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微生物发酵对黑木耳降脂降糖功能活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8-09 11:58
  本实验以黑木耳为原料,采用乳酸菌与酵母菌混合菌为发酵菌株,对黑木耳粉进行混合发酵,研究黑木耳发酵液的降血脂及降血糖功能活性,探究不同分子量黑木耳发酵产物的降血脂降血糖能力以及物质含量的差异,并进行HepG2细胞实验,验证发酵产物降血脂降血糖功能,为黑木耳相关功能食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适宜黑木耳发酵菌种的筛选。以总糖提取量为衡量指标,双歧杆菌与面包酵母组优于双歧杆菌组。以胆固醇吸附量为衡量指标,双歧杆菌与面包酵母混合发酵后要优于双歧杆菌组。以胆酸钠吸附量为衡量指标,双歧杆菌与酿酒酵母混合发酵后要优于酿酒酵母组,以胆酸钠束缚能力为衡量指标,双歧杆菌与面包酵母混合发酵后要优于面包酵母组。由此可见,双歧杆菌与面包酵母组上清液有更优的降脂能力,选择双歧杆菌与面包酵母混合菌种进行后续实验。最佳发酵工艺条件的确定。以发酵时间,发酵温度,菌种比例,接种量为衡量指标,确定发酵工艺最佳的单一因素,并通过正交试验进行发酵条件的优化,最终得到最佳的发酵条件。对优化发酵条件后得到的黑木耳发酵液进行分离,并进行降脂能力测定,与未优化发酵工艺条件的黑木耳发酵液的降脂能力相比,降脂指标均明显上升。分子量对黑木耳发酵液...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黑木耳资源的概述
        1.1.1 黑木耳的形态与分布
        1.1.2 黑木耳的营养价值
    1.2 黑木耳的药理活性
        1.2.1 降血脂功能
        1.2.2 降血糖功能
        1.2.3 免疫调节功能
        1.2.4 抗肿瘤功能
        1.2.5 其他功能
    1.3 黑木耳多糖的转化
    1.4 微生物发酵与多糖组分的关系
        1.4.1 乳酸菌简介
        1.4.2 乳酸菌发酵与多糖组分的关系
        1.4.3 酵母菌简介
        1.4.4 酵母菌发酵与多糖组分的关系
    1.5 乳酸菌与酵母菌的共生关系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 国内研究现状
        1.6.2 国外研究现状
    1.7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8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发酵菌种的筛选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及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混合菌种发酵
        2.3.2 发酵上清液总糖量测定
        2.3.3 发酵上清液体外降脂能力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微生物发酵对总糖提取量的影响
        2.4.2 体外降脂功能测定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最佳发酵条件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及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单因素实验
        3.3.2 正交试验
        3.3.3 最佳发酵条件下降脂能力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单因素实验
        3.4.2 正交试验结果
        3.4.3 最佳发酵条件下降脂能力测定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分子量对黑木耳发酵液降血脂与降血糖活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及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不同分子量黑木耳发酵提取物的制备
        4.3.2 α-淀粉酶抑制率测定
        4.3.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测定
        4.3.4 葡萄糖透析延迟指数测定
        4.3.5 胆汁盐结合力(BBC)测定
        4.3.6 物质含量的测定与比较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分子量AAFS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4.4.2 不同分子量AAFS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4.4.3 不同分子量AAFS的葡萄糖透析延迟指数
        4.4.4 胆酸盐结合能力
        4.4.5 发酵对黑木耳上清液中物质含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分子量黑木耳发酵产物对HepG2细胞脂质代谢及糖代谢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材料及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细胞培养
        5.3.2 细胞分组及处理
        5.3.3 细胞存活率测定
        5.3.4 油红O染色
        5.3.5 TG含量测定
        5.3.6 TC含量测定
        5.3.7 总脂酶(LPL+HL)活性测定
        5.3.8 葡萄糖含量测定
        5.3.9 肝糖原含量测定
        5.3.10 HK含量测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MTT实验
        5.4.2 油红O染色与OD值
        5.4.3 不同分子量AAFS对TG含量的影响
        5.4.4 不同分子量AAFS对TC含量的影响
        5.4.5 不同分子量AAFS对总脂酶活性影响
        5.4.6 不同分子量AAFS对葡萄糖含量的影响
        5.4.7 不同分子量AAFS对肝糖原含量的影响
        5.4.8 不同分量AAFS对HK活性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36725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36725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6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