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老龄化背景下的无障碍浴室优化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1 01: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重。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理和心理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变化。老年人使用卫生间的频率明显比年轻人使用的频率高,老年人频发事故最多的区域是卫生间,卫浴产品作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生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市场上专门针对老年人使用的卫浴产品不够充裕,国内企业盲目追随国外的设计潮流缺少自己的文化自信,对老年人卫浴产品设计考虑欠佳。以无障碍老年卫浴进行研究与优化,对现有的马桶及淋浴椅进行分析调研,本文做出两款概念方案,一款打破常规造型的概念方案马桶淋浴一体化,改善马桶表面造型,解决久坐问题,减少卫生间空间使用,带有独立的搓澡仪器和独立的花洒喷头。一款全新的概念淋浴椅,减少老年人起身活动的频率,能够有效的降低老年人如厕时的意外事故,配有独立的显示屏和搓澡仪器。创新点将产品结合一体,整体造型统一简洁。功能优点带有一个心率检测仪,一个测试水温功能,一个自动报警装置,一个烘干功能。针对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设计出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无障碍卫浴产品,希望通过本次设计能为老年人无障碍卫浴产品设计提供一定的帮助。
【文章来源】:兰州交通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马桶样品收集
马桶样品收集
淋浴椅样品收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智能化系统的空巢老人卫生间环境设计[J]. 袁哲慧,LIU Shulao. 家具. 2017(06)
[2]产品设计中形式美感的色彩要素分析[J]. 刘艳灵. 美术教育研究. 2017(11)
[3]浅析影响产品结构设计的相关要素[J]. 那雪姣,李月. 工业设计. 2017(02)
[4]浅析老年人产品设计的情感价值研究[J]. 吴聪,李子明. 艺术科技. 2016(09)
[5]100名老年人身心健康问题调查及养老模式的探讨[J]. 霍小娟,胡晓兰. 甘肃医药. 2016(08)
[6]城镇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照顾需求的调查分析[J]. 郭卫珍,刘晶,孙吉能,杨双波,吴成秋,邓暑芳.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02)
[7]基于老年人生活调查的无障碍人机界面设计研究[J]. 李洁,庞琳,吕静,付玉薇. 大众文艺. 2013(23)
[8]基于用户需求和产品层次的设计思路探讨[J]. 龙圣杰. 机械设计. 2013(06)
[9]养老设施中的公共浴室设计研究[J]. 周燕珉,钟琳,林婧怡. 时代建筑. 2012(06)
[10]论市场营销环境中的人口因素[J]. 杨明霞.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2(07)
硕士论文
[1]老年人家用卫浴产品的宜人性设计研究[D]. 袁希晨.长春工业大学 2017
[2]城市老年人家庭卫浴系统设计研究[D]. 张如磐.江南大学 2008
[3]基于老龄化社会的居住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研究[D]. 龙黎黎.华中科技大学 2006
[4]现代卫浴产品的设计研究[D]. 刘斐.同济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30674
【文章来源】:兰州交通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马桶样品收集
马桶样品收集
淋浴椅样品收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智能化系统的空巢老人卫生间环境设计[J]. 袁哲慧,LIU Shulao. 家具. 2017(06)
[2]产品设计中形式美感的色彩要素分析[J]. 刘艳灵. 美术教育研究. 2017(11)
[3]浅析影响产品结构设计的相关要素[J]. 那雪姣,李月. 工业设计. 2017(02)
[4]浅析老年人产品设计的情感价值研究[J]. 吴聪,李子明. 艺术科技. 2016(09)
[5]100名老年人身心健康问题调查及养老模式的探讨[J]. 霍小娟,胡晓兰. 甘肃医药. 2016(08)
[6]城镇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照顾需求的调查分析[J]. 郭卫珍,刘晶,孙吉能,杨双波,吴成秋,邓暑芳.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02)
[7]基于老年人生活调查的无障碍人机界面设计研究[J]. 李洁,庞琳,吕静,付玉薇. 大众文艺. 2013(23)
[8]基于用户需求和产品层次的设计思路探讨[J]. 龙圣杰. 机械设计. 2013(06)
[9]养老设施中的公共浴室设计研究[J]. 周燕珉,钟琳,林婧怡. 时代建筑. 2012(06)
[10]论市场营销环境中的人口因素[J]. 杨明霞.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2(07)
硕士论文
[1]老年人家用卫浴产品的宜人性设计研究[D]. 袁希晨.长春工业大学 2017
[2]城市老年人家庭卫浴系统设计研究[D]. 张如磐.江南大学 2008
[3]基于老龄化社会的居住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研究[D]. 龙黎黎.华中科技大学 2006
[4]现代卫浴产品的设计研究[D]. 刘斐.同济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306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130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