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压阻型力传感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3 05:31
【摘要】:压阻型力传感器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常见的压阻传感器类型主要有金属电阻应变片式、无机导电材料应变片式以及导电聚合物型压阻传感器,其中导电聚合物型压阻传感器因其制作简单,成本低廉,易加工,耐腐蚀等优点使用最为广泛。除常见类型的压阻传感器外,近年来,新型压阻传感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不同结构的柔性传感器。本文分别选取导电聚合物型的炭黑/硅橡胶压阻传感器以及CB@PU网络新型压阻传感器为研究对象,从工作原理、制备流程以及性能测试等方面进行探索,并对压阻传感器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制备了炭黑/硅橡胶压阻传感器,通过大量的实验,获得了合适的材料配比,并讨论了导电炭黑种类对压阻硅橡胶导电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炭黑填料种类和添加量对实验样品压阻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填料粒径越小,制备出的样品导电性能越好,添加超导电炭黑的压阻硅橡胶电导率要好于添加普通炭黑的压阻硅橡胶;炭黑填料的添加量越大,压阻特性越好,材料灵敏度越高;压阻硅橡胶样品在不同压力区间的灵敏度不同,压阻硅橡胶的压阻特性因其填料种类和性能的不同而不同,这些都为导电聚合物型压阻传感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2.从压阻传感器的性能和结构优化入手,设计并制备了CB@PU网络压阻传感器,对该传感器的导电机理进行系统分析,并进行实验验证。推导出导电机理的理论公式,讨论了影响传感网络性能的因素。从网络结构和材料选择两方面提出了优化传感器结构的条件,探讨了PU纱线的线密度与网络致密度两个因素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优选出最佳制备工艺。研究发现,在微压范围(0-140 Pa),线密度大的PU纱线网络显示出较高的灵敏度,在其余的压力范围(140 Pa-20 kPa),PU纱线的线密度越小,传感网络灵敏度越高。3.对优选出的炭黑/硅橡胶压阻传感器和CB@PU网络压阻传感器进行电学性能与力学性能的系统测试,分别测试了他们的压阻特性、灵敏度、迟滞性、可重复性、响应时间以及可压缩性,对炭黑/硅橡胶压阻传感器的性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索,为导电聚合物型压阻传感器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同时,测得CB@PU传感网络具有超过97%的压缩率,高达10000次的可重复性和小于70 ms的响应时间,具有25 Pa-20 kPa的宽检测范围。证明了该新型结构压阻传感器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能和力学压缩性能,具有实用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Q333.93;TP212
【图文】:

照片,照片,样品,状物


图 2.1 样品照片Figure.2.1 Photo of samples 制备工艺本实验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炭黑填充型压阻硅橡胶,按照一定的配比将导米 SiO2溶于助剂中,使其混合均匀,加入偶联剂搅拌 10 min,加入硅橡7 室温硫化硅橡胶,硫化剂正硅酸乙酯,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搅拌使匀,搅拌 10 min,得到粘稠状物质。将得到的粘稠状物质倒在铁质模具中,并且在室温下静置 24 h 之后拆开模具,取出导电硅橡胶膜片,裁剪得到合材料。实验流程图如图 2.2 所示。

工艺流程图,材料配置,工艺流程图


图 2.1 样品照片Figure.2.1 Photo of samples.2 制备工艺本实验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炭黑填充型压阻硅橡胶,按照一定的配比将导纳米 SiO2溶于助剂中,使其混合均匀,加入偶联剂搅拌 10 min,加入硅橡07 室温硫化硅橡胶,硫化剂正硅酸乙酯,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搅拌使匀,搅拌 10 min,得到粘稠状物质。将得到的粘稠状物质倒在铁质模具中,并且在室温下静置 24 h 之后拆开模具,取出导电硅橡胶膜片,裁剪得到合材料。实验流程图如图 2.2 所示。

字母,纱线,方式,压阻传感器


图 2.3 CB@PU 压阻传感器的制备流程示意图Figure.2.3 Schematic illustration for preparation of the CB@PU yarn network assemblyprocess图 2.4 展示了纱线网络的具体穿插方式,横向上以“Z”字母型进行缠绕,纵向以“X”字母型进行缠绕,这种规则的缠绕方式确保了纱网内纱线的均匀分布,进而保证了压阻传感器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的稳定。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毅;王东瑞;张波;黄蔚;查俊伟;党智敏;;导电石墨烯/热塑性聚氨酯的制备及其压阻性能研究[J];绝缘材料;2012年06期

2 戴实之;耿俊峰;李桂茗;;用锰铜压阻技术研究雷管的动态输出特性[J];爆破器材;1987年02期

3 古启伦;;扩散硅力敏器件[J];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1期

4 蒋继申;;CYX横向压阻型压力传感器及其在流体测量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应用;1988年08期

5 赵甘鸣,鲍敏杭;多晶硅横向压阻灵敏度的统计分析[J];传感技术学报;1989年02期

6 赵甘鸣,鲍敏杭;择优生长的多晶硅压阻统计理论[J];半导体学报;1989年09期

7 张训时;张自u&;;硅压阻测速探头[J];中国水利;1989年01期

8 杜晓松;杨邦朝;滕林;宋远强;蒋亚东;;热处理对金属薄膜压阻灵敏度的影响[J];功能材料;2006年09期

9 毛海央;熊继军;张文栋;薛晨阳;桑胜波;鲍爱达;;共振隧穿二极管的压阻特性测试与研究[J];半导体学报;2006年10期

10 肖军,樊蔚勋;正交异性材料的压阻特性(英文)[J];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金虎;汤文辉;;一种改进的压阻法[A];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付亚飞;李元庆;易凤莲;刘亚风;黄培;胡宁;付绍云;;碳纤维增强柔性压阻复合材料的力电行为研究[A];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C];2018年

3 周剑锋;郑强;陈永良;宋义虎;;聚甲基乙烯基硅氧烷/炭黑复合交联体系的压阻特性[A];第四届全国高聚物分子表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长虹;程颖;陶文中;;阵列式硅压阻压力传感器的研究[A];2000全国力学量传感器及测试、计量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5 吴菊英;黄渝鸿;袁仲国;;感压复合材料压阻性能[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6 段卓平;欧卓成;蔡劭佳;黄风雷;;锰铜横向压阻应力计的应变效应及其设计应用[A];第八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陈晓颖;宋爱国;李建清;王晓蕾;朱益民;;遗传算法在硅压阻气压传感器温度补偿中的应用[A];2010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8 赵涛;张大成;王小保;;CMOS电路与大量程流量计的单片集成[A];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会年会论文集(一)[C];2005年

9 赵龙;张斌珍;段俊萍;崔建利;;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压阻薄膜制备及其电导率研究[A];第二届海峡两岸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峰会(2015)摘要集[C];2015年

10 廖干良;廖昌荣;文慧;谢磊;;预结构化磁流变弹性体压阻特性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夏杰生;烟台新科公司推出“钢格板自控压阻焊机”[N];中国冶金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健;基于牺牲层技术的多晶硅纳米膜压力传感器芯片[D];沈阳工业大学;2015年

2 魏勇;基于银纳米线的柔性压阻材料的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3 陆学斌;多晶硅纳米薄膜压阻特性及其压力传感器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文丰;微悬臂梁生化传感器读出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5 江美娟;碳纳米管/硅橡胶复合材料介电与压阻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6 戴炜锋;半导体器件的建模、仿真与分析:大功率LED器件与半导体压阻器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7 王家畴;硅基集成式微型平面纳米级定位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星潼;压阻型力传感器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2 赵子聪;纳米纤维膜基压阻型柔性压力传感器的构建与应用[D];西南大学;2018年

3 华婷;高湿条件下远红外增强型稳定低压阻空气过滤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8年

4 常梦茹;碳纳米材料/硅橡胶压阻特性及其织物压力传感器制备[D];天津工业大学;2018年

5 程壑;硅纳米线压阻系数尺度效应建模研究[D];中北大学;2017年

6 侯毅;导电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压阻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7 吴常军;多输出式粘弹性压阻元件在恒压下的电阻时变性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8 刘秀梅;碳纳米管/炭黑/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压阻特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9 王小溪;咪唑基离子液体修饰炭黑/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压阻特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10 胡格吉勒图;各向异性硅橡胶-铁粉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压阻性能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530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7530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7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