与产量的关系
3.1 东太平洋赤道茎柔鱼渔场环境因子分析
3.1.1 水温
3.1.2 叶绿素
3.1.3 盐度
3.2 茎柔鱼产量变动趋势
3.2.1 周产量情况
3.2.2 产量分布情况
3.3 GAM分析结果
3.3.1 海水表温对茎柔鱼产量的影响
3.3.2 农历日期对茎柔鱼CPUE的影响
3.4 渔场内适宜温度分析结果
3.4.1 2018年茎柔鱼适宜温度分析
3.4.2 2017年茎柔鱼适宜温度分析
3.5 小结与讨论
3.5.1 东太平洋赤道茎柔鱼栖息地空间分布变化
第四章 茎柔鱼生物学特性研究
4.1 体型与生长
4.1.1 胴长组成
4.1.2 体重组成
4.1.3 胴长与体重的关系
4.2 繁殖与摄食
4.2.1 性别比与分布
4.2.2 性腺成熟度与胴长、体重的关系
4.2.3 摄食等级组成
4.3 小结与讨论
4.3.1 体型与生长
4.3.2 繁殖与摄食
第五章 东太平洋赤道茎柔鱼渔具渔法
5.1 渔船及相关设施
5.1.1 钓机
5.1.2 网托架
5.1.3 水上集鱼灯
5.1.4 海锚与装配
5.1.5 海锚绞机
5.1.6 尾帆
5.1.7 主要助渔助航仪器设备
5.2 钓具及装配
5.2.1 钓具
5.2.2 装配
5.3 茎柔鱼捕捞作业的一般过程
5.3.1 探索渔场
5.3.2 抛投海锚
5.3.3 开启集鱼灯诱鱼
5.3.4 进行钓捕
5.4 渔获物的处理
5.4.1 分级、装盘
5.4.2 称重
5.4.3 速冻
5.4.4 出冻
5.4.5 包装
5.4.6 冷藏
5.5 总结
5.6 设想与讨论
5.6.1 加强鱿鱼钓安全操作规范,提高船员安全生产意识
5.6.2 提高船员劳动积极性
5.6.3 消化吸收国外鱿钓设备先进技术,研发国产设备并生产
5.6.4 水下集鱼灯和卷扬机的置换
5.6.5 集鱼灯配置的相关改换
5.6.6 水温传感器等助渔助航设备的维护与检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7585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758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