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纳滨对虾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06-27 21:42
凡纳滨对虾的遗传育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传统的选育方法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传统选育面临的选育周期长、效率低、复杂性状选择效果差等问题制约着遗传育种的进展速度。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分子标记在遗传选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可以显著地加快选育的进程。本论文采用高通量方法批量开发了凡纳滨对虾的SNP和微卫星标记,并使用分子标记技术解决遗传育种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构建了凡纳滨对虾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并对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标记进行了定位。该研究为凡纳滨对虾的标记辅助选育和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本论文的主要进展如下: 1.建立了从高通量二代测序的凡纳滨对虾转录组数据中开发SNP的方法,成功开发凡纳滨对虾SNP标记96,040个,并分析了SNP在对虾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转录组SNP出现的频率为0.21%,其中SNP发生转换和颠换的比率为2.0:1;在所挖掘的SNPs中,5,242个为非同义SNP,29,129为同义SNP,23,422个位于UTR区域;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此方法发掘的SNP位点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这些SNPs的...
【文章页数】:14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凡纳滨对虾遗传育种研究现状
1.2.1 世界凡纳滨遗传选育研究
1.2.2 我国凡纳滨对虾遗传选育研究
1.2.3 凡纳滨对虾遗传选育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3 分子标记在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3.1 遗传多样性分析
1.3.2 家系鉴定
1.3.3 亲缘关系鉴定
1.3.4 选育品种(系)的鉴定
1.3.5 遗传图谱构建
1.3.6 QTL 定位
1.3.7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1.4 全基因组选择育种
1.4.1 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概念
1.4.2 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的优势
1.4.4 全基因组选择在水产动物育种中的应用
第二章 凡纳滨对虾转录组 SNP 标记高通量开发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凡纳滨对虾 SSR 标记开发
3.1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微卫星多重 PCR 体系在凡纳滨对虾家系鉴定中的应用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和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分子标记在凡纳滨对虾选育新品种鉴定中的应用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和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凡纳滨对虾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6.1 材料和方法
6.2 结果和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凡纳滨对虾重要经济性状的 QTL 定位
7.1 生长性状的 QTL 定位
7.1.1 材料方法
7.1.2 结果与讨论
7.2 对虾性别相关标记的定位
7.2.1 材料方法
7.2.2 结果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博士期间发表和完成的文章和专利
本文编号:3835387
【文章页数】:14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凡纳滨对虾遗传育种研究现状
1.2.1 世界凡纳滨遗传选育研究
1.2.2 我国凡纳滨对虾遗传选育研究
1.2.3 凡纳滨对虾遗传选育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3 分子标记在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3.1 遗传多样性分析
1.3.2 家系鉴定
1.3.3 亲缘关系鉴定
1.3.4 选育品种(系)的鉴定
1.3.5 遗传图谱构建
1.3.6 QTL 定位
1.3.7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1.4 全基因组选择育种
1.4.1 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概念
1.4.2 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的优势
1.4.4 全基因组选择在水产动物育种中的应用
第二章 凡纳滨对虾转录组 SNP 标记高通量开发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凡纳滨对虾 SSR 标记开发
3.1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微卫星多重 PCR 体系在凡纳滨对虾家系鉴定中的应用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和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分子标记在凡纳滨对虾选育新品种鉴定中的应用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和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凡纳滨对虾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6.1 材料和方法
6.2 结果和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凡纳滨对虾重要经济性状的 QTL 定位
7.1 生长性状的 QTL 定位
7.1.1 材料方法
7.1.2 结果与讨论
7.2 对虾性别相关标记的定位
7.2.1 材料方法
7.2.2 结果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博士期间发表和完成的文章和专利
本文编号:38353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835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