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铜编鼓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1 16:09
铜编鼓是由古代铜鼓演化而得,承铜鼓铸造工艺之精良,赋铜鼓生律于有形,上可融入音乐之殿堂,下能娱乐民众之生活,雅俗共赏,老少皆宜。自20世纪80年代末,铜编鼓问世以来,在当地政府文化部门、改良研制者以及相关人士的共同推动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获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认可与肯定。新时期,铜编鼓积极融入校园生活,继续谱写其时代篇章。论文基于已有铜鼓及其音乐功能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铜鼓作为一种乐器的演变历史进行耙梳;以黄仲裕、张颖中、谭安益、牙运永四人对铜鼓的改良实践为线索,梳理了铜编鼓的历史与现状;并重点考察了铜编鼓的铸造工艺与调音方法,探讨其发声原理;针对铜编鼓目前传承与发展的现状进行考查,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铜编鼓是铜鼓及其文化在新时期演化与发展的产物,铜鼓在不同时空环境下,其乐器功能的传续是铜编鼓得以产生的历史因素;而铜鼓改良者应时代之呼唤,勇于创新,坚持不懈地探索,更是加快了铜编鼓诞生的日程。铜鼓与铜编鼓在铸造工艺、形制上虽大同小异,但铜编鼓的调音按固定音阶取音,已然成律;铜编鼓声律特别,有低、中、高音三种,可实现半音转调,其音阶已实现...
【文章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铜鼓研究计量可视化分析结果①
31.2已有相关研究综述从现有铜鼓相关研究成果文献中(图1.1),笔者发现目前铜鼓的研究已成为一门显学,其研究大多以铜鼓的类型、功用、文化、分布地区、使用群体、铸造工艺、矿料来源等进行探讨与梳理(图1.2),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利于笔者快速、准确的从整体上把握已有铜鼓的研究及发展现状,进而为本文的创新性研究找到切入点。图1.1铜鼓研究计量可视化分析结果①图1.2铜鼓研究主题分布②铜编鼓是由古代铜鼓演化而得,有关铜编鼓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目前未形成系统的论述。换言之,相关研究大部分零星分散在各类不同的铜鼓研究成果及文献资料记载当中。1.2.1国外相关研究铜编鼓起初由广西河池地区民族歌舞团黄仲裕、张颖中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研制改良而成,曾在1988年10月云南昆明举办的“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古代铜鼓和青铜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为与会铜鼓研究家作专场演出。随后多①数据来源:https://kns.cnki.net/kns/Visualization/VisualCenter.aspx,文献总数:4222篇;检索条件:主题=铜鼓或者题名=铜鼓或者v_subject=中英文扩展(铜鼓,中英文对照)或者title=中英文扩展(铜鼓,中英文对照))(模糊匹配),专辑导航:全部;数据库:文献跨库检索;检索截止日期2019年10月21日.②数据来源:https://kns.cnki.net/kns/Visualization/VisualCenter.aspx,检索统计条件:主题=铜鼓或者题名=铜鼓;目录:主题分布,柱状图,显示量:30;全部;数据库:文献跨库检索;检索截止日期2019年10月21日.
11拉德克利夫——布朗作为功能学派的另一位重要代表性人物,功能是整体内的部分活动对整体活动所作的贡献。结构是各种不同社会、文化现象如生产方法、亲属制度、宗教等内部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各种不同的结构构成社会系统,结构是通过功能维系这个系统的①。因此,布朗的理论亦被称为“结构—功能理论”。考察各种文化现象要把它们置于整体之中,了解它们对于维护整体的存在有什么作用。换言之,对于东兰铜编鼓的考察,要将其置于整体的社会文化背景当中,在铜鼓文化的整体概念中去考究其所体现出来的具体的文化功能与意义。图1.3研究技术路线②诚然,对铜编鼓铸造工艺及其文化的探析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相关理论视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文化人类学中的进化论、传播论、功能论等理论视角应用于包括铜编鼓在内的传统工艺的历史与现状、传承与发展、技艺与文化等方面的分析,不仅源自于洞察铜编鼓这一工艺及文化现象的理论视角需要,更是笔者前期在导师们的教导下,对于人类学理论研究方法之于传统工艺、技术史研究的一次新尝试。法无定法,贵在得法。引用、借鉴上述理论、研究方法,亦是希望能够对铜编鼓的历史与现状、传承与发展等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与了解。①A.R.拉德克利夫一布朗:《论社会科学的功能概念》,载《民族译从》,1985(5)。②注:文中相关图表,如无特殊说明,均默认为笔者绘制、拍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广西铜鼓乐之衍变——成熟期铜鼓乐[J]. 刘金喜. 中国民族博览. 2019(06)
[2]从广西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铜鼓乐之衍变——滥觞期铜鼓乐[J]. 刘金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03)
[3]广西少数民族乐器与节庆文化研究[J]. 李颜汐. 当代音乐. 2018(06)
[4]从罗泊湾汉墓音乐文物看南越国礼乐[J]. 李莉. 民族艺术. 2018(02)
[5]从乐器的形制与组合看南越礼乐[J]. 李莉. 艺术探索. 2017(06)
[6]魏晋—唐宋时期广西的铜鼓与铜鼓乐[J]. 舒翠玲,李莉. 歌海. 2015(04)
[7]广西先秦两汉时期的铜鼓与铜鼓乐[J]. 舒翠玲,李莉. 歌海. 2015(03)
[8]从南方上古青铜器纹饰看骆越族造物神祭礼的源流[J]. 谢崇安. 民族艺术. 2015(03)
[9]白裤瑶铜鼓乐生成文化考[J]. 郭永青. 音乐创作. 2014(06)
[10]广西考古所见音乐文物概述[J]. 蒋廷瑜,彭书琳. 广西博物馆文集. 2014 (01)
硕士论文
[1]云南青铜礼乐祭祀用器研究兼论与越南红河流域青铜时代文化的关系[D]. 钱诚.云南大学 2014
[2]广西河池民间铜鼓制作工艺传承与创新研究[D]. 马彪.广西民族大学 2014
[3]古滇国青铜器舞蹈图像研究[D]. 彭小希.云南艺术学院 2010
[4]隋唐打击乐器种类及相关问题研究[D]. 熊杰.武汉音乐学院 2007
[5]羊角钮钟若干问题研究[D]. 袁华韬.广西民族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20573
【文章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铜鼓研究计量可视化分析结果①
31.2已有相关研究综述从现有铜鼓相关研究成果文献中(图1.1),笔者发现目前铜鼓的研究已成为一门显学,其研究大多以铜鼓的类型、功用、文化、分布地区、使用群体、铸造工艺、矿料来源等进行探讨与梳理(图1.2),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利于笔者快速、准确的从整体上把握已有铜鼓的研究及发展现状,进而为本文的创新性研究找到切入点。图1.1铜鼓研究计量可视化分析结果①图1.2铜鼓研究主题分布②铜编鼓是由古代铜鼓演化而得,有关铜编鼓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目前未形成系统的论述。换言之,相关研究大部分零星分散在各类不同的铜鼓研究成果及文献资料记载当中。1.2.1国外相关研究铜编鼓起初由广西河池地区民族歌舞团黄仲裕、张颖中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研制改良而成,曾在1988年10月云南昆明举办的“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古代铜鼓和青铜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为与会铜鼓研究家作专场演出。随后多①数据来源:https://kns.cnki.net/kns/Visualization/VisualCenter.aspx,文献总数:4222篇;检索条件:主题=铜鼓或者题名=铜鼓或者v_subject=中英文扩展(铜鼓,中英文对照)或者title=中英文扩展(铜鼓,中英文对照))(模糊匹配),专辑导航:全部;数据库:文献跨库检索;检索截止日期2019年10月21日.②数据来源:https://kns.cnki.net/kns/Visualization/VisualCenter.aspx,检索统计条件:主题=铜鼓或者题名=铜鼓;目录:主题分布,柱状图,显示量:30;全部;数据库:文献跨库检索;检索截止日期2019年10月21日.
11拉德克利夫——布朗作为功能学派的另一位重要代表性人物,功能是整体内的部分活动对整体活动所作的贡献。结构是各种不同社会、文化现象如生产方法、亲属制度、宗教等内部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各种不同的结构构成社会系统,结构是通过功能维系这个系统的①。因此,布朗的理论亦被称为“结构—功能理论”。考察各种文化现象要把它们置于整体之中,了解它们对于维护整体的存在有什么作用。换言之,对于东兰铜编鼓的考察,要将其置于整体的社会文化背景当中,在铜鼓文化的整体概念中去考究其所体现出来的具体的文化功能与意义。图1.3研究技术路线②诚然,对铜编鼓铸造工艺及其文化的探析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相关理论视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文化人类学中的进化论、传播论、功能论等理论视角应用于包括铜编鼓在内的传统工艺的历史与现状、传承与发展、技艺与文化等方面的分析,不仅源自于洞察铜编鼓这一工艺及文化现象的理论视角需要,更是笔者前期在导师们的教导下,对于人类学理论研究方法之于传统工艺、技术史研究的一次新尝试。法无定法,贵在得法。引用、借鉴上述理论、研究方法,亦是希望能够对铜编鼓的历史与现状、传承与发展等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与了解。①A.R.拉德克利夫一布朗:《论社会科学的功能概念》,载《民族译从》,1985(5)。②注:文中相关图表,如无特殊说明,均默认为笔者绘制、拍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广西铜鼓乐之衍变——成熟期铜鼓乐[J]. 刘金喜. 中国民族博览. 2019(06)
[2]从广西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铜鼓乐之衍变——滥觞期铜鼓乐[J]. 刘金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03)
[3]广西少数民族乐器与节庆文化研究[J]. 李颜汐. 当代音乐. 2018(06)
[4]从罗泊湾汉墓音乐文物看南越国礼乐[J]. 李莉. 民族艺术. 2018(02)
[5]从乐器的形制与组合看南越礼乐[J]. 李莉. 艺术探索. 2017(06)
[6]魏晋—唐宋时期广西的铜鼓与铜鼓乐[J]. 舒翠玲,李莉. 歌海. 2015(04)
[7]广西先秦两汉时期的铜鼓与铜鼓乐[J]. 舒翠玲,李莉. 歌海. 2015(03)
[8]从南方上古青铜器纹饰看骆越族造物神祭礼的源流[J]. 谢崇安. 民族艺术. 2015(03)
[9]白裤瑶铜鼓乐生成文化考[J]. 郭永青. 音乐创作. 2014(06)
[10]广西考古所见音乐文物概述[J]. 蒋廷瑜,彭书琳. 广西博物馆文集. 2014 (01)
硕士论文
[1]云南青铜礼乐祭祀用器研究兼论与越南红河流域青铜时代文化的关系[D]. 钱诚.云南大学 2014
[2]广西河池民间铜鼓制作工艺传承与创新研究[D]. 马彪.广西民族大学 2014
[3]古滇国青铜器舞蹈图像研究[D]. 彭小希.云南艺术学院 2010
[4]隋唐打击乐器种类及相关问题研究[D]. 熊杰.武汉音乐学院 2007
[5]羊角钮钟若干问题研究[D]. 袁华韬.广西民族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205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620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