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褐素形成条件及几种天然抗氧化剂对其清除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1 20:41
脂褐素,又称年龄色素,是人体老化的重要标志。脂褐素不能被降解,也不能被胞吐清除,在有丝分裂和衰老后的动物长寿细胞的溶酶体和细胞质中积累,从而导致多种与年龄相关的慢性疾病恶化,如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糖尿病等。天然抗氧化剂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和促进机体健康作用。但目前天然抗氧化剂对脂褐素的清除作用还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构建体外类脂褐素模型探究食品成分和天然抗氧化剂对类脂褐素的体外影响;并进行动物实验,筛选对脂褐素具有较好清除作用的天然抗氧化剂,对抗老延年、预防老年疾病的发生,促进人类健康等均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主要工作及研究结果如下:(1)类脂褐素体外模型构建。以牛血清白蛋白(BSA)和丙二醛(MDA)的反应为基础,分别探究MDA浓度、时间、p H值、温度对类脂褐素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类脂褐素体外模型适宜条件是1 mg/m L的BSA与2 mmol/L的MDA,在37℃、p H 7.4的0.1 mol/L磷酸盐缓冲液中孵育72 h,在此条件下构建的体外类脂褐素模型接近人体环境,可以用于天然抗氧化剂对类脂褐素的体外清除研究。(2)食品成分对类脂褐素荧光强度的影响。通过将...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脂褐素概况
1.1.1 脂褐素及其构成
1.1.2 脂褐素的危害
1.1.3 脂褐素的形成原因
1.2 天然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活性
1.2.1 黄酮类化合物
1.2.2 多酚类化合物
1.2.3 类胡萝卜素
1.2.4 其他类抗氧化物
1.3 脂褐素的研究进展
1.3.1 脂褐素的形成机制
1.3.2 类脂褐素的模型构建
1.3.3 天然抗氧化剂对脂褐素的抑制作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类脂褐素体外模型的构建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10 mmol/L MDA储备液的制备
2.3.2 最适条件的确定
2.3.3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MDA浓度对类脂褐素荧光强度的影响
2.4.2 不同反应时间对类脂褐素荧光强度的影响
2.4.3 温度对类脂褐素荧光强度的影响
2.4.4 pH值对脂褐素荧光强度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食品成分对类脂褐素荧光强度的影响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研究方法
3.2.1 食用油脂的种类和含量对类脂褐素荧光强度的影响
3.2.2 食用糖的种类和含量对类脂褐素荧光强度的影响
3.2.3 维生素对类脂褐素荧光强度的影响
3.2.4 金属离子对类脂褐素荧光强度的影响
3.2.5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类脂褐素结构变化
3.2.6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食用油脂对类脂褐素荧光强度的影响
3.3.2 食用糖对类脂褐素荧光强度的影响
3.3.3 维生素对类脂褐素荧光强度的影响
3.3.4 金属离子对类脂褐素荧光强度的影响
3.3.5 食用油脂对类脂褐素结构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天然抗氧化剂对类脂褐素的体外清除作用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研究方法
4.2.1 不同天然抗氧化剂对类脂褐素的影响
4.2.2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天然抗氧化剂对脂褐素的体内清除效果
5.1 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动物
5.1.2 材料与试剂
5.1.3 仪器与设备
5.2 研究方法
5.2.1 动物实验
5.2.2 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5.2.3 血清、脑组织、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5.2.4 脂褐素含量的测定
5.2.5 第二次动物实验指标测定方面变化
5.2.6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小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
5.3.2 小鼠血清、肝、脑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
5.3.3 小鼠血清、肝、脑组织中脂褐素含量
5.3.4 第二次动物实验
5.4 讨论
5.4.1 动物衰老模型的构建
5.4.2 天然抗氧化剂体内外清除脂褐素的差异性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不同浓度抗氧化剂对类脂褐素体系影响的荧光图谱
附录B 第二次动物实验数据
附录C 动物实验相关图片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芦丁对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研究[J]. 石茜,何守玉,霍丽霞,徐永强,王翔. 浙江医学. 2019(08)
[2]4种茶叶水提物及茶多酚的体外抗氧化性能研究[J]. 马慧,茹鑫,王津,赵路漫,王硕.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9(08)
[3]抗衰老药物的研究进展[J]. 林韬,李谭,赵育林,张萌,曾馨,龚冬梅.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8(20)
[4]槲皮素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模型学习记忆及脑内炎症的影响[J]. 王德杰,郑傲.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8(09)
[5]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祝寅淏,王帅,李瑶,陈宗耀,范红艳.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8(03)
[6]原花青素B2对D-半乳糖模型小鼠的代谢组学研究[J]. 肖瀛,吴其国,尹志婷,周一鸣,周小理,胡中志. 食品科学. 2018(17)
[7]槲皮素在大鼠心肌损伤中的抗氧化作用[J]. 刘慧,张薇,卢少平. 陕西医学杂志. 2017(08)
[8]茶黄素对BSA/MDA羰-氨交联反应体系中的蛋白质羰基化及其聚集化抑制作用研究[J]. 张静,蔡淑娴,黄建安,李娟,钟妮,阳衡,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16(04)
[9]温度对奶粉荧光光谱的影响[J]. 吴彬青,叶满萍,史亚荣,郑枭,赵春柳,陈华才. 光子学报. 2016(07)
[10]脑复康与氯酯醒配伍应用对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J]. 徐成,赵蕙茹,李宁,周晓棉.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16(05)
博士论文
[1]猪肉肌原纤维蛋白乳化特性研究[D]. 吴菊清.南京农业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黑果枸杞原花青素对小鼠衰老模型皮肤结构的影响[D]. 马嘉艺.青海大学 2019
[2]天然抗氧化剂的口服吸收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顾苏芳.浙江大学 2019
[3]虾青素与5种天然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D]. 刘晓星.河北工程大学 2018
[4]食品天然抗氧化剂抑制晚期糖基化末端产物的研究[D]. 胡徽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5]铁皮石斛对雌性衰老小鼠的抗衰老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梁颖敏.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6]D-半乳糖衰老模型建立及模型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D]. 董会萍.大连理工大学 2008
[7]羰—氨反应在老年色素形成中的重要作用[D]. 李莉.湖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27023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脂褐素概况
1.1.1 脂褐素及其构成
1.1.2 脂褐素的危害
1.1.3 脂褐素的形成原因
1.2 天然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活性
1.2.1 黄酮类化合物
1.2.2 多酚类化合物
1.2.3 类胡萝卜素
1.2.4 其他类抗氧化物
1.3 脂褐素的研究进展
1.3.1 脂褐素的形成机制
1.3.2 类脂褐素的模型构建
1.3.3 天然抗氧化剂对脂褐素的抑制作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类脂褐素体外模型的构建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10 mmol/L MDA储备液的制备
2.3.2 最适条件的确定
2.3.3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MDA浓度对类脂褐素荧光强度的影响
2.4.2 不同反应时间对类脂褐素荧光强度的影响
2.4.3 温度对类脂褐素荧光强度的影响
2.4.4 pH值对脂褐素荧光强度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食品成分对类脂褐素荧光强度的影响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研究方法
3.2.1 食用油脂的种类和含量对类脂褐素荧光强度的影响
3.2.2 食用糖的种类和含量对类脂褐素荧光强度的影响
3.2.3 维生素对类脂褐素荧光强度的影响
3.2.4 金属离子对类脂褐素荧光强度的影响
3.2.5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类脂褐素结构变化
3.2.6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食用油脂对类脂褐素荧光强度的影响
3.3.2 食用糖对类脂褐素荧光强度的影响
3.3.3 维生素对类脂褐素荧光强度的影响
3.3.4 金属离子对类脂褐素荧光强度的影响
3.3.5 食用油脂对类脂褐素结构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天然抗氧化剂对类脂褐素的体外清除作用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研究方法
4.2.1 不同天然抗氧化剂对类脂褐素的影响
4.2.2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天然抗氧化剂对脂褐素的体内清除效果
5.1 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动物
5.1.2 材料与试剂
5.1.3 仪器与设备
5.2 研究方法
5.2.1 动物实验
5.2.2 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5.2.3 血清、脑组织、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5.2.4 脂褐素含量的测定
5.2.5 第二次动物实验指标测定方面变化
5.2.6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小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
5.3.2 小鼠血清、肝、脑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
5.3.3 小鼠血清、肝、脑组织中脂褐素含量
5.3.4 第二次动物实验
5.4 讨论
5.4.1 动物衰老模型的构建
5.4.2 天然抗氧化剂体内外清除脂褐素的差异性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不同浓度抗氧化剂对类脂褐素体系影响的荧光图谱
附录B 第二次动物实验数据
附录C 动物实验相关图片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芦丁对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研究[J]. 石茜,何守玉,霍丽霞,徐永强,王翔. 浙江医学. 2019(08)
[2]4种茶叶水提物及茶多酚的体外抗氧化性能研究[J]. 马慧,茹鑫,王津,赵路漫,王硕.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9(08)
[3]抗衰老药物的研究进展[J]. 林韬,李谭,赵育林,张萌,曾馨,龚冬梅.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8(20)
[4]槲皮素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模型学习记忆及脑内炎症的影响[J]. 王德杰,郑傲.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8(09)
[5]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祝寅淏,王帅,李瑶,陈宗耀,范红艳.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8(03)
[6]原花青素B2对D-半乳糖模型小鼠的代谢组学研究[J]. 肖瀛,吴其国,尹志婷,周一鸣,周小理,胡中志. 食品科学. 2018(17)
[7]槲皮素在大鼠心肌损伤中的抗氧化作用[J]. 刘慧,张薇,卢少平. 陕西医学杂志. 2017(08)
[8]茶黄素对BSA/MDA羰-氨交联反应体系中的蛋白质羰基化及其聚集化抑制作用研究[J]. 张静,蔡淑娴,黄建安,李娟,钟妮,阳衡,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16(04)
[9]温度对奶粉荧光光谱的影响[J]. 吴彬青,叶满萍,史亚荣,郑枭,赵春柳,陈华才. 光子学报. 2016(07)
[10]脑复康与氯酯醒配伍应用对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J]. 徐成,赵蕙茹,李宁,周晓棉.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16(05)
博士论文
[1]猪肉肌原纤维蛋白乳化特性研究[D]. 吴菊清.南京农业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黑果枸杞原花青素对小鼠衰老模型皮肤结构的影响[D]. 马嘉艺.青海大学 2019
[2]天然抗氧化剂的口服吸收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顾苏芳.浙江大学 2019
[3]虾青素与5种天然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D]. 刘晓星.河北工程大学 2018
[4]食品天然抗氧化剂抑制晚期糖基化末端产物的研究[D]. 胡徽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5]铁皮石斛对雌性衰老小鼠的抗衰老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梁颖敏.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6]D-半乳糖衰老模型建立及模型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D]. 董会萍.大连理工大学 2008
[7]羰—氨反应在老年色素形成中的重要作用[D]. 李莉.湖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270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527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