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个辣椒材料苗期耐冷性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4-07-03 02:05
辣椒(Capsicum annuum L.)属于茄科(Solanaceae)辣椒属(Capsicum),是一年生或者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果实形状、大小各异,一般为辣或甜味。它广泛种植于热带和温带地区,对温度较为敏感。低温成为辣椒栽培过程中主要的制约因素。辣椒材料耐冷性的比较与筛选为辣椒栽培明确了耐冷性材料,对辣椒栽培与推广具有深远的指引意义。该试验以22个辣椒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低温发芽、冷害指数测定和生理指标的测定对耐冷性进行综合比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辣椒发芽时间在不同温度下有较大差异。在25℃的温度条件下,在第5-7d时辣椒开始大量发芽,在20℃的相对低温下辣椒发芽高峰期集中在第6-1]d,具体高峰期受辣椒材料类型影响。当温度变为15℃时辣椒则在第9d才开始发芽,且发芽后期胚根和下胚轴的生长都受到较大的限制,耐冷性较弱的不发芽。实验利用隶属函数法对20℃下的发芽率,发芽势,萌发指数,胚根生长速率,活力指数和15℃下的发芽率及活力指数差异进行综合分析,其中L14-2-1-2-1-1-2(2)、H8-1-4-1-1-1-1(2)、 H24-1-1-1-1-4-1-1、H26-1-1...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植物耐冷性的鉴定方法
2.1.1 直接鉴定
2.1.2 间接鉴定
2.2 植物鉴定指标与耐冷性的相关性
2.2.1 低温发芽能力
2.2.2 植物生长特性
2.2.3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与辣椒耐冷性的相关性
2.2.3.1 膜脂构成
2.2.3.2 电导率
2.2.3.3 可溶性糖
2.2.3.4 可溶性蛋白
2.2.3.5 丙二醛
2.2.3.6 脯氨酸
2.2.3.7 叶绿素
2.2.3.8 抗氧化酶
2.2.3.9 光合作用
2.3 提高辣椒耐冷性的途径
2.3.1 抗冻锻炼
2.3.2 化学诱导
2.3.3 基因诱导
2.3.4 农业措施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辣椒材料名称及编号
3.1.2 辣椒材料特性
3.2 试验方法
3.2.1 研究技术路线
3.2.2 常规育苗
3.3 试验方案
3.3.1 低温发芽
3.3.1.1 发芽率和发芽势的确定
3.3.1.2 胚根生长速率的确定
3.3.1.3 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的确定
3.3.2 苗期室内冷害指数测定
3.3.3 生理指标测定
3.3.3.1 电导率的测定
3.3.3.2 丙二醛的测定
3.3.3.3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3.3.3.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3.3.4 大田观察
3.3.5 隶属函数评价法
3.4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辣椒低温发芽特性比较
4.2 不同辣椒苗期冷害指数比较
4.3 不同辣椒田间低温出苗情况
4.4 不同辣椒材料在不同昼夜温度下生理指标差异分析
4.4.1 电解质渗透率的差异
4.4.2 丙二醛含量差异
4.4.3 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
4.4.4 叶绿素含量差异
4.5 综合聚类分析
5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4000358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植物耐冷性的鉴定方法
2.1.1 直接鉴定
2.1.2 间接鉴定
2.2 植物鉴定指标与耐冷性的相关性
2.2.1 低温发芽能力
2.2.2 植物生长特性
2.2.3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与辣椒耐冷性的相关性
2.2.3.1 膜脂构成
2.2.3.2 电导率
2.2.3.3 可溶性糖
2.2.3.4 可溶性蛋白
2.2.3.5 丙二醛
2.2.3.6 脯氨酸
2.2.3.7 叶绿素
2.2.3.8 抗氧化酶
2.2.3.9 光合作用
2.3 提高辣椒耐冷性的途径
2.3.1 抗冻锻炼
2.3.2 化学诱导
2.3.3 基因诱导
2.3.4 农业措施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辣椒材料名称及编号
3.1.2 辣椒材料特性
3.2 试验方法
3.2.1 研究技术路线
3.2.2 常规育苗
3.3 试验方案
3.3.1 低温发芽
3.3.1.1 发芽率和发芽势的确定
3.3.1.2 胚根生长速率的确定
3.3.1.3 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的确定
3.3.2 苗期室内冷害指数测定
3.3.3 生理指标测定
3.3.3.1 电导率的测定
3.3.3.2 丙二醛的测定
3.3.3.3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3.3.3.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3.3.4 大田观察
3.3.5 隶属函数评价法
3.4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辣椒低温发芽特性比较
4.2 不同辣椒苗期冷害指数比较
4.3 不同辣椒田间低温出苗情况
4.4 不同辣椒材料在不同昼夜温度下生理指标差异分析
4.4.1 电解质渗透率的差异
4.4.2 丙二醛含量差异
4.4.3 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
4.4.4 叶绿素含量差异
4.5 综合聚类分析
5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4000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yylw/4000358.html
上一篇:复硝酚钠功能特性及其在番茄上的应用进展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