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吡咯结构纳米色素生物制备的过程调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3 21:18
【摘要】:近年来,人们一直在积极探索将生物质色素用于纺织品染色,较之植物和昆虫中提取的色素,微生物色素更适于工业化生产。许多微生物色素都是胞内代谢物,色素的提取和制备需要经过复杂的生物分离过程,导致生产成本高昂,而且微生物色素中有相当多的种类水溶性很低,这也增加了染液制备与染色加工的难度。为促进微生物色素在纺织品染色中的应用,本研究提出了通过提高色素分泌到胞外的比例,以发酵液为基础进行染液制备的思路。以微生物来源的吡咯结构红色纳米色素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平板磷脂双层膜实验平台,研究物质跨膜传递的影响因素与调控途径,探索对细胞膜透性屏障的突破方法,实现纳米色素染液的生物制备。结果表明,被传递物质的尺度和表面电性对物质的跨膜传质影响显著,同时体系环境对传质效果也有影响,添加透性化试剂或经物理处理均可引发物质跨膜传质的环境响应行为,改善细胞膜通透性,提高胞外物质浓度。而且透性化试剂在发酵培养体系的协同作用,更有利于微生物色素的跨膜传质。研究表明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对作为胞内代谢物的微生物色素的跨膜传质行为进行调控,可以有效提高微生物色素的跨膜传质效率,实现胞内色素向胞外的高效转移。本研究通过调控微生物色素制备的发酵过程,形成纳米色素染液的生物制备方法,实现了以发酵液为基础的染液制备,由此避免了色素提取要经历的复杂生物分离过程,对构建纺织品的微生物色素染色方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S190.2
【图文】:

效果图,吡咯,色素,纳米


1.3.逦1结构与性质逡逑吡咯结构纳米色素是一类暗红色色素,有绿色反光,分子式为c2Qh25n30,逡逑其结构如图1-1所示。此微生物红色素是一种脂溶性色素,几乎不溶于水,易溶逡逑于氯仿、丙酮、甲醇等有机溶剂[73]。灵菌红素对pH比较敏感,在不同pH下色逡逑素呈现不同的颜色,如图1-2所示I%。当pH在2?5范围内,色素的光稳定性较逡逑好,当pH=9时,最易受紫外线的影响,光稳定性最差[75]。逡逑och3逡逑\^NH逡逑图1-1灵菌红素分子结构式逡逑5逡逑

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


细胞膜具有镶嵌性、相变性、蛋白质极性、流动性和不对称性等主要特点,逡逑根据这些特点,研宄者提出了数十种生物膜结构模型,最终得到公认的是1972逡逑年由美国科学家Singer和Nicholson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如图1-3所示[841逡逑根据该模型,细胞膜的基本重复单元是脂质双分子层,同时内在蛋白不同程度地逡逑嵌入,并随机分布在脂质双分子层中,而其他一些蛋白则分布在双分子层的两侧。逡逑该模型对生物膜的性质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解释,如流动性、选择透过性、自发闭逡逑合性和膜物质分布的不对称性等[85]。逡逑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以脂质双分子层的结构形式存在,其脂肪酸碳链的长度逡逑及不饱和度决定了细胞膜的流动性。流动性是生物膜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逡逑它能够使细胞在进行内外物质的交换的同时保持膜的完整性。逡逑7逡逑

双层膜,杂化,脂质双层,双分子层


支撑平板双层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生物亲和性、而且制备简单,20世纪80逡逑年代初,就开始作为生物膜的模型广泛应用[89]。它主要包括,固体支撑脂质双层逡逑膜、固体支撑杂化双层膜、聚合物支撑脂质双层膜,如图1-4所示[8气逡逑支撑平板双层膜主要是通过Langmuir-邋Blodgett法制备得到,这种方法需要逡逑先将基材垂直插入或提出液面,目的是将浮于液体表面的磷脂单分子层转移到基逡逑材表面,在基材表面形成支撑脂质双分子层,通过这种方法制得的脂质双分子层逡逑膜比较均匀。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Tschamer^l等首次在烷基化的疏水玻璃表逡逑面成功制得脂质双层膜。HorntM在1984年以脂滴覆盖刚解离的云母片,云母片逡逑上很快形成了脂双层膜。随后McconnelllM等人通过L-B法,在经过亲水处理或逡逑9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骁力;双层膜充气温室[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1997年05期

2 于宝江 ,刘富民 ,肖莲香;水稻有孔双层膜育苗[J];新农业;1988年03期

3 朴白龙;成正维;胡全利;;射频溅射CoCr双层膜及软磁盘的研究[J];磁记录材料;1988年02期

4 吴自勤;吴强;轩植华;;铟—镓/锗与铟—镓/碳双层膜加热后的结构变化[J];电子显微学报;1984年04期

5 陈亚霏;刘世琦;刘颖颖;钱胜艳;刘星辰;张现征;任煜倩;秦瑜;;春季双层膜覆盖对独头蒜形成及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6年07期

6 韩志友;;尺寸对铁电双层膜电滞回线的影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7 高宏,罗国安,冯军,Ottova,A.L.,Tien,H.T.;硫醇-磷脂混合双层膜的电化学性质及其与蜂毒素的相互作用研究[J];化学学报;2001年02期

8 冯广和;双层膜充气温室[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1998年08期

9 韩兴,李刚;固体载体支承的双层膜系统[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5年03期

10 ;水稻有孔双层膜育苗[J];新农业;199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秀媛;马列;李陆艳;李乾;高长有;;胶原不对称抗菌双层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生物医用高分子[C];2015年

2 吴自勤;吴强;轩植华;;铟—镓/锗与铟—镓/碳双层膜加热后的结构变化[A];第三次中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二)[C];1983年

3 陈美玲;贺强;;湿度响应碳纳米管/聚乙烯醇双层膜软体驱动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四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C];2016年

4 何永洪;周密;袁金颖;石高全;;聚吡咯/金纳米粒子双层膜的合成及性质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黄燕;邱宏;潘礼庆;田跃;王凤平;吴平;;热处理对Au/Cr双层膜特性的影响[A];2003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王雅新;王一星;田卫;徐金;李旗;胡安;鹿牧;;Co/Co_3O_4双层膜的磁性能研究[A];第四届全国磁性薄膜与纳米磁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袁淑娟;周仕明;;CoNi/FeMn双层膜的铁磁共振线宽研究[A];第四届全国磁性薄膜与纳米磁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吴峰;张庶元;陈志文;谭舜;李凡庆;;Al/Ge双层膜分形晶化及阻抗特性研究[A];1996年中国青年学者物理学讨论会——薄膜材料与物理论文集[C];1996年

9 陆竞英;赵青南;董玉红;;溶胶-凝胶法制备玻璃基SnO_2-SiO_2/SiO_2双层膜及增透性能研究[A];2013全国玻璃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单荣;林唯唯;殷立峰;田传山;桑海;周仕明;;CoCr/FeMn双层膜的交换偏置和矫顽力[A];第四届全国磁性薄膜与纳米磁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曾四丹;我市“三避”推广技术成绩显著[N];桂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荣;铁磁/反铁磁双层膜中矫顽力及磁性多层膜中垂直磁各向异性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蒋益明;金属有机双层膜传质规律及其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惠歌;人参皂苷分子与生物膜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董阳;天然高分子复合膜及皮肤支架载药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0年

5 李天晶;离子注入单晶ZnO,TiO_2基改性和Li_(0.2)Zn_(0.8)O/Al_(0.15)Zn_(0.85)O双层膜光电特性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6 焦志伟;平整与非平整基底表面磁性薄膜的物理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章亚琼;多层膜法加速聚乳酸结晶动力学及其环带球晶形成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8 王昱坤;纳米结构薄膜的磁共振和磁耦合[D];东南大学;2016年

9 胡学让;L1_0-FePt的结构和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10 张芹;铁电薄膜极化性质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佳音;吡咯结构纳米色素生物制备的过程调控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年

2 姜冰雪;低温等离子体改性技术对蛋壳粉/玉米淀粉—聚乳酸双层膜性能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8年

3 弓子召;界面耦合强度对Co/Ni双层膜磁性影响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8年

4 程晓红;Fe基软磁双层膜微结构及磁性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5 路敏;镍钨磷双层膜的制备、腐蚀行为和力学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6 孙炜竟;含铁电间界耦合的铁电双层膜的极化和介电性质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胡智萍;固体支撑脂质双层膜与β-淀粉样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8 刘寒琪;小窝蛋白-1在不对称双层膜模型中的动力学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9 汪红;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固体支撑双层膜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10 高勇;AZO/FTO双层膜的制备及抗还原性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539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7539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a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