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核科学论文 >

矩形窄通道内PM-CHF特性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3 01:01
【摘要】:窄矩形通道有着比常规通道更高的功率密度和更大的换热面积,所以其被广泛地应用在中小型反应堆、研究实验堆、航空航天紧凑型换热器和微电子等领域。临界热流密度(CHF)是沸腾传热的极限。所以,准确预测出临界热流密度对反应堆的安全运行和提高输出功率尤为重要。由于几何形状的不同和窄边可能带来的尺度效应的影响,窄矩形通道的流动传热特性与其他棒束、圆管、环管等常规通道有很大的不同,建立在上述常规通道下的CHF经验关系式和机理模型不能直接应用在窄矩形通道内。因此,有必要开展窄矩形通道内的临界热流密度实验研究。本文以去离子水为工质,进行了低压条件下强迫循环系统中单面加热窄矩形通道CHF可视化研究。研究发现,逐步提升功率的过程中,会发生流量漂移不稳定性导致的流动剧烈震荡,进而诱导沸腾临界提前发生,即PM-CHF(Premature CHF,早发临界热流密度)。发生流动震荡时的含汽率本文称作临界含汽率x_(e,c)。x_(e,c)-G曲线存在一个明显的转捩点。在本实验的配置条件和工况范围内,此转捩点的值大约为400 kg/(m~2·s)。根据此转捩点可以将PM-CHF分为低流速PM-CHF和高流速PM-CHF。(1)低流速情况下,流型从弥散泡状流到合并汽泡流的转变导致了PM-CHF的发生。PM-CHF随着入口过冷度增加而增加,随着流量的增加增加,随着系统压力的增加而增加。临界含汽率随着入口过冷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流量的增加而降低。可以用流动不稳定起始点的预测关系式来预测PM-CHF。改进Stelling关系式对PM-CHF实验值的预测精度较好,所有实验数据均在预测值的±17%以内。(2)高流速情况下,矩形通道的角落效应导致了PM-CHF的发生。PM-CHF随着入口过冷度增加而增加,随着流量的增加增加,随着系统压力的增加而增加。临界含汽率随着入口过冷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增加。改进Stelling关系式对PM-CHF实验值的预测精度较好,所有实验数据均在预测值的±15%以内。
【图文】:

临界热流密度,偏心管,含汽率,均匀管


第 1 章 绪论研究了周向非均匀加热临界热流密度,发现在含汽率较低(<0.1)的时候,偏心管的临界热流密度比均匀直管低;随着含汽率的升高,偏心管的临界热流密度逐渐接近并超过均匀管,基本呈现线性的规律。1.3 临界热流密度机理研究1.3.1 经典机理模型对于过冷沸腾条件下的 CHF,目前提出了四个较为经典的机理模型:边界层分离模型、近壁面汽泡壅塞模型、微液层蒸干模型和界面分离模型[28],如图 1-1 所示。

汽泡,蒸汽,过冷流动沸腾,液体层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Mudawar 一样的现象——加热表面波动的蒸汽层(见图 1-2b)。另外,通过测界现象的参数,,发现在同一过冷度下湿润界面和当地蒸汽波长之比保持为常数冷度的增加而增加。Bang[47]做了制冷剂 R-134a 在竖直矩形通道单面加热条件下的过冷流动沸腾实察临界发生时近壁面的两相结构(见图 1-2c)。实验发现,近壁面区域的两相结部分:分离的汽泡和融合的汽泡下存在蒸汽残留、高热流密度时融合的大汽泡介于蒸汽残留和大汽泡之间的液体层。观察到了汽泡间的三种融合方式,远离合、近壁面连续汽泡间的融合、近壁面相邻汽泡间的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L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洋;阎昌琪;孙立成;金光远;闫超星;;竖直窄矩形通道内弹状流中液膜特性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4年01期

2 李隆键;董相禄;马建;黄彦平;;摇摆条件下窄矩形通道内流动传热特性数值模拟[J];核动力工程;2013年04期

3 谢清清;阎昌琪;曹夏昕;黄彦平;王广飞;刘晓钟;;窄矩形通道内单相水阻力特性实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2年02期

4 任晓东,张吉礼;旋转矩形通道流场特性的数值模拟[J];流体机械;2005年10期

5 王迅,门出正则,李惟毅;底部封闭竖直狭窄矩形通道自然对流沸腾的临界热流密度[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1年S1期

6 曾德越,马重芳,秦文新,孙东良;矩形通道内强化表面的传热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7 颜迪民 ,许国华 ,肖国忠 ,张传贞;矩形通道内的放热[J];力学学报;1978年03期

8 闫超星;阎昌琪;孙立成;;倾斜窄矩形通道内弹状流特性的实验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5年03期

9 钱立波;丁书华;秋穗正;;并联矩形通道流动不稳定性模型研究[J];核动力工程;2014年02期

10 李常伟;曹夏昕;孙立成;金光远;;摇摆对窄矩形通道内两相流摩擦压降特性影响[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杰;谢凯利;秦江;鲍文;;矩形通道内球形凹陷排布方式对流动换热影响的数值研究[A];第八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5年

2 王畅;王浩;李小辉;方成跃;;竖直窄矩形通道内过冷沸腾传热模型[A];北京核学会第十届(2014年)核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3 黄军;黄彦平;马建;;窄间隙矩形通道内纵向涡有效作用距离初步研究[A];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学技术年报(2009)[C];2011年

4 魏巍;齐克林;王畅;;空泡份额模型在矩形通道沸腾压降计算中的适用性评价[A];北京核学会第十届(2014年)核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5 黄军;黄彦平;马建;;带纵向涡发生器窄间隙矩形通道内汽液两相流动传热特性研究[A];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学技术年报(2009)[C];2011年

6 黄军;黄彦平;马建;王艳林;;窄间隙矩形通道内纵向涡对两相流动特性影响研究[A];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学技术年报(2012)[C];2014年

7 黄军;黄彦平;马建;王艳林;;纵向涡作用下的CHF预测模型研究[A];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学技术年报(2012)[C];2014年

8 黄军;黄彦平;马建;王艳林;;带纵向涡发生器窄间隙矩形通道内CHF实验研究[A];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学技术年报(2011)[C];2013年

9 唐玉峰;田茂诚;张冠敏;;矩形通道中螺旋线圈扰流特性PIV实验研究[A];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11年

10 黄军;黄彦平;马建;王艳林;;纵向涡强化汽-液两相传热特性研究[A];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学技术年报(2011)[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杜托;两条高速隧道穿草海[N];昆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冲;非惯性坐标下窄矩形通道流动沸腾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

2 余志庭;摇摆条件下窄矩形通道内流动不稳定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

3 金光远;摇摆对矩形通道内两相流动阻力特性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

4 幸奠川;摇摆对矩形通道内流动阻力特性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5 唐新宜;矩形通道内流动与强化传热的实验与数值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6 王畅;周期力场作用下矩形通道内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7 张井志;微小通道内气液Taylor流动及冷凝环形流动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杰;板状燃料元件窄矩形通道实验装置设计及流动传热特性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2 何海沙;矩形窄通道内PM-CHF特性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9年

3 郭新田;三面加热窄矩形通道内汽水两相流动及沸腾传热特性的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9年

4 王萍;几何参数对三角形涡产生器矩形通道内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年

5 王鹏;矩形通道内纵向涡发生器的换热与流动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6 王晓峰;窄矩形通道内两相流动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年

7 张Pr琪;稳态和脉动下窄矩形通道内两相界面参数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年

8 焦琦;自然循环条件下窄矩形通道内流动不稳定性实验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8年

9 陈旭;三面加热窄矩形通道汽液两相流流型转变及压降特性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8年

10 董浩然;滴形涡发生器强化矩形通道传热与流动特性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940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26940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5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