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东胜和万利长焰煤及其镜质组热解特性及热解产物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09 22:33
【摘要】:长焰煤作为我国重要的动力用煤和民用煤,不仅是重要的一次能源,更是理想的化学及化工原料,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由于其是由不同显微组分组成的非均质混合物,导致相同或相近变质程度长焰煤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有所差别。而镜质组作为煤中生烃能力较强且相对含量较多的有机显微组分,在煤热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本文以内蒙古东胜和万利煤田的两种长焰煤及其镜质组煤为研究对象,主要利用同步热分析仪、热重-气质联用仪、格金干馏炉三种技术手段探究其热解特性及热解产物的差异性,从相对微观的角度探究煤热解过程的实质。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采用同步热分析仪探究试样宏观热解特性,通过热解特征指数P对煤样整个热解过程的化学反应活性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其变化规律为:P_(WLV)P_(DSV)P_(DS)P_(WL);通过Coats-Redfern方程对主要热解温度段(400~600~oC)的热解活化能求解,可知东胜和万利煤及其镜质组煤的热解活化能分别为43.66、50.42、33.32、38.24KJ/mol。以上结果表明镜质组煤较原煤有较高的热反应活性,原煤相对于镜质组煤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2)利用热重-气质联用仪对主要热解温度下热解挥发物产率分布及主要热解产物的演化特性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热解挥发物以芳香单环类和脂肪类为主,且其含量在450~oC取得最大值。热解挥发物中单环芳烃化合物取代基类型以1取代和2取代为主,单环芳烃化合物取代基的碳链长度以C_1为主,脂肪物碳链长度以C_(6-10)为主;同一热解温度下,其相对含量变化规律为:DSVWLVDSWL,即镜质组煤的挥发物含量大于原煤的挥发物含量,东胜镜质组煤热解挥发物含量大于万利镜质组煤对应的挥发物含量。(3)通过格金干馏炉获取热解过程的固体、液体及气体产物,并对产物的产率分布、主要热解挥发物的物质演化及固体产物的吸附特性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同一热解终温下,原煤热解气中的CO_2含量大于其镜质组对应的百分含量,而镜质组热解气中的CO、CH_4、C_mH_n的含量大于其原煤对应的百分含量;热解焦油以脂肪类物质和酚类物质为主,且各组分含量在500~oC下取得最大值。热解焦油中芳香单环物质以2取代和3取代为主,单环芳烃取代基碳链长度以C_1为主,脂肪化合物以长链物质(C_(20))为主。镜质组热解焦油成分含量大于原煤对应的焦油成分含量,东胜镜质组热解焦油成分含量大于万利镜质组对应的焦油成分含量;将热解半焦应用于模拟偶氮染料(刚果红染料)废水的吸附,结果表明,原煤热解半焦对染料的去除率和吸附率高于镜质组热解半焦的去除率和吸附量,且万利原煤热解半焦对染料的去除率和吸附量高于其他煤热解半焦的去除率和吸附量。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Q530.2
【图文】:

路线图,实验技术,路线图,热解产物


1 绪论(2)长焰煤及其镜质组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对比不同升温速率、煤种、煤岩组分煤样热解产物的释放特性,确定不同实验条件对试样热解挥发物析出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选取最佳动力学模型方程对不同实验试样主要热解过程动力学参数进行求解,建立相应的动力学方程,且结合整个热解过程的热解特征参数明确实验主导影响因素。(3)长焰煤及其镜质组热解产物产率及组成分布研究原煤及其镜质组煤在热解过程中热解产物的产率分布特性,探究主要热解产物的演化规律差异。综合分析热解过程中气体和液体产物的组成特性及热解固体产物的吸附特性,获得原煤及其镜质组在热解过程中热解产物组成和结构的差异性。

X射线衍射图,煤样,X射线衍射图


图 3-1 不同实验煤样的 X 射线衍射图Fig. 3-1 XRD spectra of the different coal samples 3-1 可以看出,东胜原煤和其镜质组煤及万利镜质煤中的含有矿物质成分,而万利原煤中含有以高岭石为主及少量石英为辅英为此在热解过程结构相对稳定,而高岭石在 440~600oC 煤大程度的质量损失[60]。外光谱分析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为进一步了解试样的化学结构(主骨架结构)变化,需要对煤样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由于煤的不要官能团结构难以通过传统的测试手段进行准确的测定和分析谱应用于煤结构的分析,可对重叠峰的分辨,光谱的差减及基到解决,且该测试方法具有用量少、测试时间快等优点,为此应用于煤结构的研究。本实验采用德国布鲁克公司的 VERTE分析仪进行测试,首先将试样在真空干燥箱里以 60℃干燥 24

红外光谱图,煤样,红外光谱图,取代芳烃


表 3-4 煤的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的归属[61]Table 3-4 Infrared spectral absorption peak of coalm-1官能团归属 波数/cm-1官能团归 -OH 自缔合氢键,酚类 1375 甲基对称变形 芳烃 CH 伸缩振动 1330-1110 醇、酚、醚、 CH3非对称伸缩振动 1040-910 灰分 脂肪烃或环烷烃 CH28601,2,4-;1,2,4,5烃 CH 羰基 833 1, 4-取代芳烃芳香环;稠环中 C=C 伸缩振动8151,2,4-;1,2,3,4烃 CH470 芳香环 750 1, 2-取代芳烃 —CH3反对称变形振动 700单取代芳烃 1芳烃 CH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观茂,孙建中,赵师庆;镜质组亚组分分子结构上的差异及其意义[J];淮南矿业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2 赵师庆,王飞宇;等变质煤中镜质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 Ⅰ、沥青A、族组份及烷烃色谱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1988年02期

3 R.Lin ,吴俊;镜质组的次生荧光性:它的化学性质及与煤中热塑性和流动相形成的关系[J];地质地球化学;1988年11期

4 王洁,邵震杰,郭黔杰;煤中镜质组三维反射率模式测算方法[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8年04期

5 段旭琴,陈志刚,祁威,丁志杰;神府煤惰质组与镜质组的富集和可浮性研究[J];选煤技术;2004年04期

6 赵师庆,吴观茂;腐殖煤镜质组的基本类型[J];淮南矿业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7 徐惠远;刘淑琴;;煤的灰份、镜质组份指标在煤层对比中的应用——以库车阿艾煤矿区克孜勒库坦东部为例[J];新疆地质;2007年02期

8 赵师庆,吴观茂;论富氢镜质组型腐殖煤──生油煤的一种新类型[J];中国煤田地质;1995年01期

9 赵师庆,李贤庆;南华北区两类不同还原型镜质组化学结构特征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5年03期

10 肖贤明,毛鹤龄,金奎励;从镜质组的成因论其作为烃源岩成熟度指标的意义[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蔡雪贞;孙章;梁磊;梁英华;;炼焦煤中镜质组性质的研究进展[A];2017焦化行业节能环保及新工艺新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7年

2 刘大永;彭平安;;混合溶剂抽提对富氢镜质组瞬时热解产物的影响及其结构意义[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孙章;倪志强;魏清波;梁英华;;不同变质程度镜质组的热解特性[A];第二届能源转化化学与技术研讨会会议指南2015[C];2015年

4 戴财胜;;烟煤的荧光特性与其结焦性的关系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煤化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新型煤化工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5 王斌;何润霞;智科端;宋银敏;滕英跃;李阳;李娜;王云飞;刘全生;;胜利褐煤显微形貌及碱处理对其燃烧性能的影响[A];第二届能源转化化学与技术研讨会会议指南2015[C];2015年

6 王艳美;李壮楣;李平;白红存;;宁东次烟煤分子结构特征的实验及量子化学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集——第三分会:量子、经典和统计反应动力学[C];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大永;中国典型含煤盆地镜质组结构特征及生烃、同位素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2 张磊;开滦煤显微组分分离及其富集物的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3 李伍;镜质组大分子生烃结构演化及其对能垒控制机理[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么秋香;渭北高硫煤中有机硫赋存状态及热解迁移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永江;东胜和万利长焰煤及其镜质组热解特性及热解产物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2 王艳美;离子液体对羊场湾煤热溶解聚的影响与评价[D];宁夏大学;2018年

3 蔡雪贞;镜质组与惰性组分在成焦过程中的相互作用[D];华北理工大学;2018年

4 张闯辉;煤中镜质组生烃演化的热模拟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

5 李德平;显微煤岩参数自动测定及应用研究[D];海南大学;2013年

6 郭卫坤;煤镜质组纳米孔随煤化进程演化规律及机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7 郭亮;显微煤岩参数测定及其自动化[D];海南大学;2015年

8 冯善高;炼焦煤的荧光和导电性对焦炭性能影响的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5年

9 易鑫;小红沟煤组分分离与热解焦油产率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6年

10 宫亮;神府煤煤岩组分浮选工艺及动力学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480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7480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2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