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亏缺和栽培模式对设施黄瓜根系分布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1-01 02:06
以"津优316"黄瓜为试材,在定植密度相同时,设置了"宽窄行模式+70%灌溉量"(T1)、"单行模式+70%灌溉量"(T2)、"单行模式+常规灌溉量"(T3)、"宽窄行模式+常规灌溉量"(T4)4个处理,定植后5 d开始节水处理,共处理237 d,测定了定植后6周黄瓜根系分布特征、黄瓜全生育期产量,以期揭示滴灌水分亏缺对黄瓜根系分布、产量的调控效应,筛选适宜的节水栽培模式。结果表明:与T4相比,T1根系水平分布受限、垂直分布增加、根系表面积和体积显著减少,产量降低10.35%;T2根系水平分布受限、垂直分布增加、根系表面积和体积显著减少,产量降低6.58%;T3黄瓜根系分布差异不显著,产量增加了3.57%。因此,单行栽培和节水灌溉均可减少黄瓜根系水平分布而增加垂直分布;"单行模式+常规灌溉量"处理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可实现肥料的集中施用,"单行模式+70%灌溉量"处理在降低产量6.58%情况下节水30%,均是适宜的滴灌水分亏缺模式。
【文章来源】:北方园艺. 2020,(08)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不同处理对黄瓜根系发育的影响
表1 黄瓜根系指标的多因素方差分析Table 1 Multiple-factor variance analysis of cucumber root index 处理 Treatment P值 P value 根表面积Root surface area 根体积Root volume 根长度Root length 毛细根面积Capillary root surface area 栽培方式 Cultivation model 0.420 4 0.492 1 0.076 2 0.748 3 灌水量 Irrigation amount 0.014 9 0.002 5 0.004 0 0.019 4 交互作用 Interaction 0.646 3 0.944 1 0.159 7 0.436 2由图3a可知,0~10 cm土壤内,T4根系体积占总体积的84.61%,T1和T2分别为77.42%和78.68%,均显著低于T4,T3与T4差异不显著。由图3b可知,0~10 cm土壤内,T4根系面积占总面积的80.98%,T1和T2分别为73.17%和74.27%,均显著低于T4,T3与T4差异不显著。可见,常规灌溉的T3和T4处理0~10 cm根系分布较多、垂直分布较少,而节水灌溉的T1和T2处理0~10 cm根系分布相对减少、垂直分布范围较大。
从表2可以看出,栽培模式对黄瓜单果质量、采收果实数量、产量影响不显著,减少灌水量显著降低黄瓜单果质量6.0 g,减少采收果实数量69 317个·hm-2,降低产量17 800 kg·hm-2,栽培模式和灌水量二者间无互作(图4)。由图4c可知,不同处理黄瓜单果质量在194.08~200.67 g,T4黄瓜单果质量为200.67 g,T1和T2分别比T4显著降低5.86 g和6.59 g,T3与T4差异不显著。由图4a可知,T4采收果实数为709 295 个·hm-2,T1和T2比T4分别显著降低12.37%和9.30%,T3比T4增加3.57%,但差异不显著。由图4b可知,产量与采收果实数表现相似的变化趋势,T4产量为142 320 kg·hm-2,T1和T2分别比T4显著降低10.35%和6.58%,T3比T4增加3.57%,但差异不显著。图4 栽培方式和灌水量对黄瓜产量及形成因子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种植行距与灌水量对西北日光温室番茄生育和产量的影响[J]. 吴宣毅,曹红霞,郝舒雪,王虎兵. 农业工程学报. 2018(24)
[2]水分亏缺对滴灌柑橘光合和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张效星,樊毅,贾悦,崔宁博,赵璐,胡笑涛,龚道枝. 农业工程学报. 2018(03)
[3]起垄高度对设施土壤温度、黄瓜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王立革,焦晓燕,韩雄,王劲松,董二伟,武爱莲. 山西农业科学. 2015(11)
[4]灌水量和滴灌施肥方式对温室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方栋平,张富仓,李静,王海东,向友珍,张燕.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6)
[5]自然条件下半干旱雨养春小麦生育后期旗叶光合的气孔和非气孔限制[J]. 杨泽粟,张强,郝小翠.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02)
[6]不同膜下滴灌方式对设施黄瓜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赵志成,杨显贺,李清明,刘彬彬,杨振超. 生态学报. 2014(22)
[7]灌水量对温室自根与嫁接黄瓜根系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孔祥悦,王永泉,眭晓蕾,张振贤,高丽红. 园艺学报. 2012(10)
[8]灌溉下限与嫁接方式对温室黄瓜根系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杨志刚,崔世茂,陈之群,孔祥悦,高丽红. 灌溉排水学报. 2011(04)
[9]不同水氮处理对温室黄瓜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李银坤,武雪萍,武其甫,吴会军,张彦才,李若楠,王丽英,王小彬,蔡典雄.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0(03)
[10]不同灌水下限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指标的影响[J]. 牛勇,刘洪禄,吴文勇,陈丽华. 灌溉排水学报. 2009(03)
本文编号:3469313
【文章来源】:北方园艺. 2020,(08)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不同处理对黄瓜根系发育的影响
表1 黄瓜根系指标的多因素方差分析Table 1 Multiple-factor variance analysis of cucumber root index 处理 Treatment P值 P value 根表面积Root surface area 根体积Root volume 根长度Root length 毛细根面积Capillary root surface area 栽培方式 Cultivation model 0.420 4 0.492 1 0.076 2 0.748 3 灌水量 Irrigation amount 0.014 9 0.002 5 0.004 0 0.019 4 交互作用 Interaction 0.646 3 0.944 1 0.159 7 0.436 2由图3a可知,0~10 cm土壤内,T4根系体积占总体积的84.61%,T1和T2分别为77.42%和78.68%,均显著低于T4,T3与T4差异不显著。由图3b可知,0~10 cm土壤内,T4根系面积占总面积的80.98%,T1和T2分别为73.17%和74.27%,均显著低于T4,T3与T4差异不显著。可见,常规灌溉的T3和T4处理0~10 cm根系分布较多、垂直分布较少,而节水灌溉的T1和T2处理0~10 cm根系分布相对减少、垂直分布范围较大。
从表2可以看出,栽培模式对黄瓜单果质量、采收果实数量、产量影响不显著,减少灌水量显著降低黄瓜单果质量6.0 g,减少采收果实数量69 317个·hm-2,降低产量17 800 kg·hm-2,栽培模式和灌水量二者间无互作(图4)。由图4c可知,不同处理黄瓜单果质量在194.08~200.67 g,T4黄瓜单果质量为200.67 g,T1和T2分别比T4显著降低5.86 g和6.59 g,T3与T4差异不显著。由图4a可知,T4采收果实数为709 295 个·hm-2,T1和T2比T4分别显著降低12.37%和9.30%,T3比T4增加3.57%,但差异不显著。由图4b可知,产量与采收果实数表现相似的变化趋势,T4产量为142 320 kg·hm-2,T1和T2分别比T4显著降低10.35%和6.58%,T3比T4增加3.57%,但差异不显著。图4 栽培方式和灌水量对黄瓜产量及形成因子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种植行距与灌水量对西北日光温室番茄生育和产量的影响[J]. 吴宣毅,曹红霞,郝舒雪,王虎兵. 农业工程学报. 2018(24)
[2]水分亏缺对滴灌柑橘光合和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张效星,樊毅,贾悦,崔宁博,赵璐,胡笑涛,龚道枝. 农业工程学报. 2018(03)
[3]起垄高度对设施土壤温度、黄瓜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王立革,焦晓燕,韩雄,王劲松,董二伟,武爱莲. 山西农业科学. 2015(11)
[4]灌水量和滴灌施肥方式对温室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方栋平,张富仓,李静,王海东,向友珍,张燕.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6)
[5]自然条件下半干旱雨养春小麦生育后期旗叶光合的气孔和非气孔限制[J]. 杨泽粟,张强,郝小翠.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02)
[6]不同膜下滴灌方式对设施黄瓜生理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赵志成,杨显贺,李清明,刘彬彬,杨振超. 生态学报. 2014(22)
[7]灌水量对温室自根与嫁接黄瓜根系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孔祥悦,王永泉,眭晓蕾,张振贤,高丽红. 园艺学报. 2012(10)
[8]灌溉下限与嫁接方式对温室黄瓜根系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杨志刚,崔世茂,陈之群,孔祥悦,高丽红. 灌溉排水学报. 2011(04)
[9]不同水氮处理对温室黄瓜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李银坤,武雪萍,武其甫,吴会军,张彦才,李若楠,王丽英,王小彬,蔡典雄.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0(03)
[10]不同灌水下限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指标的影响[J]. 牛勇,刘洪禄,吴文勇,陈丽华. 灌溉排水学报. 2009(03)
本文编号:34693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3469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