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乳酸菌碳水化合物水解酶催化特性及应用

发布时间:2021-10-08 04:05
  碳水化合物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也不仅限于能够饱腹,还要对人们的健康有所益处,天然碳水化合物的已不能满足于某些特殊人去对健康的要求。本研究使用来源于乳酸菌的淀粉分支酶(BE)和蔗糖酶(LGLS),对碳水化合物进行改性,从而使其具有某些益生功能,满足特殊人群需求,本研究主要内容有:(1)淀粉分支酶的表达与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2)淀粉分支酶改性后淀粉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的测定;(3)蔗糖酶的表达及对大豆低聚糖水解作用的研究。淀粉分支酶的表达、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淀粉分支酶通过基因重组方式获得,经转化后成功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利用镍亲和色谱纯化后,在SDS-PAGE图上显示为一条单带,计算推测该酶分子量为86.6kDa。该酶在25℃和pH5.5的条件下具有最佳活性,比活力为19.6U/mg。淀粉分支酶改性后淀粉的结构变化及其对淀粉回生性和消化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高效离子交换色谱和十八角度激光散射检测器分别测定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蜡质玉米淀粉的链长分布和分子量。结果表明三种淀粉的中长链显著下降,短支链显著增加,数均分子量Mn呈显著下降趋势。通过En... 

【文章来源】:长春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乳酸菌碳水化合物水解酶催化特性及应用


淀粉分支酶蛋白质电泳图

标准曲线,葡萄糖,标准曲线,淀粉


30图5-1葡萄糖标准曲线Fig5-1Standardcurveofamylose5.3.4小麦淀粉回生性的测定由表5-8可知,天然蜡质玉米淀粉凝胶的吸热焓在3、7、14天时的吸热焓分别为2.86mJ/mg、4.02mJ/mg和4.49mJ/mg。随着酶浓度从0U/g-500U/g增加,BE改性后的淀粉凝胶的吸热焓在3、7、14天时分别显著下降到0.58mJ/mg、1.25mJ/mg和1.83mJ/mg。14天时的吸热焓值均大于7天和3天的吸热焓值,表明淀粉凝胶的回生程度随着存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加酶量的增加,在同一时间内,淀粉凝胶的吸热焓均呈梯度减校说明酶修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凝沉的速度,延迟氢键网络的建立并减少支链淀粉的再沉淀。而3-7天对照组的焓值增加量为1.16mJ/mg,7-14天时增加量为0.47mJ/mg,表明在7天时,支链淀粉也大部分发生了回生。BE改性淀粉与它的天然淀粉明显不同,具有较低的回生特性。表5-8普通小麦淀粉回生性测定Table5-8Determinationofretrogradabilityofcommonwheatstarch样品(U/g)3天(mJ/mg)7天(mJ/mg)14天(mJ/mg)02.86±0.01a4.02±0.09a4.49±0.07a1002.02±0.09b2.86±0.12b3.74±0.10b3001.33±0.05c1.75±0.12c2.11±0.01c5000.58±0.01d1.25±0.52d1.83±0.21d注:同一列数值后标注不同小写字母,表明两组数据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y=0.2944x+0.0107R2=0.996900.511.520246△OD510葡萄糖浓度mmmol/L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小杂粮淀粉糊化及回生研究进展[J]. 殷欣,陈文,彭涛,曹莹,张小燕,路宏科.  中国酿造. 2019(10)
[2]高直链淀粉在食品和材料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J]. 李明.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9(20)
[3]复合酶法修饰糯米淀粉分支结构及其物化性能研究[J]. 李家豪,桂一凡,李慧,郭丽.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9(20)
[4]莫海威芽孢杆菌产壳聚糖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分析[J]. 刘进杰,吕娟娟,陈国忠,张娟,程仕伟,冯志彬.  江苏农业科学. 2019(14)
[5]淀粉酶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 郑昆,杨红.  食品安全导刊. 2019(18)
[6]马铃薯制品回生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李月明,张翠翠,姜雪晶,高明,张泓.  食品工业. 2019(05)
[7]淀粉老化过程机理及淀粉抗老化剂应用的研究进展[J]. 张雨,张康逸,张国治.  食品工业科技. 2019(13)
[8]基因重组蛋清溶菌酶的分离纯化[J]. 陈姗姗,孙艺轩,王向东,林剑.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9(01)
[9]酶解改性对燕麦粉中淀粉含量及消化性的影响[J]. 王海林,施源德,谢婉研,陈盛,项雷文.  食品工业科技. 2019(02)
[10]蜡质玉米淀粉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含量测定对比研究[J]. 张瑜,舒文,郑小变,刘慧,蒋友伟,厉夫奎.  山东化工. 2018(11)



本文编号:34233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4233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a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