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区1株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源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的分离鉴定
发布时间:2023-03-24 18:30
2013年,四川成都彭州某冷水鱼养殖场虹鳟暴发一种流行性传染病,具有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幼鱼和鱼苗死亡率分别高达40%和80%)。对送检样品进行剖解和组织病理学观察。典型表观临床症状表现为体色发黑,腹部膨大,体表多处出现瘀点,病程长的病鱼肛门到尾鳍基部大面积出血,吻部溃烂、出血,部分病鱼眼眶充血,肛门处流出淡黄色粘液便。剖解后可见膘膜、腹膜、心包膜、脑膜、脂肪组织严重点状出血,肝脏发白,脾脏发黑肿大,肾脏肿大、淤血,部分病鱼可见心脏出血点,胃胀气膨大,肠道呈明显的出血性-卡他性炎,肠壁变薄,剖开胃和肠道可见透明淡黄色粘液。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头肾、肾、肠道、脾和肝脏等器官的损伤非常显著。典型病理变化表现为头肾实质大面积变性、坏死: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间质造血组织坏死:肠道肠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粘膜下层聚集大量坏死的嗜酸性颗粒细胞;脾广泛变性、坏死,巨噬细胞侵润,肝细胞变性,坏死形成局灶性的坏死灶,并在肝细胞胞浆发现包涵体。其临床症状和典型的病理组织损伤与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IH...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IHNV概述
1.1.0 IHNV的分布与危害
1.1.1 IHNV分类地位与生物学特征
1.1.2 IHNV基因组及编码的蛋白质特征
1.1.3 IHNV基因分型
1.1.4 IHNV流行特点
1.1.5 IHNV感染的症状与病理学变化
1.1.6 IHNV的诊断与防治
1.2 虹鳟病害研究概况
1.2.1 虹鳟养殖现状
1.2.2 虹鳟病毒性疾病
2 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材料
2.3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3 方法
3.1 病原检测
3.1.1 寄生虫学检查
3.1.2 细菌学检查
3.1.3 病毒学检查
3.2 自然感染虹鳟的病理组织学检查
3.2.1 取材
3.2.2 石蜡切片制备
3.2.3 HE染色和读片
3.3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的分离及鉴定
3.3.1 组织悬液的制备
3.3.2 鲤鱼上皮瘤细胞传代培养
3.3.3 组织悬液接种到EPC细胞单层
3.3.4 病毒液RT-PCR鉴定
3.4 回归试验
3.5 IHNV糖蛋与核蛋白基因的克隆及系统进化分析
3.5.1 引物设计及合成
3.5.2 RT-PCR扩增糖蛋白和核蛋白基因
3.5.3 扩增产物的克隆与序列测定
3.5.4 基因序列测定
3.5.5 糖蛋白基因系统进化分析和同源性比较
3.6 核蛋白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4 结果
4.1 病原检测
4.1.1 寄生虫学检查
4.1.2 细菌学检查
4.1.3 病毒学检查
4.2 自然感染虹鳟的病理组织学检查
4.2.1 临床症状观察
4.2.2 组织病理学观察
4.3 病毒的分离及鉴定结果
4.3.1 病毒的分离
4.3.2 病毒液RT-PCR检测结果
4.4 回归试验
4.5 IHNV主要功能基因的克隆及系统发育分析
4.5.1 G和N基因的扩增、T-克隆与鉴定
4.5.2 “Mid-G”基因的系统发育和同源性分析
4.6 核衣壳蛋白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4.6.1 氨基酸序列理化特性分析
4.6.2 保守结构域分析
4.6.3 信号肽分析
4.6.4 跨膜区域分析
4.6.5 疏水性分析
4.6.6 抗原表位分析
4.6.7 糖基化及磷酸化位点的预测
4.6.8 系统发育和同源性分析
5 讨论
5.1 IHNV的诊断
5.2 IHNV感染的病理损伤
5.3 IHNV的系统发育分析
5.4 IHNV N蛋白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769627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IHNV概述
1.1.0 IHNV的分布与危害
1.1.1 IHNV分类地位与生物学特征
1.1.2 IHNV基因组及编码的蛋白质特征
1.1.3 IHNV基因分型
1.1.4 IHNV流行特点
1.1.5 IHNV感染的症状与病理学变化
1.1.6 IHNV的诊断与防治
1.2 虹鳟病害研究概况
1.2.1 虹鳟养殖现状
1.2.2 虹鳟病毒性疾病
2 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材料
2.3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3 方法
3.1 病原检测
3.1.1 寄生虫学检查
3.1.2 细菌学检查
3.1.3 病毒学检查
3.2 自然感染虹鳟的病理组织学检查
3.2.1 取材
3.2.2 石蜡切片制备
3.2.3 HE染色和读片
3.3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的分离及鉴定
3.3.1 组织悬液的制备
3.3.2 鲤鱼上皮瘤细胞传代培养
3.3.3 组织悬液接种到EPC细胞单层
3.3.4 病毒液RT-PCR鉴定
3.4 回归试验
3.5 IHNV糖蛋与核蛋白基因的克隆及系统进化分析
3.5.1 引物设计及合成
3.5.2 RT-PCR扩增糖蛋白和核蛋白基因
3.5.3 扩增产物的克隆与序列测定
3.5.4 基因序列测定
3.5.5 糖蛋白基因系统进化分析和同源性比较
3.6 核蛋白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4 结果
4.1 病原检测
4.1.1 寄生虫学检查
4.1.2 细菌学检查
4.1.3 病毒学检查
4.2 自然感染虹鳟的病理组织学检查
4.2.1 临床症状观察
4.2.2 组织病理学观察
4.3 病毒的分离及鉴定结果
4.3.1 病毒的分离
4.3.2 病毒液RT-PCR检测结果
4.4 回归试验
4.5 IHNV主要功能基因的克隆及系统发育分析
4.5.1 G和N基因的扩增、T-克隆与鉴定
4.5.2 “Mid-G”基因的系统发育和同源性分析
4.6 核衣壳蛋白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4.6.1 氨基酸序列理化特性分析
4.6.2 保守结构域分析
4.6.3 信号肽分析
4.6.4 跨膜区域分析
4.6.5 疏水性分析
4.6.6 抗原表位分析
4.6.7 糖基化及磷酸化位点的预测
4.6.8 系统发育和同源性分析
5 讨论
5.1 IHNV的诊断
5.2 IHNV感染的病理损伤
5.3 IHNV的系统发育分析
5.4 IHNV N蛋白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7696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769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