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基于乡村社区的烟台芦洋村儿童游乐设施设计

发布时间:2020-05-26 10:35
【摘要】:乡村社区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的,它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乡村社区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等方面比较落后,但是乡村社区的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等特点,易于创造出儿童真实情感体验的情境。在芦洋村的地域文化基础上,进行一系列关于儿童游乐设施设计在这里落地。这不仅利于儿童游乐设施的改造,更有利于环境的提升,更是对未来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乡村地域文化元素给儿童提供了丰富的活动空间,是实施传统文化知识理想的地方。以芦洋村为研究对象,研究乡村社区中儿童最主要的问题和社区需求。首先从乡村社区和儿童需求出发研究乡村文化从而进行儿童游乐设施的设计。深入挖掘芦洋村的地域文化元素,探讨出乡村社区儿童游乐设施有利于传统文化再生和乡村文明建设、增加社区群体凝聚力。论文论述了儿童游乐设施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儿童的心理、行为和户外活动的特征等。本文通过分析实践对芦洋村地域文化元素整合归纳,并对儿童游乐设施进行研究和探讨,最后对提出的理论体系加以实例验证。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是以乡村社区的设计方法来研究乡村的儿童游乐设施设计,为儿童游乐设施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方法,这对于儿童游乐设施的研究开发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有效运用设计保护和开发乡村,使芦洋村向社会大众传递自身所拥有的视觉美感,焕发历史底蕴气息。对于促进儿童成长,提高儿童对乡村文化的认可等有积极作用。
【图文】:

来源,图片,作者,儿童


第一章绪论5图1.1阿者科滑梯(图片来源:作者自摄)(2)夏木塘村儿童游乐设施江西省万安县夏木塘村的建筑设计以“趣村”为主题,用设计进行乡村探索。村落的设计更多针对儿童,为儿童进行更多乡村设计。设计师们建造了儿童绘本图书馆、祠堂书院、夏虫咖啡、手工作坊。夏木塘村的乡村建设在原有的自然基础上进行的设计,带动了乡村社区的发展(如图1.2)。图1.2夏木塘村(图片来源:http://www.sohu.com/a/287464591_118392)

来源,图片,儿童,乡村


第一章绪论5图1.1阿者科滑梯(图片来源:作者自摄)(2)夏木塘村儿童游乐设施江西省万安县夏木塘村的建筑设计以“趣村”为主题,用设计进行乡村探索。村落的设计更多针对儿童,为儿童进行更多乡村设计。设计师们建造了儿童绘本图书馆、祠堂书院、夏虫咖啡、手工作坊。夏木塘村的乡村建设在原有的自然基础上进行的设计,带动了乡村社区的发展(如图1.2)。图1.2夏木塘村(图片来源:http://www.sohu.com/a/287464591_118392)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S95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巩淼森;谢辰宸;董玉妹;;为中国社会创新而设计——可持续生活方式与产品服务体系设计初探[J];创意与设计;2011年05期

2 张宪;沈杰;;以设计推进草根社会创新[J];包装工程;2010年14期

3 巩淼森;;幸福观、生活方式和社会创新:走向可持续社会的设计战略[J];装饰;2010年03期

4 张宪;吴yP昕;;为社会创新而设计——DESIS09(江南):江南大学关于可持续设计的教学实验[J];创意与设计;2010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刘金祥;;发挥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N];黑龙江日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唐啸;参与式设计视角下的社会创新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2 季铁;基于社区和网络的设计与社会创新[D];湖南大学;2012年

3 黄大金;中国乡村社区治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蓝蓝;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儿童户外游乐设施设计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8年

2 李胤南;多元文化下的乡土景观与地域文化融合性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8年

3 范丽君;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儿童户外游乐设施设计[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4 胡静怡;苏南地区乡村社区公共空间营造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5 石文博;社区共同体的再生:传统村落活化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

6 赵素清;基于情感化的儿童游乐设施体验设计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7年

7 苏赞;社会创新理念下的社区居民资源共享服务系统设计研究[D];郑州轻工业学院;2017年

8 南岛;基于生态木特性的户外公共设施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7年

9 赵应丽;作为“活态遗产”的红河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传统聚落保护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

10 李博翔;户外儿童游乐设施设计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817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6817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7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