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机械时代传统工艺的消解与再生——以苏州四经绞罗织造技艺为例

发布时间:2021-09-04 09:43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机械复制品对传统手工制品的生存发展造成冲击,以手工为源泉的艺术品"光韵"逐渐消解。本文关注的重点在于传统工艺如何面对机械复制技术的冲击,维系艺术"光韵"的存在,并以苏州传统织物——四经绞罗为案例展开讨论,通过对历史变迁中四经绞罗的大致面貌、丝织技艺的演进,阐释从古代、近代再到当代,四经绞罗如何发展再至失落,丝织行业如何面对不同时代的需求,并从个人的案例出发,窥探四经绞罗织造技艺乃至整个传统工艺的传承在社会环境变迁中的困境与出路,为传统工艺在当代的复兴与发展提供值得借鉴的思路。 

【文章来源】: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0,(01)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机械时代传统工艺的消解与再生——以苏州四经绞罗织造技艺为例


经改进的二经绞罗织机的“拉梭”

苏州


1992年,周家明在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了家明织造坊(图4)。1996年,周家明接到一笔日本客户生产和服腰带的订单,通过仔细研究从日本人那得来的样布的组织结构,周家明摸索出了四经绞罗的织造技艺。之后周家明成功复制了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杯文罗”,经密每厘米80根、纬密每厘米26根。后来又复制了荆州博物馆藏龙虎绣衣料的四经绞横罗坯料,经密每厘米40根、纬密每厘米32根(图5)。2014年,周家明获得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经绞罗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就四经绞罗生产状况而言,由于只能通过半手工织造,一个熟练织工每天只能织出5cm,织完一匹罗往往需要6个月时间,手工成本高,价格非常昂贵。除了给日本客户供货,基本就是为博物馆提供复制品。现阶段周家明的想法是将四经绞罗做得更加精细,把经线的密度从每厘米80根增加到100根。图3 桔梗纹样袈裟布料

桔梗,袈裟,纹样,布料


图4 苏州周家明织造坊目前,周家明的工厂可以生产四经绞罗、二经绞罗、宋锦、妆花织锦。漳缎则因缺乏足够的空间放置机器、销路不乐观,同时只能由力气更大的男性工人操作,已经没有再生产了。在机器方面,工厂里的织机包括6台织造宋锦的机器,2台织二经绞罗的机器,1台二经绞罗,还有1台织绢。此外还有1台并丝机和电动的纹板穿连机。在入手电动纹板穿连机前,纹板穿孔和连接都是手工操作,听周家明说,工人们都很熟练,手工打孔也不容易出错。然而机器能替代的织造环节有限,且周家明拥有的织机大多老旧,尽管对生产效率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总的产量远远不如全机械化的纺织工厂(图6)。有一台整经机放置在工厂的阁楼上。据周家明称,曾经日本人在中国办厂做缂丝,后来他们不办了处理旧机器时,周家明就将之买了回来,并请木匠进行了改造。国内生产的整经机通常尺寸较大,占地面积也大。而周家明收购的这台机器虽然不算小,但由于是木制的,所以周家明请木匠将其尺寸改小了一半。整经对工厂的运转来说,是最基础的步骤之一,大工厂的整经机无法与周家明厂里的其他机器相匹配,购入这台整经机,使工作变得方便了许多。整经没有专门人员,有一位工人平时操作织机进行纺织,有需要时去阁楼整经。在这个工人不来上班时,周家明则自己完成整经工作(图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日本的传统工艺保护策略[J]. 徐艺乙.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8(01)
[2]留住手艺——工业时代的手工业[J]. 袁源,吴智慧.  装饰. 2005(03)
[3]中国古代罗织物[J]. 夏正兴.  上海纺织工学院学报. 1979(03)



本文编号:33830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3830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c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