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水解酸化+接触氧化+BAF工艺处理印染废水

发布时间:2022-01-13 10:30
  印染废水的处理是纺织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水解酸化+接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BAF)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确定了水解酸化池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探讨了接触氧化池和BAF池中CODCr和NH3—N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当系统运行稳定后,进水CODCr为1 750~2 050 mg/L,氨氮为65~75 mg/L时,出水CODCr质量浓度和氨氮的值分别在92.35 mg/L和10.28 mg/L以下,去除率分别在95.49%和86. 29%左右,出水水质达到《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说明该工艺是一种适用于印染废水的处理技术. 

【文章来源】: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36(02)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水解酸化+接触氧化+BAF工艺处理印染废水


印染废水处理工艺流程

水力,停留时间,酸化,规律


由图2可知,试验废水进入水解酸化池后,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增加,废水的pH值逐渐降低,而CODCr质量浓度变化却呈现出先快速降低再升高再缓慢降低的趋势.废水的pH随时间逐渐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厌氧条件下活性污泥微生物通过胞内酶的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的挥发性有机酸.当水力停留时间为2 h时,废水的CODCr质量浓度降至最低,主要是因为废水进入水解酸化池以后,废水中的悬浮物质、大分子有机物质和染色基团开始被活性污泥吸附;吸附饱和后,在活性污泥中微生物分泌的胞外水解酶的作用下,大分子有机物质和染色基团被分解成为小分子物质重新回到废水中,这也是CODCr质量浓度降至最低后又逐渐升高的主要原因.当水力停留时间为8 h时,试验废水CODCr质量浓度的降低幅度已经不明显,基本保持稳定,因此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8 h.试验结果表明,当进水CODCr质量浓度分别为1 750、1 900 mg/L和2 050 mg/L,水力停留时间为8 h的条件下,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21.36%、20.85%、20.28%.2.2 接触氧化池中CODCr和NH3—N去除规律的研究

水力,停留时间,规律,生物膜


经水解酸化(HRT=8 h)后的试验废水进入接触氧化池中,当进水CODCr质量浓度为1 634.26 mg/L,NH3—N质量浓度为75 mg/L,污泥质量浓度为3 200 mg/L的条件下,分别测定不同曝气时间条件下接触氧化池中CODCr质量浓度和NH3—N的降解量,试验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试验废水进入接触氧化池后,经过12 h的曝气处理,CODCr质量浓度降解量较高,去除率达到85.24%,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CODCr质量浓度降低并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在高效载体生物填料上已经布满生物膜,试验废水与生物膜完全混合,生物相在新陈代谢的作用下已达到最大容积负荷.而NH3—N质量浓度从曝气处理开始3 h内去除率并不显著,3 h后去除率开始逐渐提高,曝气处理12 h和15 h后的NH3—N去除率分别为78.52%和80.93%.这主要是因为填料表面生物膜达到一定厚度,曝气处理供给的氧气已无法向生物膜内层扩散,使生物膜内层的好氧菌死亡,取而代之的是兼性细菌和厌氧菌,形成缺氧环境开始同步硝化反硝化从而实现对NH3—N的去除.虽然NH3—N去除率在12 h后仍比较显著,但是由于接触氧化池动力消耗较大,并且本处理单元的主要目的是去除CODCr,因此,接触氧化池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12 h.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UASB-厌氧水解工艺预处理退浆印染废水试验研究[J]. 许明,李超,白永刚,涂勇,赵宇杰.  环境科技. 2018(06)
[2]复合式MBR膜生物反应器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试验研究[J]. 方丽娜.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8(10)
[3]纺织印染废水深度脱氮的中试研究[J]. 缪攀,杜希,邱孝群,张玉高.  环境科技. 2017(01)
[4]低能耗印染废水处理工艺与运行条件[J]. 王学华,刘峰,王浩,黄勇.  环境工程学报. 2015(11)
[5]组合膜分离技术资源化处理印染废水工艺的研究[J]. 张芸,王晓静,代文臣,刘冰,徐晓晨,杨凤林.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5(04)
[6]改性粉煤灰与厌氧-曝气生物滤池联合处理印染废水[J]. 贾艳萍,宗庆,姜修平,张羽汐,袁志峰.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4(06)
[7]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中水回用技术现状[J]. 程家迪,蒋路平,罗金飞,万梅.  染整技术. 2014(11)
[8]印染废水厌氧水解过程挥发性脂肪酸的产生及影响因素[J]. 操家顺,唐思远,李超,周彬宇.  净水技术. 2014(03)

硕士论文
[1]ABR-SBR组合工艺特性及其降解印染废水的研究[D]. 胡悦.南京理工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5862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5862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e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