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基于介电谱和近红外光谱的牛初乳中掺常乳识别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8 11:36
【摘要】:牛初乳营养价值丰富、产量少,是供不应求的健康饮品。保证牛初乳及其乳制品的品质和消费者权益,从源头上杜绝初乳掺杂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尚未见到采用科学的检测方法对掺杂牛初乳进行识别的报道。近年来,在农产品及食品品质检测方面,射频/微波法和近红外光谱法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便捷、高效和可实现线上检测的优点使其得到迅速的发展。因此,本文将分别使用这两种试验方法探究识别掺杂初乳的可行性。一是应用同轴探头技术,在室温25℃下,以初乳和添加常乳的初乳为研究对象,研究频率(20~4500MHz)和常乳添加量对掺杂初乳介电特性的影响规律,并进行机理分析;建立常乳添加量与掺杂初乳介电参数的关系模型;并采用介电谱法和化学计量学方法预测掺杂初乳和掺杂初乳中常乳含量的方法。二是应用漫反射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以初乳和添加常乳的初乳为研究对象,研究波长(833~2500nm)和常乳添加量对掺杂初乳光学特性的影响规律;并采用近红外光谱法和化学计量学方法预测掺杂初乳和掺杂初乳中常乳含量的方法。最后,比较基于介电谱法的建模结果与基于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的建模结果。取得的结论如下:(1)在20~4500MHz频率范围内,随着频率的增大,牛乳的相对介电常数逐渐减小,介质损耗因数呈“V”型变化,最小值在1800MHz左右处。在所测常乳添加量(0~50%,梯度10%)范围内,随着常乳添加量的增加,掺杂初乳的相对介电常数线性增大;介质损耗因数线性减小,均可用一元一次表达式表示掺杂初乳中常乳含量与其介电参数的关系,且关系良好。(2)以常乳添加量在0~50%(梯度10%)的掺杂初乳为大样本,基于介电谱建立识别掺杂初乳的定性模型。结果发现,经Kennard-Stone(KS)样本划分,基于连续投影算法(SPA)选取特征变量,基于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所建立的模型具有最高的检测准确率,为97.30%,对初乳及掺杂乳预测准确率分别为100%和96.00%,可以满足生产使用要求。(3)在近红外波长范围内,初乳与常乳随着波长的增大变化规律一致。以常乳添加量在0~50%(梯度10%)的掺杂初乳为大样本,基于近红外光谱建立识别掺杂初乳的定性模型。结果发现,经KS样本划分,基于无信息变量消除法(UVE)选取特征变量,应用极限学习机网络模型(ELM)预测掺杂初乳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为88.46%,对初乳及掺杂乳预测集准确率分别为81.82%和93.33%。(4)将基于介电谱法和基于近红外光谱法的掺杂初乳定性识别模型建模结果对比分析发现,基于介电谱法的模型效果普遍较优。这是因为近红外光谱法受近红外光穿透深度的影响,导致测量重复性较差,而射频/微波的穿透深度要大,散射影响较小。(5)进一步缩小掺杂初乳中常乳添加量(0~10%,梯度2%)后,研究发现,单一频率下,小比例范围内的常乳添加并没有引起其掺杂初乳相对介电常数发生显著性地变化;当常乳添加量在6%以上时,常乳的添加对其掺杂初乳介质损耗因数的影响显著。以常乳添加量在0~50%(0~10%,梯度2%;10%~50%,梯度10%)的掺杂初乳为大样本,基于介电谱法定量预测初乳中的常乳含量。结果发现,经x-y共生距离(SPXY)样本划分和SPA提取特征变量后所建模型支持向量机的预测效果最好,预测集误差为3.44%,RPD最大;单独对常乳添加量在0~10%的掺杂初乳样本建模,发现基于介电谱法所建模型的预测结果都较差,广义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但也仅能给出预测值的大小情况,其预测集误差最小(1.91%)。(6)以常乳添加量在0~50%(0~10%,梯度2%;10%~50%,梯度10%)的掺杂初乳为大样本,基于近红外光谱法定量预测初乳中的常乳添加量。结果发现,经SPXY样本划分,采用全频谱或UVE提取特征变量后所建模型的预测结果都很差;单独对常乳添加量在10%~50%的掺杂初乳样本建模,发现基于近红外光谱法所建模型的预测结果也很差。说明,近红外光谱法不适用于掺杂初乳中常乳含量的预测。本研究结果说明,介电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可用于预测掺杂初乳及掺杂初乳中常乳含量;近红外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可用于预测掺杂初乳,但不适用于预测掺杂初乳中常乳含量。该结果为开发基于介电特性的掺杂初乳识别检测仪提供了试验基础,对实现初乳品质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O657.33;TS25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大蔚;乔继欣;王晓琳;赵孔双;;层状复合体系介电谱的数值模拟[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预览;2009年09期

2 王耀龙;;电力变压器介电谱测试分析[J];电工电气;2012年06期

3 ;介电谱方法及应用[J];分析仪器;2009年01期

4 任磊;陈祥光;刘春涛;;基于小波变换的时域介电谱分析及其应用[J];物理学报;2009年03期

5 于少萍;时域介电谱及其慢响应的应用[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6 肖忠模,李景德,刘俊刁,曹万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冷冻介电谱[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6期

7 周漪琴;李炜;早川礼之助;;微机联控低频时域介电谱仪[J];绝缘材料通讯;1987年01期

8 葛正言;;试论研究材料内控测试手段的意义(摘要)[J];绝缘材料通讯;1987年05期

9 蔚超;廖才波;陆云才;;基于频域介电谱测量的油纸绝缘等效模型参数估计方法研究[J];智能电网;2017年09期

10 王帅;冯新泸;管亮;;润滑油介电谱数据库识别[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孔双;;生物细胞膜的介电谱研究方法[A];第七届全国生物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2 马青;;全血悬浮细胞频域介电谱的解析[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3 丁方;马青;;正常人血小板介电谱的实验研究[A];2008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田杰;汤明杰;余鹏;姚森敬;白帆;张冠军;;基于频域介电谱法的变压器油纸绝缘套管受潮状况的分析与研究[A];201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马志钦;廖瑞金;郝建;杨丽君;肖中男;;水分对变压器油和绝缘纸频域介电谱特性的影响[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廖瑞金;郝建;杨丽君;袁泉;;变压器油-纸绝缘频域介电谱特性研究[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赵孔双;;从宽频介电谱看胶体体系中的软特性[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李玉红;赵孔双;;纳滤膜/溶液体系的介电谱解析-膜的层状构造及透过性[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聂梦云;赵孔双;;不同交联度壳聚糖微球悬浮系的介电谱研究——界面电动力学参数以及金属的吸附能力[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赵孔双;吴海燕;苏文娟;;从硬粒子到软粒子的介电谱解析[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3分会:软物质与超分子组织化体系[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骥;基于PDC分析的时频混合绝缘诊断方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2 毕岚;离子液体离子输运机理和导电特性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3 高竣;基于介电指纹特征识别的变压器主绝缘老化与受潮状态评估研究[D];重庆大学;2017年

4 岳龙;聚酰亚胺带电粒子辐致电导率与介电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李向军;基于太赫兹时域谱技术的有机分子溶液检测与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娜;PVDF及其复合材料介电谱特性[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年

2 陆畅;基于介电谱和近红外光谱的牛初乳中掺常乳识别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3 赵明云;变压器油纸绝缘老化的介电谱特性与定量评估[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年

4 张一杰;基于三电极的绝缘材料介电谱测量的误差分析及修正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8年

5 王丰;微波介电谱信息获取的算法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6 冯永红;蛋白质变性的介电谱研究[D];伊犁师范学院;2012年

7 付秀华;胶原蛋白和牛血清蛋白温度稳定性的太赫兹介电谱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3年

8 万星辰;变压器油纸绝缘的介电谱诊断技术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9 张大宁;基于频域介电谱法的绝缘诊断装置[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

10 张晰;介电谱测试系统的多功能开发与性能优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961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7961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7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