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安徽茶文化遗产发掘与传承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8 22:03
【摘要】:本文是2015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安徽茶文化遗产发掘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SK2015A347)”研究内容之一。通过参考刘馨秋和王思明著《江苏茶文化遗产调查研究》对茶文化遗产的分类方法,本文研究了安徽的特产类、遗址类和技术类茶文化遗产。引言部分是有关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的综述。第二章是有关安徽特产类茶文化遗产研究,首先综述了安徽茶类地理标志保护情况,然后初步挖掘了安徽的特产类茶文化遗产资源。关于安徽特产类茶文化遗产的传承对策,本文提出了六点建议,即制定更多的地理标志产品质量标准、扩大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范围、实施地理标志与茶文化遗产的联合保护、加大地理标志的申报力度、争取三个地理标志系统保护同时实施和以地理标志品牌类遗产为中心整合同类茶的品牌。第三章从宜茶之泉和茶事窑址两方面研究了安徽的遗址类茶文化遗产。安徽的宜茶泉水有怀远白乳泉,滁州紫薇泉,肥东合巢泉,寿县珍珠泉,黄山温泉等;茶事窑址有寿州窑遗址、下符桥窑遗址和回水窑遗址等。有关遗址类茶文化遗产的传承对策,本文提出的建议是一方面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在坚持活态保护原则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潜在的旅游价值、市场价值。第四章研究了安徽技术类茶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茶点制作技术。皖南的特色茶点有黟县香菜、太平湖蒲包豆腐干、徽州黄豆肉檭、芜湖干丝等,皖中代表性的茶点有庐江小红头和寿县大救驾,皖北的茶点有鸡丝卷、高庄馍、佛手酥等等。对于安徽传统茶点制作技术的传承问题,首先应该酌情申请登记省级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者可保护性地开发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茶点产品。最后,本文提出特产类、遗址类和技术类茶文化遗产传承对策应以“保护优先,适度利用”为原则,同时以六安为例,建议将六安地区茶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融入于六安茶谷的建设中,此外,还可从申报CIAHS或GIAHS的角度来实现。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S9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咏;房国坤;陆林;;国内外遗产旅游地管理体制研究进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05期

2 王保忠,何平,沈守云,安树青,王彩霞,石明旺,王保明;南洞庭湖湿地世界遗产特征及其申报战略[J];经济地理;2005年04期

3 邵佳;冷志明;;世界遗产价值分析与旅游开发对策研究——以武陵源自然遗产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2期

4 泽边;;全国人大常委会自然遗产保护立法调研组来疆调研[J];新疆人大(汉文);2012年08期

5 王开桃;;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开发高职院校新课程[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建华;;遗产保护与媒体宣传的关系[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C];2006年

2 王华;梁明珠;;公众参与公共性遗产资源保护的影响因素分析——香港保留皇后码头事件透视[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钱振越;;保护世界遗产 永远造福人民[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曹新;;风景遗产概论[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5 邢启坤;;论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6 齐欣;靳秒;黄小芳;;“遗产小道”方法及在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上的应用——以大运河遗产小道杭州示范段为例[A];2013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何星亮;;关于保护和开发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若干问题[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研讨会资料专辑[C];2003年

8 王秉洛;;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同其所处环境不可分离[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9 潘运伟;杨明;;濒危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变[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磊;;长城文化遗产廊道的保护宽度和层次构建研究——以左云摩天岭长城段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李伟;介绍一部大尺度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面的国际文献[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张立群;落实科学发展观 做好世界遗产申报工作[N];甘肃经济日报;2006年

3 云南省文化厅厅长 黄峻;保护遗产 人人有责[N];云南日报;2007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 徐嵩龄;应将大运河视为系列遗产[N];中国文物报;2007年

5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导,国家文物局专家库专家 陆建松;什么是应有的文化遗产价值观[N];文汇报;2007年

6 记者 侯大伟 邓华宁;代表吁加快制定自然遗产保护法[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7 姚宏;遗产资源保护与城市化发展的制衡[N];中国旅游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崔成泉;保护好民族的文化和自然遗产[N];中国文化报;2000年

9 孟宪民;优势·成就与问题·差距[N];中国文物报;2005年

10 中国社科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 徐嵩龄;遗产资源的经济学特征[N];经济参考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肖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京沈清文化遗产廊道构建[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永男(Chung, Yung-nan);作为林业遗产的林田山聚落保存与再利用案例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2 刘敬华;红山文化遗产活化与旅游区构建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3 李仓拴;郑国渠渠首段遗产廊道构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赖金凤;广东省河源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构建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程明凯;南京青奥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胡志昕;遗产保护视角下的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陈欣;景德镇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8 赵晓君;昆明市“飞虎队”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规划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9 吴弘毅;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困境及其路径选择[D];江西财经大学;2015年

10 崔梦梦;海上文化线路“登州海道”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439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6439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5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