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基多联产TCCUC新工艺关键技术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536
【图文】:
产流程可共用大量公用设施,减少基本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而且联产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电力等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品成本,实现煤炭利用过程的经济效益最大化。除了以上的特点外,多联产系统在污染物处理和环保方面也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对合成气的集中净化处理,使得尾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等污染物的含量大大降低,也使得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为下降。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2.1 国外联产技术发展现状1998 年美国为了降低利用化石能源而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了“Vision21”多联产系统[4],如图 1-1 所示,该系统将多种先进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优化集成,以期实现零排放。该系统以煤气化为基础,SO2、NOx、颗粒物、微量元素、有机物等可以以经济的方式较完全的去除,粗煤气经变换重整和分离制氢技术将 H2和 CO2分离出来,H2先通过燃料电池预热发电,再进行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总发电效率可达60%,CO2通过捕集回收可制取工业品或埋藏。
图 1-2 Shell Syngas Park(合成气园)系统2004 年,欧盟开始执行 HYPOGEN 项目,该项目以煤气化为基础,生产电,同时利用 CO2分离和处理技术,来实现电站的的近零排放[6-7]。德国提出ORETEC (CO2Reduction Technologies for fossil—fired Power plants)计划[8],该重点是提高电站的热电效率和 CO2的捕集和固化技术,在该计划的支持下,德E 公司建立了一个拥有 CO2捕集与封存技术的 450WM 的 IGCC 示范电站,计可捕集 260 万吨 CO2。2.2 国内多联产技术发展现状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期,上海吴泾化工厂也提出了三联供[10],实现了城市用酸的多联产,但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未能实现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原国家科委和美国能源部组织的中美 IGCC 专家报告中明确提出与联产结合发CC 的思路[11]。随后十几年,在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大力支持鼓励下,中国科学热物理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以及兖矿集团等科研机构和企业,对以 IGCC 为的多联产系统进行了积极研究探索,在完成了一些关键技术的示范和创新的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浩楣;;多联产系统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0年08期
2 金红光,高林,郑丹星,刘泽龙,林汝谋,蔡睿贤;煤基化工与动力多联产系统开拓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1年04期
3 倪维斗,李政;煤的超清洁利用──多联产系统[J];节能与环保;2001年05期
4 武晋强;利用鲁奇技术发展煤化工多联产系统[J];煤化工;2002年04期
5 武晋强;利用鲁奇技术发展煤化工多联产系统(续)[J];煤化工;2002年05期
6 倪维斗,李政,江华;煤基多联产系统(化工过程-动力装置)的分析[J];煤炭转化;2003年04期
7 林汝谋;金红光;高林;;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及其集成优化机理[J];热能动力工程;2006年04期
8 唐宏青;;发展中的现代煤化工多联产[J];煤化工;2006年04期
9 周丽;胡晓;胡山鹰;金涌;;基于煤气化多联产的生态工业系统探讨[J];现代化工;2007年S1期
10 李刚;韩梅;;兖矿集团煤基多联产系统规划简介[J];山东煤炭科技;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马晓迅;;以“煤催化热分解—煤焦气化耦合技术”为核心的煤炭多联产系统[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邀请报告[C];2006年
2 徐钢;李洪强;韩巍;金红光;;天然气基多联产系统研究进展[A];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周丽;胡晓;胡山鹰;金涌;;基于煤气化多联产的生态工业系统探讨[A];生态工业工程与循环经济——第一届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倪维斗;;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系统[A];《中国的绿色的发展道路——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晋国栋;杨宁;姚建中;李静海;;煤炭多联产系统气化炉流场数值模拟[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6 王五一;;煤热解多联产技术用于新疆伊犁煤制天然气项目的建议方案说明[A];‘十二五’我国煤化工行业发展及节能减排技术论坛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石新忠;多联产 煤炭清洁利用的必然选择[N];中国环境报;2006年
2 倪维斗 郑洪_";中国能源战略:大力发展多联产和核电[N];中国化工报;2005年
3 记者 蔡波;生态上海 一首绿岛小夜曲[N];上海科技报;2006年
4 记者 耿挺;推动“洁净煤电”上海责无旁货[N];上海科技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张星宙 陆文辉;长期能源短缺求解 煤气化多联产待推[N];中国电力报;2006年
6 王红;推进洁净煤产业化 发展多联产空间大[N];中国化工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杨忠阳 实习生 曾妮;低碳经济的希望工程[N];经济日报;2010年
8 王乐意;双气头多联产示范工程启动[N];中国化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胡学萃;IGCC多联产应打破行业界限[N];中国能源报;2010年
10 石新忠;多联产格局将延伸山西煤化工产业链[N];中国环境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健峗;基于能量与物质利用分析的多联产系统优化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2 郝艳红;煤基多联产系统的
本文编号:27411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741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