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全缘叶绿绒蒿的ISSR和SSR遗传多样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2 10:37
   采用简单重复序列间区(ISSR)标记技术和简单序列重复(SSR)标记技术,对采自青海、西藏、四川和云南4个省的野生全缘叶绿绒蒿16个居群共185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遗传距离进行了检测分析,以期为全缘叶绿绒蒿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有序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本研究利用Popgen1.32计算遗传相似系数(GS)、Shannon指数、Nei’s指数;AMOVA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利用MEGA4.0软件和MVSP软件,采用UPGMA法分别对16个居群和185个体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树状图,并用MVSP中的主成分分析(PCA)对群体的遗传关系进行聚类分析,最后用TFPGA软件对居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进行Mental相关性检测。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ISSR的21条引物共扩增出279个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13.3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78个,条带在150~2000bp之间均有分布,物种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百分比PPB=99.64%,种群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百分比PPB比较结果为:JZWSDDSCDSJLS(=BMXS)YS(=CS=BLS)NMCBYQYLXSHYDRMDKQJYSBM。(2)ISSR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全缘叶绿绒蒿不同居群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范围在0.0520~0.2083之间,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I)在0.0795~0.3134范围内;有效等位基因数(Ne)的平均值为1.6769,观测等位基因数(Na)平均值为1.9964,二者的比值为84.00%,说明全缘叶绿绒蒿ISSR标记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比较遗传参数后发现,居群BLS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居群BM的遗传多样性最低。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6197,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间,为61.97%。分子变异(AMOVA)分析结果也同样显示,全缘叶绿绒蒿的主要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占59.949%)。(3)在用ISSR计算得到的遗传距离对全缘叶绿绒蒿不同居群进行UPGMA聚类时,居群(BM)首先分离为一枝,与其他居群聚为第Ⅳ类;居群(DDS)与居群(CD)聚为一枝,与四川理塘剪子弯山居群(JZWS)聚为第Ⅱ类;居群(YS)与居群(CS)聚为一枝,与居群(SJLS)聚为第Ⅲ类;居群(NMC)与居群(MDK)为一枝,居群(BLS)与居群(DR)聚为一枝,与居群(BYQ)、居群(HY)、居群(BMXS)、居群(QJYS)、居群(YLXS)聚为第I类。(4)SSR的23对引物共检测到84个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3.7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7个,条带主要分布在100~220bp之间,物种水平上遗传多样性百分比PPB=91.67%,种群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百分比PPB比较结果为:BLSBMXSMDKDRJZWSBYQSJLSHYDDS(=CD)QJYSYSNMCYLXSCSBM。(5)SSR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16个居群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范围为0.0226~0.1603,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I)的范围为0.0334~0.2436;有效等位基因数(Ne)的平均值为1.5037,观测等位基因数(Na)平均值为1.9167,二者之比为78.45%,说明SSR作为分析全缘叶绿绒蒿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是可行的。比较遗传参数后发现,居群JZWS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居群BM的遗传多样性最低。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6902,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间,为69.02%。分子变异(AMOVA)分析结果也同样显示,全缘叶绿绒蒿的主要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占63.38669%)。(6)在用SSR计算得到的遗传距离对全缘叶绿绒蒿不同居群进行UPGMA聚类时,居群(BM)首先分离为一枝,与其他居群聚为第Ⅳ类;居群(BYQ)与居群(YLXS)聚为一枝、居群(MDK)与居群(QJYS)聚为一枝,与居群(NMC)聚为第Ⅰ类;居群(HY)与居群(BLS)为一枝,与居群(DR)聚为第Ⅱ类;居群(DDS)与居群(CD)聚为一枝,与居群(BMXS)、居群(SJLS)、居群(JZWS)、居群(YS)、居群(CS)聚为第Ⅲ类。(7)ISSR和SSR标记计算出的种群间基因流(Nm)值分别为0.3069和0.2244,均小于1,说明遗传漂变在全缘叶绿绒蒿16个居群间的遗传分化中所起作用较大。利用TFPGA对基于ISSR和SSR标记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进行Mental相关性检验,两种标记计算结果显示P值均大于0.05,说明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间相关性不显著,地理距离对居群间的遗传分化没有明显影响。
【学位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68
【部分图文】:

取样点,电泳仪,位置,北京


图 2-1 全缘叶绿绒蒿的取样点位置Fig.2-1 Sampling point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M.integrifolia器设备匀浆机、自动高压灭菌锅、电子天平、涡旋混合器、恒温水浴锅制冰机、移液枪、量筒、烧杯、微波炉、台式高速冷冻多功能离纯水机、Nano Drop 2000 紫外分光光度计、Eppendorf 梯度 PC成像系统、DYY~6C 型电泳仪(北京六一)、DYCP-33A 型电泳JY-SCZ2+型垂直电泳仪(北京君意)、JY-JX5 型垂直电泳仪(00C 型电泳仪(北京君意)等。剂要试剂 提取试剂:液氮、2% CTAB 溶液、10% CTAB 溶液、0.5M EDTA

提取DNA,凝胶电泳


图 3-1 4 种方法提取DNA的凝胶电泳图Fig.3-1 Electrophoresis of DNA extracted by four methods盒法、改良的 CTAB 法和擎科试剂盒法提取的 DNA下游 PCR 试验的要求,但根据试验结果和试验的简n 试剂盒法的 DNA 提取成本最高,改良的 CTAB 法的本研究选择采用擎科试剂盒法进行全缘叶绿绒蒿的 泳检测结果如下图 3-2 所示。

DNA电泳,经济性原则,简易性,提取DNA


图 3-1 4 种方法提取DNA的凝胶电泳图Fig.3-1 Electrophoresis of DNA extracted by four methodsQiagen 试剂盒法、改良的 CTAB 法和擎科试剂盒法提取的 DNA,在浓度和纯度上均能满足下游 PCR 试验的要求,但根据试验结果和试验的简易性、经济性原则,Qiagen 试剂盒法的 DNA 提取成本最高,改良的 CTAB 法的 DNA 提取时间最长,因此本研究选择采用擎科试剂盒法进行全缘叶绿绒蒿的 DNA 提取,提取的 DNA 电泳检测结果如下图 3-2 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邓紫宇;郭东强;陈健波;罗清;项东云;;邓恩桉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2016年04期

2 屈兴红;吴佳海;赵丽丽;马林;杨春燕;曾洪学;;高羊茅杂交后代ISSR遗传变异研究[J];种子;2017年01期

3 林宗铿;林艺华;蔡坤秀;郑涛;;基于ISSR方法的芦笋育种亲本间亲缘关系分析[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7年02期

4 童芬;谢登峰;曾心美;何兴金;;四川牡丹和圆裂四川牡丹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6年10期

5 王霞;徐济责;王欢;高倩倩;;乌腺金丝桃ISSR反应体系的构建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J];北方园艺;2017年05期

6 柴继宽;赵桂琴;孟丽娟;;引进红三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草地学报;2017年01期

7 阚萌萌;王恒;康东建;余风华;谭勇;朱芸;;新疆荒地阿魏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中草药;2017年10期

8 陈锦;杨侃侃;王志伟;朱菲莹;秦忠良;贺爱国;梁志怀;;利用RAPD、ISSR标记分析白芨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穗萍;莫贱友;郭堂勋;李其利;唐利华;陈军;吴玉东;魏晴;;香蕉枯萎病菌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2 黄盖群;佟万红;危玲;殷浩;刘刚;郑继川;姚永权;李永远;;28个果桑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A];中国蚕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3 刘作梅;赵倩;谭晓风;张党权;邝先松;;赣南油茶高产优良无性系的ISSR分子鉴别[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2 功能基因组时代的林木遗传与改良论文集[C];2009年

4 曾兵;张新全;兰英;;鸭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和ISSR研究[A];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郑郁善;黄宇;荣俊冬;陈礼光;;九节茶ISSR反应体系的研究[A];药用植物化学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6 郑郁善;黄宇;荣俊冬;陈礼光;;九节茶ISSR反应体系的研究[A];第二届中草药提取关键技术与提取物产业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董海燕;侯伯鑫;;利用ISSR标记构建41个红花j的酒分种肝仆计譡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 2009[C];2009年

8 宁静;李健权;董丽娟;杨阳;张曙光;谭正初;王润龙;彭继光;黄建安;;珍稀地方种质资源“黄金茶”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A];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耀辉;李映志;丰锋;李润唐;叶春海;;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菠萝蜜核心样本构建方法初探[A];科技与创新——广东园艺科技论文集(广东省园艺学会第九次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房英;黄彦晶;吴少华;;三角梅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明;灰毡毛忍冬新品种ISSR分子标记及组织培养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2 杨e

本文编号:28242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28242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6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