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密度制约的菊芋生长及产量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2 23:57
   菊芋因其生物量大、抗逆性强,在食品加工、饲草、生物质能源和生态修复等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虽为野生植物,但是在长期的农业驯化过程中,已经具备了农作物的很多生长特征,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经济型植物。单一种植的产量-密度关系普遍遵循“最终产量恒定法则”(constant final yield),研究密度对菊芋器官产量的影响对菊芋高效开发利用的大量原料供给和高产种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生物量-密度关系的研究作为个体和种群的衔接,多集中于植物的地上部分,对器官水平的生物量-密度关系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植物器官生物量的分配反映了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繁殖、防御、生存等功能的优先级,种群密度作为植物重要的选择压力之一,改变了植物个体所获得资源的数量,密度制约的植物生物量分配模式是否符合最优化分配理论的预测目前还无定论。本文以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为研究材料,明确其竞争-密度效应、生物量分配权衡和产量-密度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菊芋的株高、基径、叶面积、叶片数、节数逐渐较小,节长和比叶面积逐渐增大。低密度处理(D1)较高密度处理(D8)株高增加了73.4%;基径增加了171.1%;叶面积增加了580.7%;叶片数增加了249.9%;节数增加了137.1%;节长减小了85.8%。(2)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菊芋的各个器官都呈减小的趋势,低密度处理(D1)的茎、叶、根、块茎生物量分别是高密度处理(D8)的13.5倍、21.5倍、10.4倍、15.6倍,器官生物量和密度之间呈幂函数关系,器官受到的密度调控强度依次为:叶块茎茎根。(3)低密度处理(D1)下的茎、叶、根、块茎生物量分配比例分别为46.9%、24.1%、7.4%、21.7%,高密度处理(D8)下的茎、叶、根、块茎生物量分配比例分别为50.6%、17.2%、10.4%、21.8%,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菊芋的茎、根生物量分配增加,叶、块茎生物量分配减少,茎生物量的增加是以块茎生物量的减少为代价,茎生物量分配和叶生物量分配之间不存在权衡关系。种内竞争存在时,菊芋器官光合产物的分配不是完全符合最优化分配理论的预测。(4)相比于地下产量,最终产量恒定法则更适用于菊芋的地上产量。器官的最终产量恒定法则只有在特定的收获时期才会出现。49株·m~(-2)的栽培密度可以得到最大的地上部分和块茎产量,在菊芋出苗后140天收获得到最大地上产量(24.7 t DM·ha~(-1)),出苗后175天收获得到最大的块茎产量(30.1 t DM·ha~(-1))。本研究丰富了密度制约理论,评价了密度制约下菊芋的生物量分配模式是否符合最优化分配理论,进一步完善了产量-密度关系在地下器官中的研究,并确定了获得最大理论产量时的种植密度,为菊芋高效开发利用的大量原料供给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学位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632.9
【部分图文】:

菊芋,形态特征,节长,密度变化


但是二者随密度变化的趋势却是截然相反的,随着密度的增加,菊芋个体的节数逐渐减少,而节长逐渐增加(图2-1)节数和节长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 2-3:r=﹣0.935,P<0.01),表明节数和节长在不同密度处理下相互权衡(trade-off)。

菊芋,种群密度,生物量,误差棒


图 2-2 不同种群密度(D1:4,D2:8,D3:16,D4:25,D5:49,D6:64,D7:81,D8:100 株 m-2)对菊芋各器官生物量的影响。其中误差棒表示标准误,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各器官在不同密度处理下的差异显著性(P<0.05)。Figure2-2 Effcet of population density(D1:4,D2:8,D3:16,D4:25,D5:49,D6:64,D7:81,D8:100 株 m-2)on mean biomass of organs (stem,leaf,root,tuber)forJerusalemArtichoke.Error bars show stand error and the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density treatments for organs(P<0.05).

菊芋,异速生长,总生物量,器官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密度制约的菊芋生长及产量特性研究菊芋各个器官中,除茎生物量与个体总生物量之间呈等速生长外,其余各器官与总生物量之间都呈异速生长。器官的异速指数b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叶(1.150)>块茎(1.069)>茎(0.984)>根(0.881),表明随着个体大小的增加,叶获得了最多的光合产物,块茎次之,茎和根最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光庭;;一类具常数放养的非线性密度制约和功能反应的捕-食系统的定性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2 刘美娟,沈伯骞;捕食者种群具有密度制约的一类厌食系统[J];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1999年02期

3 刘峰,张成利;企业集群的密度制约模型与集群波动研究[J];理论学刊;2004年10期

4 张睿;苗亮英;;一类具有非线性密度制约的食饵-捕食者扩散模型的稳定性[J];生物数学学报;2014年03期

5 杨允菲;张宝田;;松嫩平原碱化草甸天然翅碱蓬种群的密度制约模型[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92年04期

6 王慧杰;常顺利;张毓涛;谢锦;何平;宋成程;孙雪娇;;天山雪岭云杉森林群落的密度制约效应[J];生物多样性;2016年03期

7 尚随明;陈斯养;;具有时滞和分段常数变量的比率型密度制约模型的分支分析[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8 徐芳;;具有相互干扰和密度制约的Ⅰ类功能反应系统的稳定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9 符天武;具有非线性密度制约的一类微分生态系统的定性分析[J];工程数学学报;1991年01期

10 王薇;饶米德;陈声文;朱大海;米湘成;张金屯;;负密度制约和生境过滤对古田山幼苗系统发育多样性时间变化的影响[J];科学通报;2014年1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童鑫;从种群遗传和群落组成的空间结构研究群落维持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黄运峰;海南岛热带低地雨林树种组成与格局动态[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3 骆争荣;百山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密度制约的作用[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奋灿;密度制约的菊芋生长及产量特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2 龚筱羚;天童20公顷样地内基于生长的同种负密度制约格局及实验验证[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3 康彩花;一类具非线性密度制约项的反应扩散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2018年

4 刘峰;企业集群的密度制约模型与集群竞争力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王薇;负密度制约和生境过滤对古田山幼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

6 郭凌;具有阶段结构和非线性密度制约的Holling III型捕食者—食饵模型的整体性态[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罗立贵;具有Allee效应及非线性密度制约的捕食系统模型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2年

8 霍萱萱;具有非线性密度制约和功能反应的捕食系统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9 刘敏;具有一类特殊密度制约函数的捕食系统的性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淑萍;两个功能性生态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分析及控制[D];江苏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522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28522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5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