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Mannich反应改性丙烯酸聚合物复鞣剂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4 05:17
  在制革行业中,丙烯酸聚合物由于其具有众多优异的性能而被广泛用作皮革复鞣剂,但阴离子型的丙烯酸聚合物不利于皮革生产过程中常用的阴离子染料的上染,使染色后的坯革色调不饱满,产生“败色”。通过Mannich反应在丙烯酸聚合物上引入阳离子基团,是解决败色的有效途径。Mannich反应是一个包含酸组分、醛组分和胺组分的三组分缩合反应。目前甲醛是应用最广泛的醛组分,但其对环境及人体具有毒理学风险,已被列为限制性化学品。本论文首先研究了Mannich反应中不同醛组分对丙烯酸聚合物应用性能的影响,筛选出适合替代甲醛参与Mannich反应改性丙烯酸聚合物复鞣剂的低毒性醛。采用自由基引发、溶液聚合法合成丙烯酸-丙烯酰胺-丙烯腈聚合物(P),在不同醛组分(乙二醛、戊二醛、糠醛、苯甲醛、丙酮醛)的参与下通过Mannich反应分别对P进行改性,并将改性产物作为复鞣剂应用于皮革复鞣工序中,通过测定复鞣剂的胺化度和旋转粘度,坯革的K/S值、柔软度、增厚率和得革率,染色废液的残余染料浓度,复鞣废液的BOD5和COD,考察复鞣剂的基本性质、复鞣性能及助染性能。结果表明,戊二醛(GA)、丙酮醛(MG... 

【文章来源】:陕西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Mannich反应改性丙烯酸聚合物复鞣剂的研究


取样示意图

扫描电镜照片,丙烯酸聚合物,复鞣,扫描电镜照片


Mannich 反应改性丙烯酸聚合物复鞣剂的研究量的增加,这可能是 Mannich 改性丙烯酸聚合物复鞣的原因,但如果将Mannich改性丙烯酸聚合物复鞣后废液GMP 值较低,其次是 GAMP,主要原因可能是 MG 的参与 Mannich 反应的 GA 和甲醛可与胶原发生交联作用AMP 还含有少量醛基,醛基与胶原结合,增强了其在皮鞣后废液中 BOD5和 COD 值略低于 MTA。其中 GAM于 0.3,这意味着 GAMP 复鞣后废液可生物降解[88]。 的 Mannich 改性丙烯酸聚合物复鞣革的微观形貌 Mannich 改性丙烯酸聚合物复鞣革的扫描电镜照片。从AMP 和 MTA 对皮纤维的分散作用明显,而 MGMP 复隙较多,从而导致其具有较好的柔软度。采用 P 复鞣后少,主要原因是 P 是阴离子型的复鞣剂,对阴离子型的导致纤维分散性差,柔软度低。

助染,Mannich碱,机理,碱聚合物


图 2-19 P 和 Mannich 碱聚合物助染机理Fig. 2-19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binding mechanism of P and Mannich base polymer4 本章小结本章首先采用不同用量的醛对丙烯酸聚合物进行 Mannich 改性,并将其应用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改性丙烯酸树脂复鞣剂的结构与性能研究[J]. 干沛然,王明帆,向福如,易美桂.  皮革科学与工程. 2017(05)
[2]几种新型复鞣剂的应用性能研究[J]. 强涛涛,韩咪咪.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17(04)
[3]疏水聚合物Mannich碱的合成及溶液性能[J]. 黄玮,白双福,丛玉凤,唐东,段月英,赵红丽.  精细化工. 2017(06)
[4]羟乙基乙二胺/甲醛改性木质素胺沥青乳化剂的合成及在线红外光谱研究[J]. 施来顺,杨中强,赵荣海,任志英,王天曜,马存飞,于小梦.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7(02)
[5]Mannich染色法中醛的筛选及作用研究[J]. 白银璐,刘妮萍,崔志华,陈维国,江华,欧其,汪仁良,高怀庆.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6]基于Mannich反应的水溶性芳伯胺染料对蚕丝染色及性能研究[J]. 范素菊,欧其,汪仁良,高怀庆,崔志华,陈维国.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16(01)
[7]芳伯胺染料的合成及其对蚕丝的Mannich法染色研究[J]. 李鑫,王会敏,欧其,汪仁良,范素菊,崔志华.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15(03)
[8]增深效应复鞣剂的研究进展[J]. 吕斌,贾潞,马建中,高党鸽,李运.  中国皮革. 2014(21)
[9]一种聚合物Mannich碱驱油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J]. 苟绍华,周利华,叶仲斌,蒋文超,马永涛,罗珊.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4(10)
[10]复鞣剂类型对皮革物理和热解性能的影响[J]. 洪新球,马贺伟,徐佳妮,施茜.  中国皮革. 2014(17)

硕士论文
[1]明胶蛋白衍生物类阻燃剂的合成及其在棉织物阻燃整理中的应用研究[D]. 陈晨晓.西安工程大学 2015
[2]基于Mannich反应的蚕丝蛋白质修饰及其光稳定性[D]. 郑旭.浙江理工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2834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2834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f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