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三塘湖汉水泉矿区煤质特征相关性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3 03:06
煤质特征是煤质研究重要内容,也是现代煤化学及煤化工技术研究重要组成部分。对煤质特征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是煤炭利用的前提与基础。由于煤炭组成与结构的复杂性及多样性而增加了对其认识的难度。煤质指标之间相关性研究对于揭示煤质特征,指导煤炭深加工和煤炭利用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对三塘湖汉水泉矿区煤质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系统考察其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工艺性能、可选性以及显微组分方面的煤质变化规律。在测试结果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理论推导和线性回归拟合方法对研究区煤各煤质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建立数学模型。煤的发热量与水分和灰分、发热量与灰分、发热量与碳、发热量与碳和氢存在显著线性相关系,发热量与氢之间相关性不显著。氢含量与挥发分呈线性相关性,但相关性不显著。煤中矿物质含量与灰分存在显著线性相关性。煤的显微组分与挥发分、哈氏可磨性指数有线性相关性,但拟合度较差,计算精度不高。
【文章来源】: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业分析和其他指标相互关系
1.2.2 工艺性能指标间相互关系
1.2.3 显微组分与煤质指标间关系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主要工作量
2 汉水泉矿区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区域地质构造
2.4 区域含煤地层情况
2.5 可采煤层特性
2.6 本章小结
3 汉水泉矿区煤岩特征
3.1 煤岩宏观组分
3.2 煤岩显微组分
3.3 煤的变质阶段
3.4 本章小结
4 汉水泉矿区煤质特征
4.1 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4.1.1 工业分析
4.1.2 元素分析
4.1.3 有害元素
4.2 煤的工艺性质
4.2.1 发热量
4.2.2 粘结性、结焦性
4.2.3 灰成分、灰熔融性
4.2.4 煤对二氧化碳反应性
4.2.5 热稳定性
4.2.6 结渣性
4.2.7 煤灰黏度特性
4.2.8 可磨性
4.2.9 低温干馏
4.3 可选性
4.4 本章小结
5 汉水泉矿区煤质指标之间相关性
5.1 发热量与水分、灰分之间关系
5.1.1 煤的干燥基高位发热量与干基灰分关系
5.1.2 煤的干燥基高位发热量与干基灰分线性回归分析
5.1.3 误差分析
5.1.4 发热量与水分、灰分之间关系
5.2 挥发分与氢之间的关系
5.3 煤的发热量与碳、氢元素之间关系
5.3.1 发热量与碳元素之间关系
5.3.2 发热量与氢元素之间关系
5.3.3 发热量与碳、氢元素之间相关性
5.4 煤灰成分、灰熔融性之间关系
5.5 煤灰成分、煤灰熔融性与煤灰高温黏度特性之间关系
5.6 本章小结
6 显微组分与煤质指标之间关系
6.1 煤岩显微组成与工业分析之间关系
6.1.1 矿物质与灰分之间关系
6.1.2 镜质组与挥发分之间关系
6.1.3 惰质组与挥发分之间关系
6.1.4 镜质组、惰质组与挥发分之间关系
6.2 惰质组与哈氏可磨性指数之间关系
6.3 煤岩显微组成与煤炭可选性之间关系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281210
【文章来源】: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业分析和其他指标相互关系
1.2.2 工艺性能指标间相互关系
1.2.3 显微组分与煤质指标间关系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主要工作量
2 汉水泉矿区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区域地质构造
2.4 区域含煤地层情况
2.5 可采煤层特性
2.6 本章小结
3 汉水泉矿区煤岩特征
3.1 煤岩宏观组分
3.2 煤岩显微组分
3.3 煤的变质阶段
3.4 本章小结
4 汉水泉矿区煤质特征
4.1 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4.1.1 工业分析
4.1.2 元素分析
4.1.3 有害元素
4.2 煤的工艺性质
4.2.1 发热量
4.2.2 粘结性、结焦性
4.2.3 灰成分、灰熔融性
4.2.4 煤对二氧化碳反应性
4.2.5 热稳定性
4.2.6 结渣性
4.2.7 煤灰黏度特性
4.2.8 可磨性
4.2.9 低温干馏
4.3 可选性
4.4 本章小结
5 汉水泉矿区煤质指标之间相关性
5.1 发热量与水分、灰分之间关系
5.1.1 煤的干燥基高位发热量与干基灰分关系
5.1.2 煤的干燥基高位发热量与干基灰分线性回归分析
5.1.3 误差分析
5.1.4 发热量与水分、灰分之间关系
5.2 挥发分与氢之间的关系
5.3 煤的发热量与碳、氢元素之间关系
5.3.1 发热量与碳元素之间关系
5.3.2 发热量与氢元素之间关系
5.3.3 发热量与碳、氢元素之间相关性
5.4 煤灰成分、灰熔融性之间关系
5.5 煤灰成分、煤灰熔融性与煤灰高温黏度特性之间关系
5.6 本章小结
6 显微组分与煤质指标之间关系
6.1 煤岩显微组成与工业分析之间关系
6.1.1 矿物质与灰分之间关系
6.1.2 镜质组与挥发分之间关系
6.1.3 惰质组与挥发分之间关系
6.1.4 镜质组、惰质组与挥发分之间关系
6.2 惰质组与哈氏可磨性指数之间关系
6.3 煤岩显微组成与煤炭可选性之间关系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281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328121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