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含丙烯基二氧噻吩或四溴喹喔啉并菲蒽吩嗪的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电致变色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2 07:35
【摘要】:共轭导电聚合物自从被发现以来就因其具有优异的加工性、多种颜色变化、优异的光学属性、响应时间迅速、带隙可控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且广泛应用于智能窗、显示器、传感器、军用伪装设备、场效应晶体管、汽车防炫目后视镜等多种领域。迄今为止,具有各种各样结构的共轭导电聚合物已经被研究人员广泛报道,但是它们的性质却不尽相同,为了更好地探究导电聚合物,我们利用了结构新颖的单体合成了一系列的聚合物。众所周知,带隙是评价电致变色材料性质不可或缺的参数,具备低带隙的聚合物由于在基态的本征导体或半导体性质,很有可能成为良好的导电材料。我们总结发现降低聚合物带隙最常用最有效的就是供-受体(D-A)方法,因为D-A型共轭聚合物中富电子和缺电子基团交替存在于聚合物主链上,这样电子在分子内可以发生有效的转移,π电子的离域性就得以增强,用这种办法获得的低带隙聚合物具有优异的光学和电化学特性。在本课题第二至第四章的研究中,我们首先合成出了四溴喹喔啉并菲蒽吩嗪和3,4-丙烯基二氧噻吩分别作为主要的受体和供体单元。通过改变供受体的比例和化学聚合的方法,在第二章中以噻吩、四溴喹喔啉并菲蒽吩嗪和3,4-丙烯基二氧噻吩合成出了聚合物PTPE-1、PTP3-2、PTPE-3;在第三章中通过引达省并二噻吩、四溴喹喔啉并菲蒽吩嗪和3,4-丙烯基二氧噻吩合成出了聚合物PIPE-1、PIPE-2、PIPE-3;在第四章中以苯并二噻吩、四溴喹喔啉并菲蒽吩嗪和3,4-丙烯基二氧噻吩合成出了聚合物PBPE-1、PBPE-2、PBPE-3。对这些聚合物进行了详细的测试表征以研究其电致变色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调节供受体的比例可以调控聚合物的性质并且聚合物都具有高的热力学稳定性和两种以上的颜色变化。其中PTPE-1~PTPE-3的光学带隙均小于1.85 eV,并且PTPE-3的光学对比度和动力学稳定性表现的尤为出色;PIPE-1和PIPE-2在可见光区和近红外区的光学对比度分别高于40%和60%,并且PIPE-2在近红外区的响应时间仅为0.35 s;PBPE-1~PBPE-3的光学带隙分别为1.98 eV、2.01 eV、2.03 eV,PBPE-3在504 nm和1500 nm处的着色效率分别高达513 cm~2·C~(-1)和475cm~2·C~(-1)。在第五章中以苯二硼酸频那醇酯、溴化丁基三苯胺和3,4-丙烯基二氧噻吩合成出了中性态呈黄绿色的聚合物PBBE-2、PBBE-2、PBBE-3。PBBE-1在365 nm处的响应时间为0.57 s,PBBE-2在435 nm和1200 nm的响应时间仅为0.32 s和0.30 s,PBBE-3在1550 nm处的光学对比度高达89.30%,如此迅速的响应时间和高的着色效率无疑将成为电致变色领域优秀的候选者。
【学位授予单位】:聊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Q317
【图文】:

导电聚合物,能级结构,聚合物主链,带隙材料


中性态 极化子态 双极化子态图 1-2 导电聚合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能级结构通常来说,能隙低于 1.8 eV 的材料我们称之为低带隙材料,这种低带隙材料备受科研人员的关注和广泛研究,因此开发出了多种降低材料能隙的方法:一,键长交替方法;二,创建高度的平面系统,例如增加聚合物主链的醌式特性,通过链间效应诱导顺序,沿聚合物主链产生诱导效应;三,通过合成含有噻吩及其衍生物的稠环体系,也可以获得低能隙的聚合物;四,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供-受体(D-A)方法[18-21]。1.3 D-A 理论D-A 型共轭聚合物中富电子和缺电子基团交替存在于聚合物主链上,使得电子可以有效的发生分子内转移,从而增强 π 电子的离域性来获得低带隙聚合物,并且使之具备优异的电化学特性和光学性质[19, 20, 22, 23]。

颜色变化,聚噻吩,聚吡咯,“中”


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电致变色材料和有机电致变色材料,目前无机电致变色器件已经实现产业化,有机电致变色材料中的导电聚合物电致变色材料正在备受关注和研究[20, 27, 28, 48]。该物质因具有价格低廉[49]、光学质量高[50]、颜色转换快[51]、循环可逆性好、多种颜色变化[5而受到重视,目前主要应用于智能玻璃、显示器、防炫目后视镜、场效应晶体管等领域[53-57]。电子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从价带跃迁到导带的过程会产生光吸收,随之呈现出的颜色与吸收波长恰好相反;另外,聚合物链中电子和离子的迁入(掺杂过程)与迁出(去掺杂过程)的可逆过程会改变 Eg的大小,进而吸收波长被改变,最终表现为颜色发生了变化[58, 59]。根据掺杂浓度的不同,部分共轭聚合物可以在多种颜色间进行切换;大多数的导电聚合物变色是由于 p 型掺杂导致的,也就是在中性态和氧化态之间互相转换。另外,根据取代基的不同也会影响聚合物的颜色变化,如图 1-5 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新工艺能将电致变色玻璃窗变色速度提升10倍[J];玻璃;2017年02期

2 魏少帅;汤志钦;侯春哲;郭富;魏臻;;电致变色薄膜最新研究进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4年35期

3 梁庆;徐刚;徐雪青;;电致变色玻璃窗节能特性分析[J];材料研究与应用;2008年04期

4 Chris Giacoponello;Henrik Lindstrom;解凤贤;;电致变色:打开电子纸色彩之门[J];现代显示;2008年07期

5 孙武珠;苏革;曹立新;柳伟;姜代旬;贾波;;镁镍功能薄膜的制备及电致变色性能的研究[J];功能材料;2008年09期

6 黄美荣,巩前程,李新贵;电致变色智能窗的设计组装与性能评价[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1期

7 李新贵,夏宇,黄美荣;导电高分子的电致变色性及其在智能窗上的应用[J];材料开发与应用;2004年02期

8 张成林;电致变色玻璃窗[J];建材工业信息;2001年02期

9 孙宁,赵灵芝,张玉杰;电致变色薄膜研究进展[J];中国陶瓷;1998年05期

10 叶辉,李晓艳;溶胶-凝胶法制备电致变色薄膜及器件的研究[J];光学学报;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行方;;电致变色薄膜及器件的发展和应用前景[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材料专业委员会2011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马利;胡睿;;乳液聚合法制备聚苯胺/聚乙烯醇电致变色膜[A];第十五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马利;胡睿;;乳液聚合法制备聚苯胺/聚乙烯醇电致变色膜[A];第十五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王金鑫;李茂;;电聚合层层组装制备电致变色薄膜和器件[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H:光电功能高分子[C];2017年

5 杨海刚;;磁控溅射制备全薄膜电致变色元件及其性能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陈明洁;沈辉;;光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器件的研究[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3年

7 苏凯欣;孙宁伟;孟诗瑶;周宏伟;;基于颜色混合理论制备“无色-黑色”型电致变色的共聚聚酰胺[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H:光电功能高分子[C];2017年

8 杨百勤;张玉杰;;氧化镍薄膜电致变色特性及机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何延春;;电致变色薄膜在航天器热控方面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孟政;代强;余刚;孟凡禹;汪洪;;固态全无机电致变色智能玻璃[A];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真空科技创新发展论坛暨2019年广东省真空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木易;英国开发出新型电致变色树脂[N];中国建材报;2017年

2 ;NIMS开发出多色电致变色电子纸显示元件[N];电子资讯时报;2008年

3 记者 陈丹;“聪明”变色太阳镜问世[N];科技日报;2007年

4 徐美君;调光玻璃技术新发展[N];中国建材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华春霞;二茂铁基胶体晶体薄膜的制备及其电致变色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2 张坤;聚苯胺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致变色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3 曲慧颖;WO_3和NiO薄膜的制备及其电致变色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4 侯帅;氧化镍薄膜的射频反应磁控溅射制备与电致变色性能行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5 郝丽苹;含三苯胺基团聚硅氧烷薄膜电致变色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6 闫拴马;基于十字交叉结构噻吩类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电化学制备及电致变色性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

7 董文杰;基于新型无铟透明导电薄膜的柔性电致变色多功能器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9年

8 肖莉莉;微结构全彩色氧化钨电致变色薄膜的构筑及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9年

9 高峗;纳米晶掺杂WO_3/ITO复层薄膜制备及电致变色性能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6年

10 贺泽民;基于离子液体的新型电致变色材料制备和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菁菁;金属氧化物/聚(5-醛基吲哚)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致变色-超级电容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

2 郭前程;多酸基电致变色复合膜在光伏器件和荧光开关的应用研究[D];辽宁大学;2019年

3 孙江波;W_(18)O_(49)/PET-ITO柔性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新疆大学;2019年

4 刘诗弘;基于电致变色的全景识别融入系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5 初同超;含丙烯基二氧噻吩或四溴喹喔啉并菲蒽吩嗪的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电致变色性能研究[D];聊城大学;2019年

6 裴少雯;基于二氧噻吩和喹喔啉衍生物的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电致变色性能研究[D];聊城大学;2019年

7 刘小丽;基于苯、苯并三氮唑和噻吩类衍生物的供体-受体型导电聚合物的合成及其电致变色性能研究[D];聊城大学;2019年

8 张泽华;直流磁控溅射法沉积氧化镍电致变色薄膜及其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9 王静云;DPP类导电聚合物的合成及其电致变色性质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10 刘倩;柔性透明复合薄膜电极的制备及其在可穿戴电致变色器件中的应用与性能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379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7379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0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