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裂解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其在三文鱼中的靶向抑菌作用
发布时间:2023-05-06 00:45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是海产品主要病原菌之一,食用被该菌污染的海产品可引起肠胃炎、发烧等症状,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为了探索在室温条件下控制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以Vp为宿主菌,从扬州市污水中分离出5株裂解性噬菌体,并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噬菌体杀菌剂的制作及其在生物防治方面的应用,为开发新型Vp杀菌剂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从扬州市污水中分离出30株Vp噬菌体,筛选出裂解性好的5株噬菌体进行后续研究。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有长尾噬菌体科、肌尾噬菌体科、盖噬菌体科。噬菌体在60℃及pH 4~10条件下活性稳定。裂解谱实验结果显示VppYZU81裂解谱最宽,能裂解25株宿主菌;5株噬菌体制成的VppMIX能裂解43株宿主菌。一步生长曲线和最佳感染复数的研究表明了噬菌体裂解性的差异性。(2)对5株噬菌体的全基因组进行了测序,结果显示,5株Vp噬菌体均为新的噬菌体。噬菌体 VppYZU64、VppYZU68、VppYZU81、VppYZU92、VppYZU110 基因组全长分别为 76,153 bp、58,495 bp、42,897 ...
【文章页数】:10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 三文鱼及其概况
2 副溶血性弧菌
2.1 副溶血性弧菌及危害
2.2 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性
2.3 副溶血性弧菌的防治及存在的问题
3 噬菌体
3.1 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
3.2 噬菌体基因组学的研究现状
3.3 噬菌体安全性的研究现状
3.4 噬菌体治疗优势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3.4.1 噬菌体治疗具有以下优势
3.4.2 噬菌体治疗存在的问题
3.5 噬菌体的应用
3.5.1 噬菌体在农业中应用
3.5.2 噬菌体在检测中应用
3.5.3 噬菌体在食品中的应用
3.5.4 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的应用
4 柠檬酸在食品中的应用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的分离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1.2 菌株来源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1.5 培养基与溶液配制
1.6 方法
1.6.1 噬菌体的分离
1.6.2 噬菌体的纯化
1.6.3 噬菌体的增殖
1.6.4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1.6.5 噬菌体的保存
1.6.6 噬菌体的电镜观察
1.6.7 噬菌体裂解谱的测定
1.6.8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的测定
1.6.9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
1.6.10 噬菌体的热稳定性实验
1.6.11 噬菌体的pH稳定性实验
2 结果
2.1 噬菌体的分离纯化
2.2 噬菌体的效价
2.3 噬菌体的微观形态
2.4 噬菌体裂解谱的测定
2.5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
2.6 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2.7 噬菌体热稳定性
2.8 噬菌体pH稳定性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5株噬菌体全基因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宿主菌
1.2 噬菌体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1.5 培养基与溶液配制
1.6 方法
1.6.1 噬菌体粗颗粒的提取
1.6.2 噬菌体基因组DNA提取
1.6.3 噬菌体基因组DNA序列的测定
2 结果
2.1 噬菌体DNA样品检测
2.2 噬菌体基因组组分构成
2.3 噬菌体全基因组图谱
2.4 噬菌体基因功能分析
2.5 噬菌体基因组安全性评估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噬菌体联合柠檬酸对Vp的抑制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1.2 噬菌体来源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1.5 培养基与溶液配制
1.6 方法
1.6.1 培养基中不同浓度柠檬酸pH测定
1.6.2 VPYZU64在酸化培养基中生长能力测定
1.6.3 噬菌体VppYZU64在酸化培养基中的活性
1.6.4 噬菌体VppYZU64分别与柠檬酸、盐酸联合对宿主菌抑制作用比较
1.6.5 混合噬菌体与柠檬酸联合在培养基中的抑制作用
1.6.6 三文鱼的感官评定
1.6.7 噬菌体联合柠檬酸对三文鱼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抑制作用
1.6.8 噬菌体VppYZU64对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膜的去除
1.6.9 噬菌体联合柠檬酸作用对VPYZU64生物膜的影响
1.6.10 噬菌体联合柠檬酸消除生物膜的菌落计数
1.6.11 扫描电镜观察联合作用对生物膜的消除
1.6.12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培养基中不同浓度柠檬酸pH测定
2.2 VPYZU64在酸化培养基中生长能力测定结果
2.3 噬菌体VppYZU64在酸化培养基中的活性
2.4 噬菌体VppYZU64分别与柠檬酸、盐酸联合对宿主菌抑制作用比较
2.5 混合噬菌体与柠檬酸联合应用在培养基中的抑制作用
2.6 三文鱼的感官评价
2.7 噬菌体联合柠檬酸在三文鱼基质中TAC值变化
2.8 噬菌体对生物膜的消除情况
2.9 噬菌体、柠檬酸联合作用对生物膜的消除情况
2.10 噬菌体、柠檬酸联合作用消除生物膜的菌落计数
2.11 扫描电镜观察噬菌体、柠檬酸对生物膜的抑制作用
3 讨论
第五章 噬菌体不敏感突变频率
1 材料与设备
1.1 宿主菌
1.2 噬菌体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1.5 培养基与溶液配制
1.6 方法
1.6.1 不敏感突变频率的测定
1.6.2 噬菌体对抗性菌落的确定
1.6.3 抗性菌落的稳定性、逆转
1.6.4 抗性菌落吸附率测定
1.6.5 抗性菌落的生长曲线及形态观察
2 结果
2.1 BIMs频率测定
2.2 噬菌体对抗性菌落的确定
2.3 抗性菌落稳定性
2.4 抗性菌落吸附速率
2.5 抗性菌落生长曲线及形态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808690
【文章页数】:10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 三文鱼及其概况
2 副溶血性弧菌
2.1 副溶血性弧菌及危害
2.2 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性
2.3 副溶血性弧菌的防治及存在的问题
3 噬菌体
3.1 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
3.2 噬菌体基因组学的研究现状
3.3 噬菌体安全性的研究现状
3.4 噬菌体治疗优势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3.4.1 噬菌体治疗具有以下优势
3.4.2 噬菌体治疗存在的问题
3.5 噬菌体的应用
3.5.1 噬菌体在农业中应用
3.5.2 噬菌体在检测中应用
3.5.3 噬菌体在食品中的应用
3.5.4 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的应用
4 柠檬酸在食品中的应用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的分离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1.2 菌株来源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1.5 培养基与溶液配制
1.6 方法
1.6.1 噬菌体的分离
1.6.2 噬菌体的纯化
1.6.3 噬菌体的增殖
1.6.4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1.6.5 噬菌体的保存
1.6.6 噬菌体的电镜观察
1.6.7 噬菌体裂解谱的测定
1.6.8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的测定
1.6.9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
1.6.10 噬菌体的热稳定性实验
1.6.11 噬菌体的pH稳定性实验
2 结果
2.1 噬菌体的分离纯化
2.2 噬菌体的效价
2.3 噬菌体的微观形态
2.4 噬菌体裂解谱的测定
2.5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
2.6 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2.7 噬菌体热稳定性
2.8 噬菌体pH稳定性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5株噬菌体全基因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宿主菌
1.2 噬菌体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1.5 培养基与溶液配制
1.6 方法
1.6.1 噬菌体粗颗粒的提取
1.6.2 噬菌体基因组DNA提取
1.6.3 噬菌体基因组DNA序列的测定
2 结果
2.1 噬菌体DNA样品检测
2.2 噬菌体基因组组分构成
2.3 噬菌体全基因组图谱
2.4 噬菌体基因功能分析
2.5 噬菌体基因组安全性评估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噬菌体联合柠檬酸对Vp的抑制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1.2 噬菌体来源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1.5 培养基与溶液配制
1.6 方法
1.6.1 培养基中不同浓度柠檬酸pH测定
1.6.2 VPYZU64在酸化培养基中生长能力测定
1.6.3 噬菌体VppYZU64在酸化培养基中的活性
1.6.4 噬菌体VppYZU64分别与柠檬酸、盐酸联合对宿主菌抑制作用比较
1.6.5 混合噬菌体与柠檬酸联合在培养基中的抑制作用
1.6.6 三文鱼的感官评定
1.6.7 噬菌体联合柠檬酸对三文鱼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抑制作用
1.6.8 噬菌体VppYZU64对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膜的去除
1.6.9 噬菌体联合柠檬酸作用对VPYZU64生物膜的影响
1.6.10 噬菌体联合柠檬酸消除生物膜的菌落计数
1.6.11 扫描电镜观察联合作用对生物膜的消除
1.6.12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培养基中不同浓度柠檬酸pH测定
2.2 VPYZU64在酸化培养基中生长能力测定结果
2.3 噬菌体VppYZU64在酸化培养基中的活性
2.4 噬菌体VppYZU64分别与柠檬酸、盐酸联合对宿主菌抑制作用比较
2.5 混合噬菌体与柠檬酸联合应用在培养基中的抑制作用
2.6 三文鱼的感官评价
2.7 噬菌体联合柠檬酸在三文鱼基质中TAC值变化
2.8 噬菌体对生物膜的消除情况
2.9 噬菌体、柠檬酸联合作用对生物膜的消除情况
2.10 噬菌体、柠檬酸联合作用消除生物膜的菌落计数
2.11 扫描电镜观察噬菌体、柠檬酸对生物膜的抑制作用
3 讨论
第五章 噬菌体不敏感突变频率
1 材料与设备
1.1 宿主菌
1.2 噬菌体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1.5 培养基与溶液配制
1.6 方法
1.6.1 不敏感突变频率的测定
1.6.2 噬菌体对抗性菌落的确定
1.6.3 抗性菌落的稳定性、逆转
1.6.4 抗性菌落吸附率测定
1.6.5 抗性菌落的生长曲线及形态观察
2 结果
2.1 BIMs频率测定
2.2 噬菌体对抗性菌落的确定
2.3 抗性菌落稳定性
2.4 抗性菌落吸附速率
2.5 抗性菌落生长曲线及形态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8086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808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