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共载多西他赛和藤黄酸白蛋白纳米粒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5 08:14
【摘要】: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中国,胃癌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治疗胃癌多采用手术切除、化疗或放疗,但治疗后5年内的生存率仍然不足20%。肿瘤具有一定的适应力且能对多种细胞毒性药物产生抗性,这也是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多药耐药性(MDR)。将纳米技术应用于逆转MDR的研究是当今新药研究的前沿课题,纳米技术寻求使用直径为1~100 nm的药物输送载体,其由几种不同的材料组成,向癌细胞输送抗癌药物,并克服MDR。多西他赛(DTX)是在合成紫杉醇的过程中发现的中间产物,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1998年批准上市的紫杉烷类抗癌药物。藤黄酸(GA)是一种具有笼状氧杂蒽醌结构的天然化合物,且是藤黄科植物藤黄树分泌的有效成分之一。多项临床前研究表明,GA对多种恶性肿瘤(包括实体和血液系统癌症)具有抗癌特性,但对人体正常细胞具有耐药性。GA能够通过抑制survivin的表达来恢复胃癌细胞株对DTX的敏感性。GA还可以通过下调存活蛋白表达和诱导细胞凋亡使人胃癌细胞对DTX敏感。在胃肠细胞中,GA通过抑制DTX诱导凋亡相关基因β-微管蛋白Ⅲ,tau和survivin的mRNA表达,对其致敏作用至关重要。此外,由于DTX和GA水溶性很差,现有注射剂多利用辅助溶剂给药,但助溶剂黏性大、具有溶血性,且在临床实验中,多数患者会产生刺激性和过敏反应。因此,开发一种新的剂型,以提高DTX和GA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少溶剂带来的毒性和不良反应,同时GA协同DTX可以提高药物疗效,克服MDR。载体选择牛血清白蛋白,因其具有更高的治疗指数和安全性,相较于助溶剂能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已成为近年来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首先考察了测定多西他赛和藤黄酸含量的体外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学。多西他赛的回归方程为:Y=681547X-20446(R~2=0.9999),线性范围为:4.404~22.02μg。藤黄酸的回归方程为:Y=1.693×10~6X-3.076×10~6(R~2=0.9992),线性范围为:4.004~20.02μg。各项参数与药物的含量测定要求均达到标准。同时,本实验对DTX和GA制剂的体外释放度的进行了研究,均为后续测定DTX和GA制剂的包封率和体外释放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采用Nab~(TM) technology制得共载多西他赛和藤黄酸白蛋白纳米粒(DTX-GA-BSA NPs)混悬剂。筛选最佳油相比为二氯甲烷:乙醇=2:1。利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筛选出最优处方为BSA质量浓度5 g·L~(-1),水油体积比(水相与油相的体积比)=1:17,药载比(药物与载体的质量比)=1:10。制得的DTX-GA-BSA NPs混悬剂平均粒径135.8 nm,PDI=0.09,Zeta电位-21.4 mV,外观为均匀透明的淡黄色溶液。由此可知,DTX-GA-BSA NPs混悬剂的平均粒径较小,分布窄且均匀。本课题选取人胃癌低分化细胞MGC-803和人胃癌中分化细胞HGC-27细胞系为模型细胞,采用药物相互作用指数(CDI)分析DTX和GA联合应用的协同作用,经过筛选得到DTX和GA的最佳协同作用比例。体外细胞实验表明DTX和GA对人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具有协同作用,且PTX:TMZ=1:23(w/w)时,对MGC-803细胞的协同抑制作用最强;而PTX:TMZ=1:195(w/w)时,对HGC-27细胞的协同抑制作用最强。综上所述,本实验制备的DTX-GA-BSA NPs粒径较小、稳定性好,且能延缓药物释放;优选的DTX-GA-BSA NPs处方工艺稳定可靠,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良好预测能力和实用性。这些为DTX和GA新型给药系统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策略。此外,在此基础上,又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证明DTX和GA对MGC-803细胞,HGC-27细胞具有协同增殖抑制作用,采用CDI分析DTX和GA联合应用的协同性,经过筛选得到DTX与GA的最佳协同作用比例。后续将继续研究DTX-GA-BSA NPs的体外协同抗胃癌的行为,选择DTX和GA以最佳协同比例共载入纳米粒,进一步评价DTX-GA-BSA NPs中DTX和GA的体外协同抗人胃癌细胞的作用,探讨BSA所携带的药物是否能更好地发挥疗效。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943
【图文】:

结构式,紫杉醇,欧洲红豆杉,头颈癌


MW=807.9g/mol,分子式为 C43H53NO14,结构式如图0-1。从欧洲红豆杉(Taxus baccata L.)获得的半合成植物生物碱(紫杉醇的基础上改构),是一种新型的紫杉烷类抗肿瘤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适应症包括:胃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和头颈癌。许多研究表明,DTX 的活性至少高于紫杉醇 5 倍。DTX 为白色或近白色粉状物,熔点232,密度为 1.37gcm-1,闪点 498.4,沸点 900.5,本品几乎溶?

藤黄酸,结构式,黄酸


图 0-2 藤黄酸结构式黄酸的作用机制酸作用机制包括:诱导细胞凋亡,降低细胞增殖,增强活性氧导自噬,抑制端粒酶活性和核因子 κ 轻链增强子活性 B 细胞截转导通路[34-40]。大量研究显示藤黄酸具有抗胃癌的潜力。赵等黄酸可以通过增加 Bax 的表达和抑制 bc1-2 的表达,可以诱导,而不影响正常细胞。藤黄酸还能通过下调 C-myc 来降低人HTERT)的转录活性和抑制 BGC-823 细胞中 Akt 的磷酸化来修饰,从而抑制 BGC-823、MGC-803 和 SGC-7901 人胃癌细黄酸处理过的 BGC-823 细胞出现抑制增殖时,导致 CDK7 激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茜;韩举国;段少峰;;藤黄酸提取分离及其抗肿瘤活性[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年01期

2 柳文媛,冯锋,尤启冬,张正行;RP-HPLC法测定总藤黄酸中藤黄酸的含量[J];中草药;2003年08期

3 郭戎,叶定江,俞琏,孔令东;炮制对藤黄中藤黄酸含量的影响[J];中成药;1994年06期

4 董成;金台友;吕发度;董荣春;刘金妹;雷秋模;陈葆仁;;藤黄酸类体外抗癌作用的实验观察[J];中国药学杂志;1988年02期

5 刘若庸;赵泰;刘淑珍;;3H——藤黄酸在小鼠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研究[J];天津药学;1989年03期

6 刘若庸;王洁;李德华;陈绮;;藤黄制剂与放疗合用对小鼠肿瘤MA—737的疗效观察[J];天津药学;1989年06期

7 程廷楷;项守仁;黄永昌;李秀华;徐志成;;藤黄酸对小白鼠实验性肿瘤的亚显微结构影响(“736—2”研究之四)[J];江西医学院学报;1981年02期

8 王丹;刘延平;田春昊;孙婷婷;陈长兰;;藤黄酸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菌活性研究及其对拓扑异构酶的影响[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2期

9 唐鑫;彭永崇;张文皓;张文劲;刘畅;郭爱珍;胡长敏;;藤黄酸的药理作用机理研究[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9年05期

10 侯文洁;郭庆明;张晖;萧伟;;总藤黄酸亲水凝胶骨架片制备与体外释放度考察[J];中草药;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志佳;黎金海;陈美君;黄雁;赵路宁;;新型芳基修饰的藤黄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A];2017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6年

2 张启国;李翠萍;陈军浩;欧阳建;;藤黄酸诱导K562细胞凋亡及机制研究[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3 黎金海;黄雁;谭茵;张志佳;陶移文;廖思燕;;藤黄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筛选[A];2016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5年

4 姚静;孙晓晶;周建平;;藤黄酸高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5 李树珍;欧阳五庆;;藤黄酸-聚乳酸纳米粒的研制及对肝癌细胞HepG2的体外抑制作用[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潘凌云;贾益群;;液质联用法测定大鼠组织中5种笼状釫酮类成分[A];第三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5:有机/生物质谱新方法[C];2017年

7 马建军;马彦;陈帅;刘超;范顺武;;藤黄酸治疗破骨细胞相关骨溶解疾病的机制研究[A];2016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8 王勇;陈子;吴秋玲;何静;陈燕;;藤黄酸对Jurkat细胞体外抗癌作用的试验研究[A];第11次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9 梁艺琼;陈宝安;吴玮玮;程坚;高峰;邵泽叶;夏国华;丁家华;高冲;王骏;赵刚;鲍文;宋慧慧;王雪梅;肖伟;;磁性纳米Fe3O4颗粒对藤黄酸诱导的K562细胞凋亡效应的影响[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10 梁艺琼;陈宝安;吴玮玮;程坚;高峰;邵泽叶;夏国华;丁家华;高冲;王骏;赵刚;鲍文;宋慧慧;王雪梅;肖伟;;磁性纳米Fe3O4颗粒对藤黄酸诱导的U937细胞凋亡效应的影响[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健康时报记者 王志胜;注射藤黄酸“饿死”肿瘤[N];健康时报;2008年

2 徐敏;藤黄酸掐断肿瘤“营养源”[N];解放日报;2008年

3 刘們;藤黄酸可间接抑制肿瘤[N];上海科技报;2008年

4 汤涛邋记者 王春;我科学家发现中草药单体抗癌新机制[N];科技日报;2008年

5 岳阳;华东师大发现中草药单体抗癌新机制[N];中国医药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莉;藤黄酸对肿瘤血管生物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刁凌云;中药单体藤黄酸通过调控miRNA-590-5p的功能抑制人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移的机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3 王飞;藤黄酸对缺氧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HIF-1α/VEGF的调控和机制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4 张启国;藤黄酸诱导恶性血液病细胞株凋亡及机理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马建军;藤黄酸治疗破骨细胞相关骨溶解疾病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王勇;藤黄酸抗淋系肿瘤细胞系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王成德;非小细胞肺癌中EGFR基因突变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8 杨立靖;抗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两种新型单体天然药物的分子靶点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姜小良;藤黄酸对肾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10 李小芬;组织特异性蛋白酶体抑制剂—藤黄酸的发现及意义[D];广州医科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腾宇;藤黄酸衍生物-5诱导口腔鳞癌细胞凋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2 郑宇;共载多西他赛和藤黄酸白蛋白纳米粒的初步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9年

3 于涛;藤黄酸对胎鼠海马神经元发育研究[D];蚌埠医学院;2019年

4 白皎皎;藤黄酸纳米制剂的制备及体内药代动力学和急性毒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5 杨艳;藤黄酸对人食管癌细胞株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的探讨[D];南京医科大学;2016年

6 郭鸣睿;基于计算药剂学下的藤黄酸—姜黄素纳米胶束研究[D];辽宁大学;2018年

7 李圣男;藤黄酸HPMA聚合物前体药物的合成、表征及靶向性研究[D];辽宁大学;2018年

8 刘畅;藤黄酸衍生物的合成、表征及其自组装给药系统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8年

9 戴雅吉;载藤黄酸磁性Fe_3O_4@NH_2-β-CD纳米粒的制备与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8年

10 张汪伟;藤黄酸生物素偶合物的设计、合成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423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7423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a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