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基于低场~1H-NMR技术的不同煤种水分复吸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1 15:35
【摘要】:中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但是随着优质煤的不断消耗,褐煤的开发和利用逐渐得到重视。印尼褐煤是我国东部沿海省份火力发电主要采用的煤种之一,但较高的含水量严重限制了印尼褐煤的利用,采用热解提质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褐煤中的水分,提高褐煤的成熟度,但是提质后的煤样容易发生复吸水,降低提质效果。本文以印尼褐煤、五彩湾煤和神华烟煤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三种原煤的煤质特性和理化结构差异,分别在N_2和CO_2气氛下对印尼褐煤进行热解(200~500°C)提质实验,分析提质过程中温度和气氛对理化结构的影响。对三种原煤和提质印尼褐煤进行复吸水实验,研究理化结构和环境温湿度对复吸水特性的影响,进而得到煤阶和热解温度及热解气氛与复吸水规律的关系,用不同的模型描述了水分等温吸附过程,依托~1H-NMR技术对原煤和热解提质印尼褐煤的水分进行了检测,划分了水分类型。主要结论如下:1、五彩湾煤属于烟煤范畴,但其收到基水分却高于印尼褐煤和神华烟煤。印尼褐煤热解时,碳含量逐渐增加,氧含量逐渐减少,CO_2气氛比N_2更利于氧的脱除,但对氢的影响很小。五彩湾煤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积最小,而OH和COOH含量最高,印印尼褐煤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积均略小于神华烟煤,OH和COOH含量则大于神华烟煤。提质过程中,褐煤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积不断变小,整体上N_2气氛下更大;OH和COOH的含量也随温度的升高不断减少,其中OH的热稳定性更高,CO_2比N_2更利于OH和COOH的分解和脱除。2、三种原煤干燥后复吸水率大小关系是五彩湾煤印尼褐煤神华烟煤,且均小于收到基水分含量。五彩湾煤在OH和COOH含量上的优势,使其具有较高的复吸水率,而神华烟煤虽然孔容积较大,但是含氧官能团很少,导致复吸水率最低,OH和COOH比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对复吸水的影响更强烈。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提质褐煤的复吸水率不断降低,由于CO_2气氛下提质褐煤具有更小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积,以及较少的OH和COOH含量,所以复吸水率也更低。3、三种干燥原煤及热解提质褐煤都经历了快速吸水、缓慢吸水、最后达到吸水平衡的过程,复吸水环境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低,复吸水率越低;CO_2气氛下,热解温度越高,提质褐煤的复吸水率越低。Henderson模型适于描述神华烟煤的水分等温吸水过程,而Mod-BET模型更适于五彩湾煤和印尼褐煤,三种干燥原煤的水分等温吸附复都是Ⅱ型吸附。热解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低,提质褐煤的一级吸附水和二级吸附水都越少,其中,N_2气氛下一级吸附水含量显著大于CO_2气氛,而二级吸附水含量差异很小。按照煤中水分赋存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毛细水、强束缚水、弱束缚水和自由水。印尼褐煤和神华烟煤中主要是强束缚水和自由水,其中印尼褐煤10~100nm孔隙中含的氧官能团较多,强束缚水含量大于神华烟煤,而五彩湾煤中由于主要是50nm以上的孔隙及较多OH和COOH,因此含有较多的强束缚水和弱束缚水,导致其复吸水率最大。与干燥印尼褐煤相比,提质褐煤具有相同的水分形态,且含量关系为强束缚水自由水毛细水弱束缚水,不同点是强束缚水和自由水显著少于干燥褐煤,而弱束缚水和毛细差异较小。随着温度的升高,提质褐煤的强束缚水和自由水的含量迅速减少,弱束缚水和毛细水减少幅度较小。对干燥原煤和提质褐煤的复吸水过程和水分形态的研究,可以为不同煤种的干燥和提质褐煤的储存和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图文】:

毛细水,水分,自由水,吸附水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结合干燥速率和脱附热将煤中水分分为自由水、毛细水、分子层水和多层水[57],如图 1-3 所示。冯小飞[58]也是采用这种方法通褐煤复吸水后的水分进行了划分。自由水指的是位于煤表面,也叫重力水,这部分水极易被脱除;毛细水主要位于煤的孔力与孔隙尺寸有关,但是这种结合力较弱;分子水包括与含氧作用结合的单层水及吸附在单层水上的多层水,这种分类方式是一样的。虞育杰[51]按照吸附位置的不同将煤中水分分为位于水、煤样表面的表面吸附水、粘附在煤颗粒上的水分子簇 中的孔隙水和煤粉微孔或极细毛细管中的颗粒内部吸附水。H的划分:表面吸附水、内部吸附水、颗粒间水、毛细水和粘附

水分,吸附水,水分子簇,毛细水


、煤样表面的表面吸附水、粘附在煤颗粒上的水分子簇 的孔隙水和煤粉微孔或极细毛细管中的颗粒内部吸附水划分:表面吸附水、内部吸附水、颗粒间水、毛细水和粘图 1-3 依托 TG-DSC 技术的煤中不同类型水的分布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53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英鹏;杨晴;胡敏;杨海平;王贤华;陈汉平;;褐煤干燥后水分复吸规律及平衡含水率预测[J];煤炭学报;2015年11期

2 张锦萍;李冬;张成;丘永琪;殷立宝;徐齐胜;陈刚;;低温热提质褐煤的理化结构演化及燃烧特性[J];煤炭学报;2015年03期

3 李先春;王丽娜;韩艳娜;孟凡锐;余江龙;;干燥褐煤的FTIR分析及热解实验研究[J];煤炭转化;2014年04期

4 滕英跃;刘全生;智科端;余海燕;陈琛;赵菊芳;;胜利褐煤提质过程中水分的迁移及其干燥动力学研究[J];材料导报;2014年04期

5 景晓霞;杨云龙;李志强;刘晓;常丽萍;鲍卫仁;;褐煤物化结构对水分复吸的影响[J];洁净煤技术;2014年01期

6 佘安明;姚武;;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水泥浆体孔结构与比表面积的原位表征[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10期

7 韩峰;蒙爱红;鲁伟;张衍国;李清海;;沙尔湖褐煤和红沙泉不粘煤的热解动力学及热解产物分布[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8 张绪坤;祝树森;黄俭花;徐刚;徐建国;李华栋;;用低场核磁分析胡萝卜切片干燥过程的内部水分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22期

9 周永刚;李培;杨建国;李帅英;赵虹;;褐煤中不同水分析出的能耗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10 常瑜;李林;梁丽彤;黄伟;;内蒙和印尼褐煤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分析[J];煤炭转化;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剑;褐煤提质技术研究及其生命周期评价[D];山东大学;2017年

2 景晓霞;热干燥过程中褐煤物化结构的演变及其对提质煤水分复吸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3 虞育杰;褐煤水热脱水提质制备高浓度水煤浆的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李先春;褐煤提质及其燃烧行为特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宇U,

本文编号:26468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6468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9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