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硅橡胶耐磨性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13 15:55
  聚氯乙烯人造革、聚氨酯人造革和超纤人造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但生产过程污染严重,不符合我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另外,聚氯乙烯人造革、聚氨酯人造革和超纤人造革的皮感差,也限制了它们的应用和推广。硅橡胶型人造革是近年来兴起的新一代人造革,具有加工过程绿色环保,安全无毒,具有婴儿皮肤般皮感等诸多优点,有望全面替代聚氯乙烯人造革、聚氨酯人造革和超纤人造革。但是,硅橡胶型人造革的耐磨性差,严重影响了其广泛应用和大范围推广。本论文对硅橡胶的分子结构与耐磨性能的构效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索。通过改变分子结构、调整配方比例、添加耐磨填料等多种手段,实现了硅橡胶型人造革的耐磨性能的显著提高。并对硅橡胶型人造革的耐磨性能机理进行了讨论。本论文通过对商业化硅橡胶进行测试得到,硅橡胶的耐磨性能或与其撕裂强度和硬度成正相关性。并且实现了耐磨等级为2级、易于加工操作的低粘度的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的可控制备,其中配方为33%含量的六甲基二硅氮烷、30%含量的比表面积为400 m~2/g的T40白炭黑、70%含量的2万CS乙烯基硅油、硅氢比为2.0时,硅橡胶的各项性能达到最佳值。最后通过调控硅橡胶分子链上的苯基含量,制备得到了...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传统皮革的简介
    1.2 硅橡胶型人造革
    1.3 加成型液体硅橡胶
        1.3.1 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的简介
        1.3.2 影响加成型硅橡胶力学性能的因素
    1.4 液体硅橡胶研究进展
        1.4.1 液体硅橡胶的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1.4.2 液体硅橡胶的导热性能研究进展
        1.4.3 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的导电性能研究进展
        1.4.4 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的粘接性能研究进展
        1.4.5 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的应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第2章 商业化液体硅橡胶耐磨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所用原材料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测试表征手段
        2.2.4 硅橡胶配方的制备方法
        2.2.5 硅橡胶压片的制备方法
        2.2.6 硅橡胶型人造革的制备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商业化液体硅橡胶力学性能的测定及对比
        2.3.2 商业化液体硅橡胶耐磨性能的测定及对比
        2.3.3 基于#8506硅橡胶配方优化及其力学性能的测定
        2.3.4 基于型号为#8506硅橡胶配方优化及其耐磨性能的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制甲基乙烯基液体硅橡胶耐磨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所用原材料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测试表征手段
        3.2.4 加成型液体硅橡胶的制备方法
        3.2.5 硅橡胶配方的制备方法
        3.2.6 硅橡胶压片的制备方法
        3.2.7 硅橡胶型人造革的制备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液体硅橡胶的形貌
        3.3.2 六甲基二硅氮烷制备的液体硅橡胶的力学性能测试
        3.3.3 加成型液体硅橡胶加工工艺稳定性测试
        3.3.4 白炭黑规格和用量的确定
        3.3.5 不同粘度的液体硅橡胶对人造革耐磨性能的影响
        3.3.6 硅氢比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制苯基乙烯基液体硅胶耐磨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4.2.2 实验所用仪器
        4.2.3 实验测试表征
        4.2.4 苯基硅橡胶的制备方法
        4.2.5 硅橡胶配方的制备方法
        4.2.6 硅橡胶压片的制备方法
        4.2.7 硅橡胶型人造革的制备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苯基硅橡胶的形貌
        4.3.2 苯基硅橡胶的力学性能测试
        4.3.3 苯基硅橡胶的耐磨性能测试
        4.3.4 苯基含量为2%的苯基硅橡胶的耐高温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6603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36603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a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