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视觉设计中茶染肌理语言实验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6 15:55
  肌理语言是国内外设计师关注的话题,茶文化凝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茶染作为茶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染色方法,更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生活方式,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将茶染与肌理结合、与现代工艺发展结合,让其更多地发挥价值,让更多人感受茶染艺术,体会其中独特的民族智慧,是本课题实验性研究的宗旨。本论文通过实验的方式探索茶染肌理的发展与变化,通过设计实践与应用,论证茶染肌理在设计中变化与延展的多种可能性。使茶染肌理以更有设计感的形式融入生活,贡献社会。在茶染肌理的实验性课题研究中,笔者首先在绪论阶段针对课题的国内国外背景、现状、发展趋势进行整理,从而找到自己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介绍了自己研究过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阐述了视觉设计内涵、茶染的历史传承、肌理语言概念与肌理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表现,为本文拓展观点提供理论支持。第二章对茶染的色进行实验性探索,通过对茶色的实验,了解不同品类茶分别是什么颜色,为后续茶染肌理实验起到基础性作用。色的实验过程主要通过分类对比的方式,对不同茶、不同浸润时间、不同媒染剂、不同水质进行实验。第三章茶染肌理的实验性探索,以“茶”为染剂的肌理性实验... 

【文章来源】: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视觉设计中茶染肌理语言实验性研究


茶染元素运用《我的茶日记》梁铨创作于2011

肌理,作品,米芾


艺术家高晋民先生的作品《米癫拜石》,这幅作品中作者首先把纸揉出褶皱,改变纸平整的状态,呈现出无规律褶皱的肌理。之后依据画面表达的需求,在纸上用干枯的淡墨绘制出有如山石表面的纹理形态。米芾拜石的常见题材因为加入了新的肌理语言,从而给画面中的米芾形象注入了新的灵魂。作者用新的语言和新的形式共同再现了米芾对石的"痴"和"癫"。从而准确地把米芾拜石的憨厚与朴实揭示得淋漓尽致,如图1-3。肌理是艺术家组织画面必不可少的创作手法,是突出展示自己作品独特性的重要手段。肌理在凸显物体材质的同时,也可以使画面涌现更丰富的视觉效果。作品中差异性的肌理效果,会给观者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蕴。

工作服,父亲,肌理,米芾


在绘画艺术中,创作者根据自己对物质世界的感受和审美经验,选取创作材料制作肌理,再将肌理在画面中合理的组合布局,从而传达个人情感。以赵建成先生的水墨人物画为例,在人物衣服、背景等的处理上,有意识的使用肌理,用肌理表达人物个性与内心世界,如图1-2。艺术家高晋民先生的作品《米癫拜石》,这幅作品中作者首先把纸揉出褶皱,改变纸平整的状态,呈现出无规律褶皱的肌理。之后依据画面表达的需求,在纸上用干枯的淡墨绘制出有如山石表面的纹理形态。米芾拜石的常见题材因为加入了新的肌理语言,从而给画面中的米芾形象注入了新的灵魂。作者用新的语言和新的形式共同再现了米芾对石的"痴"和"癫"。从而准确地把米芾拜石的憨厚与朴实揭示得淋漓尽致,如图1-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古代茶叶染色的试验研究(续一)[J]. 李维贤.  印染助剂. 2017(09)
[2]古代茶叶染色的试验研究(待续)[J]. 李维贤.  印染助剂. 2017(08)
[3]绘画性肌理在平面设计中的意义[J]. 罗敏.  大众文艺. 2017(10)
[4]古之茶染[J]. 李维贤.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6(02)
[5]基于茶染早期史料的试验研究[J]. 李维贤,聂贵花.  染整技术. 2015(04)
[6]天然染料媒染剂的环保性研究[J]. 吴红霞,魏欢.  染整技术. 2014(04)
[7]媒染剂对茶色素染色棉纤维性能的影响[J]. 李凤艳,刘丽华.  纺织学报. 2011(08)
[8]饮茶起源考论[J]. 徐晓村.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9]《墨娥小录》辑录考略[J]. 郭正谊.  文物. 1979(08)

硕士论文
[1]文化语境中的茶主题平面设计[D]. 徐博雨.南京艺术学院 2019
[2]现代平面设计中的禅意表现研究[D]. 李晓阳.山西师范大学 2019
[3]平面设计在博物馆文创产品中的应用研究[D]. 卢垠光.湖南师范大学 2019
[4]肌理语言的形式表现研究[D]. 邹天馨.天津美术学院 2019
[5]纸浆艺术造型中肌理变化的可控性研究[D]. 薛毅.华南理工大学 2018
[6]扎染艺术语言的装饰表达与重组[D]. 王迪.西北大学 2018
[7]茶染在茶叶博物馆衍生品设计中的应用探索[D]. 张静.杭州师范大学 2018
[8]自然之美—纸材肌理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D]. 散雪婷.天津师范大学 2016
[9]肌理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 梅洹林.重庆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685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2685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b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