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园艺论文 >

葡萄连作土壤中有害菌的分离鉴定与验证

发布时间:2020-11-09 04:11
   连作土壤中有害菌的激增是导致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为了探究引发葡萄连作障碍的主要有害菌,本试验以不同地区的连作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的稀释平板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了连作对葡萄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种群结构的影响;分离、鉴定了不同地区葡萄连作土壤中优势细菌和真菌,进一步采用盆栽试验验证了主要优势真菌的致病性,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分离鉴定了葡萄连作土壤中的优势细菌和真菌。通过传统的平板法在辽宁沈阳、熊岳、锦州三个地区的4个葡萄连作园土壤中鉴定出优势细菌43株,分别属于7个属,即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微球菌属(Micrococcus sp.)、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sp.)、纤维微菌属(Cellulosimicrobium sp.)、剑菌属(Ensifer sp.),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数量最多,其次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 sp.)。鉴定出优势真菌42株,分别属于11个属,即孢子丝菌属(Sporothrix sp.)、粉红粘帚霉(Clonostachys rosea)、毛霉属(Mucor sp.)、木霉属(Trichoderma sp.)、枝孢菌属(Cladosporium sp.)、镰孢菌属(Fusarium s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未培养的接合菌(uncultured zygomycete)、葡萄球菌属(Stagonosporopsis sp.)、孢霉属(Mortierella sp.)。2.连作改变了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种群结构。通过16S rDNA测序共鉴定出13种不同属细菌。与对照相比,地杆菌属(Ped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德奥斯氏菌属(Devosia)、红游动菌属(Rhodoplane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Steroidobacter的含量显著升高;而丰祐菌属(Opitutus)含量显著降低;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叶杆菌属(Phyllobacterium)和Kaistobacter在连作土壤中含量显著升高(除XY之外)。通过18S rDNA测序共鉴定出12种不同属真菌,其中枝孢霉属(Cladosporium)、Mrakiaceae(XY除外)、Xanthomendoza(XY除外)的含量在连作土壤中显著升高;链格孢属(Alternaria)在BZ连作土壤显著升高;镰孢菌属(Fusarium)在SY连作土中显著升高;毛壳霉(Chaetomium)、亚隔孢壳属(Didymella)和锥毛壳属(Coniochaet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3.验证了三种优势真菌的致病性。对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细孢枝孢(Cladosporium perangustum)、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三种优势真菌的致病性进行了验证。盆栽土壤接入三种菌种后,贝达葡萄((V.riparia×V.labrusca cv.Beta)实生苗叶片感病,在接种的第12 d时开始出现死亡现象,致病性显著。4.测定了三种优势真菌在连作土壤中的绝对含量。结果表示链格孢菌(Alternaria)在BZ连作土壤中的绝对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土壤;枝孢菌(Cladosporium)在连作土壤中的绝对含量显著升高(BD除外);镰孢菌(Fusarium)在葡萄连作土壤中的绝对含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土壤。
【学位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663.1
【部分图文】:

曲线,土壤样品,相似度,曲线


本试验通过样品的稀疏曲线及Venn图来说明测序深度与准确度。通常用稀疏曲线(rarefaction curve)来评价测序量是否足以覆盖所有类群,并且能够间接的反映出样品中物种的丰富程度。如图2-2所示,随着选取的样品个数增加,样品的稀疏性曲表 2-4 16S rDNA 扩增子测序 Tags 详细信息统计表Table 2-4 Statistical table of Tags detailed information for 16S rDNA amplifier sequencingSample Effective Base(pb) AvgLen(pb) Q20 Q30BZ1 49336 18357863 372 97.34 94.40BZ2 50864 18918716 372 97.36 94.44BZ3 34462 12838095 373 97.35 94.39BD1 48493 18072773 373 97.32 94.34BD2 43443 16188538 373 97.19 94.09BD3 47916 17880072 373 97.16 94.98SY1 47584 17724717 372 97.38 94.47SY2 22888 8515877 372 97.35 94.44SY3 37705 14026434 372 97.41 94.55XY1 44703 16729906 374 99.50 98.09XY2 3933 16441725 374 99.80 99.24XY3 50399 18864493 374 99.46 97.90CK1 49166 18423637 375 99.42 98.33CK2 53531 20049714 375 99.32 97.18CK3 48911 18329092 375 99.19 98.00

细菌,细菌群落,聚类分析,群落结构


Fig.2-2 Rarefaction curves of each soil samples at97% similarity图2-3 不同土壤细菌OTUs venn 图Fig.2-3 OTUs venn of soil bacteria indifferentSamples注:WSX1-3~WSX13-15分别表示BZ、BD、SY、XY、CKNote: WSX1-3~WSX13-15 denotes BZ, BD, SY, XY, CK,respectively2.2.2.2 连作对不同地区葡萄土壤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样品非加权配对平均法聚类分析(UPGMA)及主坐标分析(PCoA),来研究不同地区连作葡萄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如图 2-4 所示:样品 UPGMA 聚类分析是基于 beta-diversity 矩阵对土壤样品进行聚类的方法,红色枝表示 bootstrap 的支持度为 75~100%。两个样品的距离越近则表示相似度越大,反之亦然。对土壤中细菌进行测序后结果表明 XY 与其它连作土壤分为两个矩阵,说明 XY 地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其它连作土壤和CK差异较大,而CK与除XY以外的其它连作土壤也分为两个矩阵。说明连作改变了土壤中细菌群落的结构。图 2-4 不同土壤样品中细菌 UPGMA 聚类分析Fig.2-4 PGMA cluster analysis of bacteria in different soils

曲线,细菌,样品,细菌群落


似度为 97%条件下土壤样品的稀释曲线arefaction curves of each soil samples at97% similarity图2-3 不同土壤细菌OTUs vennFig.2-3 OTUs venn of soil bacterdifferentSamples注:WSX1-3~WSX13-15分别表示BZ、BD、SY、Note: WSX1-3~WSX13-15 denotes BZ, BD, SY, XYrespectively连作对不同地区葡萄土壤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样品非加权配对平均法聚类分析(UPGMA)及主坐标分析(PCoA)连作葡萄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如图 2-4 所示:样品 UPG于 beta-diversity 矩阵对土壤样品进行聚类的方法,红色枝表示 bootstr~100%。两个样品的距离越近则表示相似度越大,反之亦然。对土壤结果表明 XY 与其它连作土壤分为两个矩阵,说明 XY 地区土壤细菌作土壤和CK差异较大,而CK与除XY以外的其它连作土壤也分为两改变了土壤中细菌群落的结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金城;;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果菜;2015年10期

2 陆晓菊;官会林;张正芸;马永存;唐蜀昆;;三七连作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16S rRNA系统遗传多样性[J];微生物学报;2015年02期

3 石良红;李玲;申宏伟;孙逢毅;赵兰勇;;牡丹红斑病病原鉴定与ITS序列分析[J];农学学报;2014年10期

4 于寒;吴春胜;王振民;陈喜凤;谷岩;;连作对大豆根际可培养微生物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5 李全辉;李锡香;王海平;邱杨;宋江萍;张晓辉;沈镝;;黄瓜抗黑星病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3年03期

6 郭林秀;张瑜;谈献和;;白花蛇舌草连作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7 郭修武;李娜;李坤;郭印山;李成祥;谢洪刚;;葡萄根系分泌物与腐解物不同萃取组分的化感效应[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8 张立恒;郭修武;李坤;孙英妮;;微生物菌剂对连作土壤中贝达葡萄的生长和防御酶活性的影响[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2年06期

9 薛亮;马忠明;杜少平;;连作对砂田土壤质量及西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甘肃农业科技;2011年06期

10 黄玉茜;韩晓日;杨劲峰;刘宁;刘小虎;;花生连作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研究[J];土壤通报;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功帅;环渤海连作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分析及混作葱减轻苹果连作障碍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8年

2 应益昕;人参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3 李坤;葡萄连作障碍机理及调控途径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帆;不同连作年限草莓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变化[D];安徽大学;2018年

2 孙窗舒;连作对黄芪品质形成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黄芪轮作换茬方式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年

3 张逸醒;不同种植方式下当归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年

4 李凯;连作与轮作对砂田西瓜土壤微生物学性状及化学性状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5年

5 岳冰冰;烤烟连作改变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6 齐会岩;西瓜连作障碍的土壤微生物学过程及其克服机理[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7 陈慧;地黄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758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28758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7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