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不同初始pH值对植物乳杆菌LIP-1抗冷冻干燥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发布时间:2020-07-10 12:32
【摘要】:为探究不同初始培养pH对植物乳杆菌LIP-1(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IP-1)抗冷冻干燥活性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本试验以前期优化的培养基为基础,利用单因素实验对不同初始pH(5.0、5.6、6.2、6.8、7.4)对菌株的生长量及冻干存活率的影响进行比较,并选择生长量较高,但冻干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的两个组别,进行细胞膜脂肪酸含量、细胞酶活、细胞膜完整性的测定;并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转录组学及蛋白组学的水平上分析比较不同初始培养pH影响植物乳杆菌LIP-1抗冷冻干燥活性的内在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不同初始pH对发酵活菌数及冻干存活率有一定的影响。当初始pH为6.8(实验组H)和7.4(对照组LB)时,发酵活菌数显著高于其他组别;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菌株的冻干存活率显著升高(p0.05);对发酵过程中pH的测定发现,随发酵培养时间的增长,发酵pH逐渐下降,在6h时,实验组pH已下降至5.2,而对照组在12h才下降至5.2,实验组菌株所处低酸环境时间更长。对细胞膜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发现,与初始pH7.4相比,初始pH6.8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多(p0.05)。检测细胞膜完整性发现,初始pH6.8培养的菌株细胞膜损伤程度低于初始pH7.4的,实验组细胞膜完整性明显好于对照组。测定酶活发现实验组的乳酸脱氢酶、H+-ATP酶的酶活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转录及蛋白水平上,与初始pH7.4相比,初始pH6.8培养的菌株在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中,乙酰-CoA脱羧酶的编码基因accA、accC以及柠檬酸裂解酶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催化了乙酰-CoA生成丙二酰-CoA,从而促进不饱和脂肪酸的产生。乳酸脱氢酶、H+-ATP酶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与酶活性测定结果相吻合。此外,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多个冷应激蛋白的表达量也显著上调(p0.05)。结果表明,与初始pH7.4相比,经初始pH6.8培养的菌株长时处于低酸环境,一方面因酸胁迫促进了环丙烷脂肪酸含量的增加、延长了碳链,提高了细胞膜脂肪酸不饱和度,进而改善了细胞膜流动性、维持了菌体细胞膜的完整性,减少了菌株的冻干损伤。另一方面长时低酸培养使与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菌体细胞酶活及冷应激蛋白csp家族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提升了菌株抗冷冻的能力。两者互相协同,从而提高了植物乳杆菌LIP-1的抗冷冻干燥性能。据此,本研究为进一步提高乳酸菌的抗冷冻干燥活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S252.1
【图文】:

不同初始pH值对植物乳杆菌LIP-1抗冷冻干燥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图1反应管逡逑

不同初始pH值对植物乳杆菌LIP-1抗冷冻干燥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图3邋TMT定量蛋白质组学原理逡逑

不同初始pH值对植物乳杆菌LIP-1抗冷冻干燥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图4邋TMT定量流程逡逑Figure.4邋TMT邋quantitative邋process逡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慕云;龙樱;杨海燕;黄育达;李学军;詹显全;;TMT标记联合LC-MS/MS技术在分析非功能垂体腺瘤蛋白质组的重复性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17年06期

2 张筠;孟祥晨;石丹;;冷适应对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FL6冻干存活率及其细胞膜脂肪酸的影响[J];食品科技;2015年05期

3 王俊国;孟和毕力格;包秋华;丹彤;张和平;;植物乳杆菌LIP-1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调节作用[J];中国食品学报;2013年02期

4 桂琳;葛飞;周小楠;周权;;初始pH值对细脚拟青霉小试发酵过程菌体生长及胞内核苷类物质积累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1年15期

5 李宝坤;田丰伟;刘小鸣;赵建新;张灏;宋元达;陈卫;;冷冻干燥对乳酸菌代谢活力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1年09期

6 詹兰兰;活泼;刘左军;徐姚力;;两株优良酸奶发酵菌株的生长特性[J];浙江农业学报;2011年01期

7 李小芳;冯小强;杨声;;壳聚糖对革兰氏阴性菌抑菌机理的初步研究(英文)[J];食品科学;2010年13期

8 王飚;田丰伟;励建荣;陈卫;张灏;;冷冻干燥对乳酸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J];微生物学通报;2009年05期

9 杨延辉;肖春玲;;泛酸的功能和生物合成[J];生命的化学;2008年04期

10 陈声明,吕琴,汪志平,贾小明,余晓宁;冷冻干燥条件下酿酒酵母细胞脂肪酸组成变化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1997年01期



本文编号:27489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7489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d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