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不同加工方式对藜麦酚类物质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4-28 02:50
  现代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经常食用全谷物膳食可以预防一些慢性疾病,如肥胖、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以及癌症等,究其原因可能是全谷物中存在的丰富的酚类物质及其抗氧化活性。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原产于印第安地区,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全营养食品,不仅富含蛋白质及钙、铁、锌和维生素E等微量营养素,而且含有丰富的酚类物质,引起了国内外功能食品领域科学家的关注。目前对藜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蛋白质、淀粉等基础营养物质上,对藜麦酚类物质的研究远没有像果蔬酚类物质那样受到重视。虽然有关于藜麦酚类物质的研究,但品种或生长地区较为单一,难以揭示其酚类物质概况。因此,有必要从不同品种差异性比较的角度,全面准确地评价藜麦中酚类物质的含量、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此外,藜麦加工深度不够,藜麦中酚类物质,尤其是结合态酚类物质在不同加工处理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不清楚,有待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以藜麦为材料,比较分析了国内外7个颜色藜麦品种总皂苷含量、游离态和结合态酚类物质的含量、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差异;同时研究了加工精度、发芽和体外模拟消化对藜麦酚类物质及其抗氧...

【文章页数】:11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引言
    1.1 藜麦概述
        1.1.1 藜麦简介
        1.1.2 藜麦营养成分
            1.1.2.1 藜麦基本营养成分
            1.1.2.2 藜麦生物活性成分
    1.2 酚类物质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
        1.2.1 全谷物酚类物质研究进展
        1.2.2 藜麦酚类物质研究进展
        1.2.3 藜麦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
    1.3 加工处理对藜麦酚类物质的影响
        1.3.1 碾磨处理
        1.3.2 发芽处理
        1.3.3 体外模拟消化
    1.4 立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1.4.1 立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总体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不同颜色藜麦品种酚类物质及其生物活性的差异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1.1 实验材料
            2.2.1.2 实验试剂
            2.2.1.3 实验设备
        2.2.2 实验方法
            2.2.2.1 总皂苷的提取
            2.2.2.2 总皂苷含量的测定
            2.2.2.3 游离态酚类物质的提取
            2.2.2.4 结合态酚类物质的提取
            2.2.2.5 总酚含量的测定
            2.2.2.6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2.2.2.7 酚类物质组成分析
            2.2.2.8 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的测定
            2.2.2.9 铁离子还原力(FRAP)的测定
            2.2.2.10 a-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测定
        2.2.3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总皂苷含量
        2.3.2 总酚含量
        2.3.3 总黄酮含量
        2.3.4 酚类物质组成
        2.3.5 抗氧化活性
        2.3.6 a-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2.4 结论
第三章 加工精度对藜麦总皂苷、酚类物质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1.1 实验材料
            3.2.1.2 实验试剂
            3.2.1.3 实验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2.2.1 总皂苷的提取
            3.2.2.2 总皂苷含量的测定
            3.2.2.3 游离态酚类物质的提取
            3.2.2.4 结合态酚类物质的提取
            3.2.2.5 总酚含量的测定
            3.2.2.6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3.2.2.7 酚类物质组成分析
            3.2.2.8 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的测定
            3.2.2.9 铁离子还原力(FRAP)的测定
        3.2.3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总皂苷含量
        3.3.2 总酚含量
        3.3.3 总黄酮含量
        3.3.4 酚类物质组成
        3.3.5 抗氧化活性
    3.4 结论
第四章 发芽对藜麦基础营养物质、酚类物质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1.1 实验材料
            4.2.1.2 实验试剂
            4.2.1.3 实验设备
        4.2.2 实验方法
            4.2.2.1 总蛋白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4.2.2.2 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4.2.2.3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4.2.2.4 淀粉体外消化能力的测定
            4.2.2.5 总皂苷的提取
            4.2.2.6 总皂苷含量的测定
            4.2.2.7 游离态酚类物质的提取
            4.2.2.8 结合态酚类物质的提取
            4.2.2.9 总酚含量的测定
            4.2.2.10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4.2.2.11 酚类物质组成分析
            4.2.2.12 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的测定
            4.2.2.13 铁离子还原力(FRAP)的测定
        4.2.3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总蛋白和可溶性蛋白含量
        4.3.2 淀粉类型
        4.3.3 淀粉体外消化能力
        4.3.4 总皂苷含量
        4.3.5 总酚含量
        4.3.6 总黄酮含量
        4.3.7 酚类物质组成
        4.3.8 抗氧化活性
    4.4 结论
第五章 体外模拟消化对藜麦酚类物质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1.1 实验材料
            5.2.1.2 实验试剂
            5.2.1.3 实验设备
        5.2.2 实验方法
            5.2.2.1 体外消化液的配制
            5.2.2.2 粪便菌液的制备
            5.2.2.3 结肠酵解培养基的配制
            5.2.2.4 体外消化液的制备
            3.2.2.5 结肠解酵液的制备
            5.2.2.6 消化液中总酚含量的测定
            5.2.2.7 消化液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5.2.2.8 消化液中酚类物质组成分析
            5.2.2.9 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的测定
            5.2.2.10 铁离子还原力(FRAP)的测定
            5.2.2.11 消化液中酚类物质生物可及性分析
        5.2.3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酚类物质含量及生物可及性
        5.3.2 酚类物质组成
        5.3.3 抗氧化活性
    5.4 结论
第六章 结论和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本文编号:38035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8035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c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