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论长命锁主题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08-09 10:13
【摘要】:时代精神往往揭示着与之对应的生存方式与历史发展,相应的通过人们的生活生产、社会交往与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得以展现。本文对长命锁的主题进行分类分析,从主题入手探究其背后所存在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进而向人们展现出相应的时代精神。当笔者把长命锁带入当代的语境之下,从个体精神中体会时代精神,用当代首饰的创作手法对长命锁进行创作,使当代的时代精神在其身上得以呈现。本文首先以长命锁的缘起及形制作为切入点,引出长命锁与时代精神的对应关系,再分别从生命、权力、教育观、宗教以及政治等主题进行一一分析,向读者展现出其背后的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进而使与之相对应的时代精神得以浮现。当笔者把目光投向当代社会中的个体精神之上,对个体精神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得出当代的时代精神就是个人的时代精神的总结,个人的时代精神就是对当代时代精神的演化这一结论,再把长命锁的创作带入这一语境之中,用对个体精神的感知来对当代长命锁进行创作,使当代社会的时代精神在当代长命锁中得以呈现。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服装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S934.3
【图文】:

陶俑,佛教造像,南北朝时期,习俗


相反是去追求一种无修饰的自然之美,这一点在唐代出土的大量的普通人物陶俑中可以得到体现(图1)。在南北朝时期,随着印传佛教的广泛传播,许多西域的审美习俗被带到中原地区,这在当时所建造的大量的佛教造像中的到体现,众多佛教造像的颈部开始装饰大量精美而华丽的颈饰。但因为南北朝时期佛教并没有真正的融入到普通民众的世俗生活中去,所以虽然此时佛教已经表现出了对于颈部的修饰之美(图 2),但却并未对中原地区汉人的日常习俗造成改变,颈饰依然只是常见于佛教造像,在当时的世俗人物的雕塑画像中仍旧是十分罕见的。

汉人,唐宋,习俗,佛像


图 1 唐代人物陶俑 图 2 唐代佛像雕塑唐宋年间佛教的传播对中原地区汉人的颈饰习俗产生了影响,开始逐渐颈饰的佩戴,不过此时对于颈饰的佩戴很少是出于纯粹的审美装饰的目的,为了得到一定的宗教加持,在此期间,长命缕的佩戴从“系臂”出现了“系颈佩戴方式。随着唐代大量的经文传入中原被翻译出来并成为经典之作流传至中大悲咒更是被广为流传,对当时的传统民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大悲咒们可以看到对长命缕这一习俗的吸收和发展以及佩戴方式的改变,长命缕也五色线开始作为一个重要的法具在佛教中出现,经文中有这样的记载,“诵五遍,取五色线作索,咒二十一遍,结作二十一结,系项。”①十分值得我意的是这一小段经文的最后一句,“系项”,也就是从这里开始长命缕的佩戴悄悄地发生了改变,而这一改变直接影响了长命锁的定型。至于“长命索”是如何演变为“长命锁”的王金华先生在其文章《生命寓——长命锁略谈》一文进行了如下的分析:“锁,大概出现于战国时期,

苗族


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俗称宫牌,这一点在考古所发现大量唐代宫廷人物陶俑中都有体现,上行在民间逐渐开始有佩戴这种装饰物的出现。同时在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中银压领(图 3)的习俗,长命锁在最后的定型在很大程度上对宫牌以及银外观进行了借鉴,但是,从其所表达的寓意内涵以及功能来看,我们依旧定,长命锁就是由长命缕发展而来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秀敏;;由“索”到“锁”——长命锁起源探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2 陈国玲;;传统长命锁民俗渊源初探[J];艺术科技;2015年01期

3 龚晓s

本文编号:27869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7869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0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