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牡蛎CgC1qDC-6介导血淋巴细胞吞噬和迁移作用初探
发布时间:2025-01-05 20:33
含C1q结构域蛋白(C1q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C1qDC)是一类古老的分子家族,从细菌到哺乳动物均有分布,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功能。gC1q结构域是C1qDC的标志性结构,根据其氨基端是否含有胶原蛋白结构域,可将C1qDC分为不含胶原蛋白结构域的ghC1q和含胶原蛋白结构域的C1qlike。研究表明,ghC1q在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中广泛存在,而C1q-like主要存在于脊椎动物中。近年来,C1q-like在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中相继被发现,但其功能仍不是十分明确。目前,在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基因组注释出的337个C1qDC基因中,仅发现了一个C1q-like基因。本研究针对筛选出的C1q-like基因(命名为CgC1qDC-6),采用生物信息学、分子免疫学以及细胞生物学等方法,分析了该基因的序列特征及表达模式,检测了其对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和病原微生物的识别活性,并研究了其在长牡蛎血淋巴细胞吞噬和趋化过程中的作用。序列分...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C1q家族分子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1.1.1 C1q家族分子的结构
1.1.2 C1q家族分子的分类
1.2 C1q的生物学功能
1.2.1 C1q的识别功能
1.2.2 C1q对细胞的调节作用
1.3 C1q-like的生物学功能
1.4 ghC1q的生物学功能
1.4.1 ghC1q在神经系统发育中的作用
1.4.2 ghC1q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1.5 双壳贝类中C1qDC的研究
1.5.1 双壳贝类C1qDC基因的扩张
1.5.2 双壳贝类C1qDC的结构及表达特征
1.5.3 双壳贝类C1qDC的功能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及菌株
2.1.2 实验用试剂及主要仪器设备
2.1.3 引物信息
2.2 实验方法
2.2.1 长牡蛎的刺激以及样品采集
2.2.2 长牡蛎总RNA提取以及c DNA合成
2.2.3 Cg C1qDC-6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2.2.4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2.2.5 Cg C1qDC-6 重组蛋白的制备
2.2.6 长牡蛎组织样品总蛋白提取
2.2.7 Cg C1qDC-6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以及Western blot分析
2.2.8 rCgC1qDC-6 蛋白的PAMPs结合活性检测
2.2.9 血淋巴细胞免疫荧光分析
2.2.10 rCgC1qDC-6 蛋白的微生物结合活性检测
2.2.11 石蜡切片制备
2.2.12 rCgC1qDC-6 蛋白的体外促吞噬活性检测
2.2.13 rCgC1qDC-6 蛋白对血淋巴细胞体外趋化活性检测
2.2.14 长牡蛎闭壳肌CgC1qDC-6 蛋白相对浓度检测
2.2.15 灿烂弧菌刺激后长牡蛎闭壳肌Cg C1qDC-6 蛋白浓度变化检测
2.3 数据的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Cg C1qDC-6 序列分析以及重组蛋白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3.1.1 Cg C1qDC-6 序列及结构
3.1.2 多序列比对及进化树的构建
3.1.3 Cg C1qDC-6 重组蛋白以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3.2 Cg C1qDC-6 的组织分布
3.2.1 Cg C1qDC-6在m RNA水平上的分布
3.2.2 Cg C1qDC-6 在蛋白水平上的分布
3.2.3 Cg C1qDC-6 的亚细胞定位
3.3 Cg C1qDC-6 识别活性的研究
3.3.1 rCgC1qDC-6的PAMPs结合活性
3.3.2 rCgC1qDC-6 的微生物结合活性
3.4 Cg C1qDC-6 的促吞噬活性
3.5 Cg C1qDC-6 的趋化活性
3.5.1 rCgC1qDC-6 对血淋巴细胞的趋化活性
3.5.2 长牡蛎闭壳肌切片
3.5.3 Cg C1qDC-6 在长牡蛎闭壳肌中的相对浓度分析
3.5.4 灿烂弧菌刺激后长牡蛎闭壳肌中Cg C1qDC-6 浓度的变化
4 讨论
4.1 Cg C1qDC-6 是长牡蛎中发现的新型C1q-like
4.2 rCgC1qDC-6 具有广谱的病原微生物识别活性
4.3 rCgC1qDC-6 介导血淋巴细胞的吞噬作用
4.4 rCgC1qDC-6 具有趋化血淋巴细胞的功能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4023225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C1q家族分子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1.1.1 C1q家族分子的结构
1.1.2 C1q家族分子的分类
1.2 C1q的生物学功能
1.2.1 C1q的识别功能
1.2.2 C1q对细胞的调节作用
1.3 C1q-like的生物学功能
1.4 ghC1q的生物学功能
1.4.1 ghC1q在神经系统发育中的作用
1.4.2 ghC1q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1.5 双壳贝类中C1qDC的研究
1.5.1 双壳贝类C1qDC基因的扩张
1.5.2 双壳贝类C1qDC的结构及表达特征
1.5.3 双壳贝类C1qDC的功能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及菌株
2.1.2 实验用试剂及主要仪器设备
2.1.3 引物信息
2.2 实验方法
2.2.1 长牡蛎的刺激以及样品采集
2.2.2 长牡蛎总RNA提取以及c DNA合成
2.2.3 Cg C1qDC-6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2.2.4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2.2.5 Cg C1qDC-6 重组蛋白的制备
2.2.6 长牡蛎组织样品总蛋白提取
2.2.7 Cg C1qDC-6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以及Western blot分析
2.2.8 rCgC1qDC-6 蛋白的PAMPs结合活性检测
2.2.9 血淋巴细胞免疫荧光分析
2.2.10 rCgC1qDC-6 蛋白的微生物结合活性检测
2.2.11 石蜡切片制备
2.2.12 rCgC1qDC-6 蛋白的体外促吞噬活性检测
2.2.13 rCgC1qDC-6 蛋白对血淋巴细胞体外趋化活性检测
2.2.14 长牡蛎闭壳肌CgC1qDC-6 蛋白相对浓度检测
2.2.15 灿烂弧菌刺激后长牡蛎闭壳肌Cg C1qDC-6 蛋白浓度变化检测
2.3 数据的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Cg C1qDC-6 序列分析以及重组蛋白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3.1.1 Cg C1qDC-6 序列及结构
3.1.2 多序列比对及进化树的构建
3.1.3 Cg C1qDC-6 重组蛋白以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3.2 Cg C1qDC-6 的组织分布
3.2.1 Cg C1qDC-6在m RNA水平上的分布
3.2.2 Cg C1qDC-6 在蛋白水平上的分布
3.2.3 Cg C1qDC-6 的亚细胞定位
3.3 Cg C1qDC-6 识别活性的研究
3.3.1 rCgC1qDC-6的PAMPs结合活性
3.3.2 rCgC1qDC-6 的微生物结合活性
3.4 Cg C1qDC-6 的促吞噬活性
3.5 Cg C1qDC-6 的趋化活性
3.5.1 rCgC1qDC-6 对血淋巴细胞的趋化活性
3.5.2 长牡蛎闭壳肌切片
3.5.3 Cg C1qDC-6 在长牡蛎闭壳肌中的相对浓度分析
3.5.4 灿烂弧菌刺激后长牡蛎闭壳肌中Cg C1qDC-6 浓度的变化
4 讨论
4.1 Cg C1qDC-6 是长牡蛎中发现的新型C1q-like
4.2 rCgC1qDC-6 具有广谱的病原微生物识别活性
4.3 rCgC1qDC-6 介导血淋巴细胞的吞噬作用
4.4 rCgC1qDC-6 具有趋化血淋巴细胞的功能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40232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4023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