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番茄酱工艺及保藏研究
【学位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S264.24
【部分图文】:
含量测定 GB/T 10786—2006《罐头食品的检验方法》进行测定[67]。素测定[70]及番茄红素标准曲线制作20 g(精确到 0.0001 g)番茄红素标准品,用焦性没食子酸-二氯甲量瓶中制成母液,摇匀,保存于冷冻室(﹣18 ℃),并从母液中分素标准品于 10 mL 棕色容量瓶内制成 0.2 μg/mL、1 μg/mL、5 μg/mL、 μg/mL 的一系列标准溶液,使用 WondaSil C18Superb 5 um 4.6×150 为乙腈:甲醇(50:50),紫外检测波长为 472 nm,柱温 30 ℃下测色谱图图 2-1 所示。经回归计算,色谱峰而积(A)与质量浓度(c)在番 ~40 μg/mL)范围内呈现如图 2-1 所示的良好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3c - 41.585,R2= 0.9991。
图 2-2 番茄红素标准曲线Fig. 2.2 Lycopene standard curve理.0 g(精确到 0.001 g)发酵番茄酱使用 20 mL 焦性没食子瓶中,超声提取 30 min 后,加焦性没食子酸-二氯甲烷定容,取滤液于上述色谱条件下进样,得到色谱图如图 2-3。图 2-3 样品番茄红素品色谱图Fig. 2-3 chromatogram of sample lycopene酱的感官评定
16图 2-3 样品番茄红素品色谱图Fig. 2-3 chromatogram of sample lycopene番茄酱的感官评定 人小组对发酵番茄酱进行感官评定评分见表 2-5,用平均值表示不同官评定总分。表 2-5 发酵番茄酱感官评价标准Table 2-5 Sensory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fermented tomato paste评价标准具有浓郁的发酵番茄酱应有的滋气味,咸淡适中,无异味。(35~25 分)具有微量发酵番茄酱应有的滋气味,偏咸或淡(25~15分)无具有对应的至有异味(苦味润滑油脂味分)深红色,带有光泽(25~15 分)红色,表面有少量褪色(15~5 分)褐色严重(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昭娟;刘姝红;姜晶;;鲜食番茄果肉中番茄红素含量性状的遗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05期
2 李相梅;许向阳;张贺;康立功;姜景彬;李景富;;番茄果实中番茄红素含量与主要数量性状相关性及通径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3 严玉坤;李景富;;番茄红素含量性状的遗传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4 王镇;党选民;;小型西瓜果实中番茄红素含量的比较研究[J];长江蔬菜;2009年06期
5 万学闪;刘文革;阎志红;赵胜杰;何楠;刘鹏;;无籽西瓜果实不同部位维生素C和番茄红素含量测定[J];中国瓜菜;2009年03期
6 国艳梅;杜永臣;王孝宣;高建昌;;利用色差仪估测番茄果实番茄红素含量的研究[J];中国蔬菜;2008年11期
7 施青红;;番茄中番茄红素含量无损检测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年09期
8 杨鸣娟,张坤生;番茄品种、成熟度和热处理对番茄中番茄红素含量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3年03期
9 黄松年;罐藏番茄提高番茄红素含量的探讨[J];上海食品科技;1985年03期
10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所罐藏番茄新品种选育课题组;;外销番茄罐头供不应求[J];农业科技通讯;1988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万群;RNAi介导的Lcy基因沉默对番茄果实中番茄红素含量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7年
2 李文枫;番茄高色素hp2基因的克隆、遗传转化及功能验证[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牟琴;发酵番茄酱工艺及保藏研究[D];贵州大学;2019年
2 李纪锁;番茄中番茄红素含量影响因素及遗传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3 严玉坤;高番茄红素性状的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4 李海涛;西瓜果实中番茄红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及高压诱变效应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5 孙桂乐;多毛番茄GGPS基因对提高番茄中番茄红素含量的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6 叶玉龙;18份国外番茄种质资源主要性状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7 王晓静;番茄种质资源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司瑞敬;关键工艺步骤对番茄汁品质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孙亚东;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种质资源主要性状多元统计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10 王婧;番茄红素生产菌的筛选与发酵[D];大连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883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888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