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溶剂和热诱导下炸药界面组装规律与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22 06:31
  炸药晶体的形貌与微结构对其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具有不同结构和形貌的含能晶体由于炸药本身的理化性质的差异可导致宏观性能的不同。基于炸药诱导界面自组装技术来研究单组分炸药的形貌演化以及多组分炸药的组装机制,有望深入了解结晶学行为与机理并获得有利于改善炸药性能的晶体形貌。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选取典型硝胺炸药(CL-20、HMX、RDX)作为实验的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了纳米CL-20和HMX的共晶组装行为与规律、在染料诱导下的分形结构RDX晶体的构筑并进一步在分子层面研究了染料对HMX晶体组装的行为影响,对于组装出的含能晶体结构与基本理化性质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纳米CL-20和HMX晶体在纯水体系下组装得到了纯度在90%以上的CL-20/HMX共晶体,并发现了原料粒度在0.1-1μm范围内制备出的CL-20/HMX样品形貌规则且粒度在15-20μm范围。通过单晶X射线、粉末X射线以及THz光谱表明制备的样品为CL-20/HMX共晶体。该晶体的凝聚态强度达到了223.4 MPa,其比表面积仅为0.94 m2/g,晶体密度为1.9812 g/cm3

【文章页数】:10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和缩写词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重结晶法调控炸药晶体形貌
        1.2.2 炸药共晶
        1.2.3 炸药晶体纳米化
        1.2.4 纳米晶体组装
    1.3 选题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选题的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本文创新点
2 纳米颗粒自组装策略构筑CL-20/HMX共晶研究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CL-20/HMX共晶的制备
        2.2.1 CL-20/HMX共晶制备条件的探索
        2.2.2 放大规模制备CL-20/HMX共晶
    2.3 CL-20/HMX共晶体的表征技术
        2.3.1 晶体基本理化性质
    2.4 CL-20/HMX晶体形貌演化规律、组装机制与组装动力学
        2.4.1 CL-20/HMX晶体形貌演化规律
        2.4.2 CL-20/HMX晶体组装机制
        2.4.3 CL-20/HMX共晶晶体组装动力学
    2.5 CL-20/HMX的安全性能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染料诱导制备分形结构RDX晶体组装研究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原料及染料结构式
    3.2 分形结构RDX晶体的理论预测、制备与表征
        3.2.1 分子动力学理论预测
        3.2.2 分形结构RDX晶体的制备方法
        3.2.3 分形结构RDX晶体的表征结果
    3.3 染料体系下分形结构RDX形貌演化规律
        3.3.1 中性红染料体系中的形貌演化规律
        3.3.2 不同染料体系下形貌演化
    3.4 分形RDX晶体热性能
        3.4.1 分形RDX晶体热分解及其特性
            3.4.1.1 分形结构H-RDX晶体的热分解动力学
            3.4.1.2 H-RDX的热分解机理
    3.5 H-RDX晶体的密闭爆发和安全性能
        3.5.1 H-RDX晶体的密闭爆发性能
        3.5.2 H-RDX晶体的安全性能
    3.6 本章小结
4 染料诱导炸药结晶的形貌调控及性能研究
    4.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炸药及染料分子结构式
    4.2 DMF溶液体系下HMX晶体形貌演化
        4.2.1 片层状HMX晶体的制备
        4.2.2 雪花片状HMX晶体制备
        4.2.3 DMSO溶液体系下HMX晶体形貌演化
            4.2.3.1 染料诱导下HMX晶体的制备
    4.3 片层状HMX晶体的结果与讨论
    4.4 CV-HMX晶体的中子衍射分析
    4.5 CV-HMX晶体的热分解性能及感度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40195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40195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1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