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三种多酚与β-酪蛋白及β-乳球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7 19:48
   功能性乳制品是一种新兴产业,通过添加活性生理物质,使乳制品在含有丰富营养的同时,也具有良好的风味。常见的功能性乳品(奶茶、咖啡奶和果奶等)含有大量的天然多酚类物质。这些天然的多酚类物质对乳蛋白有怎样的影响,是最近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光谱法和圆二色谱法等光谱方法以及粒径测量法研究并比较了茶黄素(TA)、绿原酸(CA)和飞燕草素-3-O-葡萄糖苷(D3G)与β-酪蛋白(β-CN)和β-乳球蛋白(β-LG)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对β-酪蛋白(β-CN)和β-乳球蛋白(β-LG)结构的影响;其次研究了茶黄素(TA)、绿原酸(CA)和飞燕草素-3-O-葡萄糖苷(D3G)对β-乳球蛋白(β-LG)致敏性的影响;最后还研究了茶黄素(TA)、绿原酸(CA)和飞燕草素-3-O-葡萄糖苷(D3G)对β-乳球蛋白(β-LG)功能性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简述多酚类物质的结构分类与生理功能、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详细介绍多酚类物质与牛乳蛋白质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阐述多酚类物质与蛋白质的研究进展以及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2.通过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光谱法和圆二色谱法等光谱方法和粒径测量法研究了TA、CA和D3G与β-CN和β-LG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对β-CN和β-LG结构的影响。多光谱结果显示,TA、CA和D3G可以引起β-CN和β-LG的荧光猝灭,形成复合物,因此荧光猝灭的机制主要是静态猝灭。根据内源荧光强度值的计算,TA、CA和D3G对β-CN的猝灭能力比对β-LG的猝灭能力强。对于β-CN而言,固有荧光强度的猝灭能力为:TAD3GCA。对于β-LG而言,固有荧光强度的猝灭能力为:TACAD3G。TA、CA和D3G与β-CN和β-LG的主要作用力均为疏水作用力。紫外-可见吸收光谱、DLS测量以及同步荧光光谱结果表明,TA、CA和D3G均可与β-CN和β-LG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影响其氨基酸残基的微环境,引起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改变。根据荧光EEM光谱结果显示,TA、CA和D3G不仅对β-CN和β-LG的一级结构有影响,还可以引起其二级结构的改变。根据红外光谱和圆二色谱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TA、CA和D3G对β-CN和β-LG的二级结构确实有影响,可以导致β-CN和β-LG的β-折叠含量减少而α-螺旋含量增加。3.采用酶联免疫法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TA、CA和D3G对β-LG与免疫球蛋白E的结合能力的影响,即研究TA、CA和D3G对β-LG致敏性的影响。通过间接ELISA和抑制ELISA法发现,TA、CA和D3G与β-LG发生相互作用后,β-LG的致敏性显著降低。其中,CA对β-LG的致敏性降低作用最大,抑制率达到了71.7%;TA次之,抑制率达到70.5%;最后是D3G,抑制率达到了68%。分子对接技术实验结果表明,TA、CA和D3G均与β-LG产生相互作用,并且多酚结合位点直接遮盖了IgE的结合表位或在其表位附近,阻止了IgE向β-LG接近,从而降低了β-LG的致敏性。4.运用体外模拟消化和DPPH清除自由基等方法,研究了TA、CA和D3G对β-LG功能性的影响。通过体外模拟消化实验数据发现,TA、CA和D3G与β-LG的复合物的消化率均比纯蛋白的消化率高,这说明加入TA、CA和D3G后,可以促进β-LG的消化。根据DPPH清除率数据可知,在加入TA、CA和D3G后,DPPH清除率有较大的增加可能是由于多酚与β-LG相互作用后形成的复合物叠加了两者的抗氧化性。因此,TA、CA和D3G与β-LG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后,可以显著提高β-LG的抗氧化性。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S252.1;O657.3
【部分图文】:

茶黄素,结构式,奎尼酸,蓝莓


茶黄素的结构式

结构式,奎尼酸,蓝莓,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酸和奎尼酸形成的苯丙烷类化合物(是花青素与各种糖苷类化合物结合泛存在于葡萄,蓝莓,桑葚和其他植图 1-1 茶黄素的结构式Figure 1-1 Chemical structures of theaflavin

结构式,飞燕草,茶黄素


图 1-1 茶黄素的结构式Figure 1-1 Chemical structures of theaflavin图 1-2 绿原酸的结构式gure 1-2 Chemical structures of chlorogenic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涂越;刘伟;钟俊桢;刘成梅;徐雨佳;;低聚木糖修饰对牛乳β-乳球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J];中国乳品工业;2012年12期

2 石玉强,张涌,郑月茂,刘建忠,张志平;牛β-乳球蛋白基因5′调控成分的分离、克隆及序列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张才骏;方之励;李清军;张寿;;犏牛及其亲本β-乳球蛋白多态性的研究[J];中国牦牛;1991年01期

4 陈民;;改变奶的成分[J];世界研究与开发报导;1988年02期

5 姜俊;田丰伟;刘小鸣;陈海琴;陈卫;张灏;;具有降低牛乳中β-乳球蛋白抗原性能力的乳酸菌的筛选及性质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9年07期

6 ;牛β-乳球蛋白基因5′调控成分的分离、克隆及序列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2005年05期

7 赖淑静;齐瑞利;袁陶燕;何俊;吴兵兵;傅衍;牛冬;;奶牛酪蛋白和β-乳球蛋白基因多态及其对泌乳性状的影响[J];浙江畜牧兽医;2013年01期

8 付敏;王武;方红美;左君;何青云;陈从贵;;瞬变高压对β-乳球蛋白变性的影响[J];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2009年01期

9 钱建亚;;乳清中β-乳球蛋白的高压优先水解[J];食品研究与开发;1992年01期

10 杨铮;任珊;徐晋予;张帆;夏薇;许美玉;;有效降低牛乳β-乳球蛋白免疫原性的糖基供体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丽;费爽雯;杨帆;白浩;;制备型RP-HPLC分离牛乳过敏原β-乳球蛋白和中试设计及致敏性的体外细胞学评估[A];第十二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壁报交流集[C];2017年

2 方正;程昊;倪莹宙;付晓俊;冯稳稳;梁丽;;基于食品蛋白载体体系的功能因子包埋和保护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3 奚菊群;郭荣;;咪唑类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与β-乳球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石丹;王彩云;云战友;;影响乳清蛋白变性条件的分析[A];第三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下册)[C];2012年

5 胡林勇;陈华涛;李倩;徐晓彬;王爱华;靳亚平;;山羊β-乳球蛋白基因打靶载体的构建[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二届中国兽医临床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白娜;陈钢粮;吉日木图;;驼乳与婴幼儿牛奶过敏[A];第四届(2015)中国骆驼大会论文汇编[C];2015年

7 萨仁图娅;玉斯日古楞;吉日木图;;低致敏乳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A];第三届(2014)中国骆驼大会暨2014·国际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游节论文集[C];2014年

8 陈颖佳;周鹏;;还原糖种类对于高蛋白中间水分食品中美拉德反应的影响[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李欣;谢秀玲;邹丽;陈红兵;;铜离子诱导的牛乳β-乳球蛋白二聚体的致敏性评估[A];第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分会场交流报告(一)[C];2015年

10 王鹏雁;陈创夫;蒋建军;李彦芳;;新疆绵羊β-乳球蛋白(BLG)5’端上游调控区的克隆与序列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张富新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教授;羊奶的营养特性[N];中国食品报;2011年

2 ;乳清蛋白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欣;水牛乳中β-乳球蛋白的IgG结合表位的定位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2 钟俊桢;DHPM胁迫β-乳球蛋白构象变化与过敏性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3 胡林勇;靶向山羊β-乳球蛋白基因的基因打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4 葛恒涛;利用山羊乳腺生物反应器制备具有免疫原性病毒结构蛋白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5 吴序栎;牛乳β-乳球蛋白的检测及茶多酚对其免疫反应性影响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6 李明;基于乳清蛋白运载和乳化作用提高姜黄素生物利用率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金建昌;不同儿茶素-β-乳球蛋白纳米粒特性与肿瘤细胞抑制活性差异[D];浙江工商大学;2017年

8 刘锐;蛋白质聚集的多酚抑制调控机制及其材料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9 臧佳辰;线粒体铁蛋白及β-乳球蛋白金纳米簇的制备及表征[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10 耿斐;咪唑类离子液体聚集行为及其与蛋白质相互作用[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熙;扫频超声波预处理对β-乳球蛋白酶解特性及聚集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D];江苏大学;2019年

2 郝明皓;三种多酚与β-酪蛋白及β-乳球蛋白相互作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3 林展拓;热诱导β-乳球蛋白聚集对其消化降解的影响[D];湖北工业大学;2019年

4 陈慧;三株乳杆菌对β-乳球蛋白致敏小鼠免疫调节和肠道菌群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8年

5 俞宏达;DHPM处理对β-乳球蛋白与油酸复合物的形成机制、致敏性和功能性质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6年

6 贾晶晶;多酚类物质与牛乳β-乳球蛋白及β-半乳糖苷酶相互作用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

7 甘克明;PEG-醛单点修饰β-乳球蛋白的研究及班产10吨婴幼儿配方奶粉工厂设计[D];南昌大学;2018年

8 黄颖;β-乳球蛋白纤维/典型食品组分相互作用及其界面与乳化性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7年

9 赵俊俊;β-乳球蛋白纤维聚集体的界面、乳化及消化性质[D];湖北工业大学;2017年

10 洪启通;不同构象下β-乳球蛋白体外消化前后结构与过敏性的关系[D];南昌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137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8137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2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