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红茶饮料冷后浑影响因子的研究与控制

发布时间:2020-04-02 10:31
【摘要】:目的:以红茶叶为原料,经粉碎、冲泡、灭菌、罐装制成的红茶饮料具有天然、营养、健康等特点,但在加工过程中,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产生的茶红素、茶黄素等新成分容易发生络合、氧化反应,生成冷后浑,构成技术瓶颈,影响品质与消费,严重制约着该产业的发展。方法:本文在探明导致红茶饮料冷后浑主成分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相关模型,探讨其发生机理,并就浸提温度、时间、茶水比等关键参数对其生成量的影响进行研究,构建形成基于控制冷后浑的最佳加工工艺。结果:对红茶饮料成分检测表明,含茶多酚、咖啡碱、多糖、蛋白质以及Mg、Ca、Cu等矿物质,茶多酚又包含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儿茶素等。对不同浑浊度样品比较得出,茶红素、咖啡碱、茶黄素是主要致浑因子,而儿茶素、多糖、蛋白质、矿物质无显著影响。对致浑红茶饮料先进行冷冻离心,对沉淀物再做复溶处理及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形成通体浑转变过程中,茶红素增加39.59%,咖啡碱增加24.86%,茶黄素增加152.0%,三类物占沉淀物总量的88.4%。对添加致浑因子的单因子实验结果,含240mg/kg茶多酚的全清样品,茶红素添加量由100mg/L升至200mg/L,置于25℃30d后,沉淀物量由3.20 mg/L增加到7.54 mg/L;同样条件下,咖啡碱添加量由40mg/L升至120mg/L,沉淀物量增加到4.96 mg/L;茶黄素添加量由10 mg/L升至30mg/L,沉淀物量增加到4.31mg/L,表明茶红素致浑作用最强,其次为咖啡碱,茶黄素最弱。对致浑因子茶红素—咖啡碱互作模型的研究结果:当体系的茶红素添加量由100mg/L升至200mg/L,咖啡碱添加量由40 mg/L升至120mg/L,沉淀量由13.6 mg/L增加到42.8mg/L,增加了 2.14倍,超出其它物质的二因子组合。揭示在加工红茶饮料时应尽量降低体系中茶红素、咖啡碱的含量,可减少红茶饮料冷后浑的生成。对致浑因子茶红素—咖啡碱—茶黄素互作模型的研究结果:茶红素、咖啡碱、茶黄素成份间不断缔结,逐步形成大分子蒂合物,导致生成冷后浑。以茶红素200mg/L+咖啡碱120mg/L+茶黄素20 mg/L组合,沉淀量最高为44.7mg/L;而当茶红素100mg/L+咖啡碱80mg/L+茶黄素20 mg/L组合,沉淀量最低为2.8mg/L,提示如能将茶红素含量降1/2,咖啡碱含量降1/3,对控制冷后浑最为有利。对作用模型实验结果进行综合比较,得出主成分对红茶饮料冷后浑贡献率的大小依次为:[茶红素+咖啡碱+茶黄素][茶红素+咖啡碱][茶红素+茶黄素]茶红素[咖啡碱+茶黄素]咖啡碱茶黄素。红茶饮料加工中,提茶条件对致浑因子的含量有重要影响。经正交试验得出,基于控浑的优工艺为提茶温度80℃,提茶时间30min,茶水比1:80,此条件下制得的产品沉淀量最小,只有2.67mg/L,茶液透明光亮。成分鉴定表明,确因提茶参数改进降低了茶红素与咖啡碱的占比所致。提茶工艺的改进使红茶饮料冷后浑得以延迟出现,同比原工艺保质期延长50%。
【图文】:

对比图,药品,程度,对比图


Ufl邋I逡逑11邋Illlll逡逑图2-2正常红茶饮料与浑浊红茶饮料感宫对比图逡逑Fig.邋2-2邋Sensor>'邋contrast邋of邋normal邋black邋tea邋beverage邋and邋cloudy邋black邋tea邋beverage逡逑2.2.2药品

红茶,绿茶饮料,复杂混合物


逦红茶饮料冷后浑影响因子的研究与控制逦3^逡逑生积聚或者转化反应而引起的^|9]。逡逑许勇泉等[2()]研宄表明,,TP浓度对绿茶饮料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浓度越高茶液越逡逑易产生沉淀。本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浑浊程度的加重,红茶饮料中TP含量较全清样有显著逡逑升高。红茶中TP结构与绿茶差异较大,探宄其原因可能与红茶发酵后TP类物质的氧化转逡逑变过程有关,红茶TP构成复杂,由TR、TF、TB等复杂混合物组成,故其参与浑浊的过逡逑程并不明晰|21]。逡逑2.4.2致浑过程中儿茶素、茶黄素、茶红素的变化逡逑致浑过程中C、TF总含量和变化见图2-3,表2-2。逡逑?泛逦i邋?- ̄????邋.uji邋)邋Ci邋1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S27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顺丕;;有一种名茶——“冷后浑”[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7年13期

2 梁月荣,Rod Bee;提取温度对茶汤冷后浑和雾霾度的影响(英文)[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S1期

3 曾晓雄;;“冷后浑”的形成与转溶[J];茶叶通讯;1989年03期

4 梁月荣;糖类和骤冷对红茶冷后浑形成的影响[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5期

5 卢福娣;童梅英;;冷后浑与红碎茶内质关系的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6年04期

6 梁月荣;pH对红茶冷后浑粒子形成和固形物提取率的影响[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5期

7 周一海;;红茶冷后浑浊是怎么回事[J];山西老年;2016年05期

8 魏志文;张华艳;张广成;梁玉峰;;浅析信阳毛尖茶汤产生浑浊的原因[J];中国茶叶加工;2012年01期

9 黎志炎;;利川红 红利川——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的典型[J];中国茶叶;2015年11期

10 宋本多;;茶树品种“冷后浑”单株的选繁初报[J];茶业通报;198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燕忠;张凌云;;原料发酵程度及生化基质对茶饮料冷后浑稳定性的影响[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通讯员 单绪林 黄慧;“冷后浑”亩均收入过1万[N];恩施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邢亚龙;红茶饮料冷后浑影响因子的研究与控制[D];扬州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118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6118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1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