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化学品源微细胶黏物稳定性分析及其黏附特性研究
【学位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S727
【部分图文】: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常州澳华仪器有限公司);加热磁力搅拌器(RET basic,德国 IKA 公司);浊度仪(2100N,美国 HACH 公司);微细胶黏物分析仪(华南理工大学自行研制,中国)。2.2.3 实验方法2.2.3.1 AKD 及 XSBRL 悬浮液制备取适量 AKD 乳液,添加去离子水配制成浓度为 0.03%、0.05%、0.1%和 0.3%的溶液;相同方法将 XSBRL 配制成浓度 0.05%、0.1%、0.3%和 0.5%的溶液。将其置于温度为 50oC、转速为 300 r/min 的磁力搅拌器上搅拌 30 min 待用。2.2.3.2 微细胶黏物分析系统[86, 87]
图 2-2AKD 和 XSBRL 室温时乳液固形物的扫描电镜图((a)AKD,(b)XSBRL)Fig.2-2 SEM images of AKD and XSBRL2.3.2 AKD 及 XSBRL 红外分析rTansmitatnce%()29221620141075869718481625 13971106836AKDXSBRL
图 3-1 黏附方法及疏水材料疏水特性料(b)HDPE、(c)EPS,(d)未润湿时 HDPE 接触角,(e)润湿 4 h ,(f)未润湿时 EPS 接触角,(g)润湿 4 h 后 EPS 接触角)sion method and hydrophob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dhesion materials方法及疏水材料 HDPE 和 EPS 的疏水特性表征如图 3-1。从图胶黏物控制去除方法,实验中所采用的黏附方法比较简单方便体系的平衡。图 3-1 中(d、e、f、g)为两种疏水材料表面与前 HDPE、EPS 表面与水的接触角分别为 97.7°、86.5°,说明性[95]。当 HDPE、EPS 表面被润湿 4 h 后,HDPE、EPS 表面与、84.5°,经润湿后疏水材料表面的接触角虽有所降低但降低较小好的疏水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衮田;童国林;秦昀昌;;阳离子改性滑石粉处理OCC纸浆中胶黏物的研究[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13年03期
2 赵焕;洪义梅;佟放;刘苇;丁笑天;侯庆喜;;轻涂纸涂层中羧基丁苯胶乳含量的测定[J];中国造纸;2013年07期
3 刘文静;王志伟;李擘;武书彬;;新闻纸厂白水微细胶黏物物化特性分析及其尺寸分布研究[J];造纸科学与技术;2012年06期
4 于海龙;高扬;李宗全;秦梦华;张凤山;;胶黏物模拟物的稳定性与沉积行为[J];中国造纸;2012年08期
5 袁广翔;戴红旗;张玉娟;;ACS控制钙离子的数学分析[J];中国造纸学报;2012年01期
6 詹怀宇;;我国造纸用非木材纤维和废纸原料供应与利用[J];中国造纸;2010年08期
7 刘海棠;裴继诚;胡惠仁;裴雅;;木素小分子愈创木基型松柏醇漆酶生物改性的光谱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年06期
8 刘海棠;裴继诚;;模型物在制浆造纸研究中的应用[J];江苏造纸;2009年04期
9 刘姗姗;徐永建;王志杰;;废纸回用过程中胶粘物问题及解决方法[J];湖北造纸;2009年01期
10 叶春洪;戴红旗;王淑梅;王忠良;袁广翔;;树脂酸钙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造纸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志伟;造纸白水中微细胶黏物的检测分析及其稳定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李宗全;二次纤维回用过程中胶粘物沉积机理及其控制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5年
3 王旭;新闻纸厂造纸过程中的粘性杂质及其化学控制[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唐亚男;生物酶作用下的白水微细胶黏物失稳特性及其净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2 申正会;胶黏物表面黏性检测及磷脂酶控制废纸浆中胶黏物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7年
3 张冬旭;废纸浆中胶黏物颗粒表面黏性表征及沉积趋势控制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6年
4 刘羚;白泥碳酸钙填料对AKD施胶的影响机理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5 郑雪莉;废纸浆中微细胶黏物的测试方法及控制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6 顿秋霞;纸浆中胶黏物沉积性能及生物酶控制机理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4年
7 于海龙;热分散处理对胶黏物存在状态的影响及胶黏物的定着去除[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8 李超;回用废纸生产新闻纸过程中黏性物质特性及其控制的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0年
9 罗灵芝;聚胺和高取代度阳离子淀粉控制废纸浆微胶黏物的作用行为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761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876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