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高原鼢鼠和甘肃鼢鼠MDM2和MDMX变异及细胞凋亡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02 05:59
【摘要】: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世代栖息在这片高原的小哺乳动物面临着低氧而寒冷的气候挑战,在长期繁衍和适应进化中,这些动物形成了特别的环境适应机制,为我们研究环境适应性提供了天然的研究对象。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世居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海拔3800-4500米),常年营地下生活,生境具有低氧、寒冷和高CO2的特点。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分布于陕甘地区的黄土高原(海拔800-1500米),同样营地下生活,经受低氧和高CO2的胁迫。鼠科双微体MDM2(Murine double minute 2)和 MDMX(Murine double minute X)是 MDM 家族中重要的原癌基因,也是p53的主要负调控分子。正常生理情况下,MDM2介导p53蛋白的泛素化降解,而MDMX是这个过程的关键辅助因子,二者共同抑制p53,使其蛋白维持低水平表达;MDMX除了辅助p53泛素化降解,还可以通过结合p53 DBD结构域,抑制p53对靶基因的转录活性。当机体面对DNA损伤应激时,MDM2/X促进p53蛋白的积累,并帮助p53 mRNA转录和翻译。最新研究发现,在肿瘤低氧微环境中,HIF-2α通过减少活性氧簇(ROS)的积累,促进AKT介导的MDM2磷酸化,抑制p53的蛋白表达与转录活性。因此p53,MDM2/X和HIF-2α之间存在复杂的互作。实验室以往研究发现,高原鼢鼠和根田鼠p53编码区的变异会影响细胞凋亡的适应性改变;而在以色列相邻但不同土壤微环境的两类盲鼹鼠中,p53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水平差异影响p53对靶基因的转录和细胞命运的改变,这种适应性的改变贡献给同域物种的形成。本研究中以高原鼢鼠和甘肃鼢鼠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探讨MDM2/MDMX-HIF-2α-p53分子间相互作用在高原低氧环境适应中的潜在机制,获得如下结果:1、克隆了高原鼢鼠,甘肃鼢鼠,根田鼠和北美草原田鼠的MDMX编码区序列,高原鼢鼠和甘肃鼢鼠的MDM2启动子区序列以及甘肃鼢鼠HIF-2α编码区序列,并与人类、大鼠、小鼠和以色列盲鼹鼠等动物进行了基因比对分析,发现高原鼢鼠与甘肃鼢鼠的MDMX和HIF-2α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极高,分别为99.60%和97.59%,与别的动物相比同源性为85%左右,高原鼢鼠和甘肃鼢鼠有共同的氨基酸变异位点,可能涉及磷酸化、乙酰化水平的改变。2、克隆了高原鼢鼠和甘肃鼢鼠肺脏MDM2启动子区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MDM2启动子区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高原鼢鼠和甘肃鼢鼠共有17种相同的转录因子。对MDM2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进行检测,发现两种动物启动子区CpG岛分布位置相似,但整体甲基化水平有显著差异,大部分CG位点甲基化水平差异显著,共分析统计出10个差异显著的CG位点位于MDM2启动子区-166bp~-81 bp 之间。3、高原鼢鼠,甘肃鼢鼠肺、脾、肝组织中的MDM2、p53和Cited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平原实验室SD大鼠,脾组织中HIF-2α和VEGFR-2的基因表达显著高于SD大鼠,肝组织中HIF-2α基因表达也显著高于SD大鼠,但MDMX基因表达在三种组织均与SD大鼠无显著差异。SD大鼠暴露于不同时间、强度的低氧后,肺组织中p53表达显著下降,脾组织中HIF-2α和VEGFR-2显著上升,肝组织中p53表达显著下降。8%02低氧下,脾组织中MDM2、p53、HIF-2α、CITED和VEGFR-2基因表达均显著上升,肝组织中Cited基因表达显著上升,MDMX、p53和VEGFR-2基因表达显著下降。4、高原鼢鼠HIF-2α的S480变异贡献给HIF-2α转录活性的升高。常氧和低氧情况下,S480和A480组较T480组(人和大、小鼠相同)HIF-2α的低氧反应元件结合能力均显著上升。但在低氧后,S480和A480组的HIF-2α低氧反应元件结合能力均显著降低。S189变异在常氧和低氧下都对HIF-2α结合低氧反应元件影响不显著,在低氧后与低氧反应元件结合能力显著降低。5、高原鼢鼠、甘肃鼢鼠和SD大鼠的MDM2+p53、MDMX+p53、MDM2/X+p53共转入H1299或HEK-293T细胞。常氧下,高原鼢鼠MDM2/X不影响p53参与的细胞凋亡,而甘肃鼢鼠和大鼠MDM2/X共同导致了细胞凋亡的增加。低氧应激后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降低,高原鼢鼠MDM2/X显著抑制p53介导的细胞凋亡,而甘肃鼢鼠和大鼠MDM2和MDMX抑制凋亡无明显差异。在低氧应激的细胞凋亡下调过程中,p53发挥着重要作用。6、高原鼢鼠HIF-2α 480位点变异对细胞凋亡影响不显著。高原鼢鼠HIF-2α变异体(S480、T480和A480)和p53共转染后,低氧下均显著降低细胞的凋亡率。结果提示,高原鼢鼠和甘肃鼢鼠MDM2,MDMX和p53分子的自然变异演化贡献给高原环境适应性调节,在低氧下MDM2和MDMX促进p53的抗凋亡作用是高原鼢鼠适应特殊低下环境的策略,而其HIF-2α的480位点变异上调了对靶基因转录活性,可能贡献给高原鼢鼠地下极端环境的适应性。
【图文】:

序列,基因克隆,琼脂糖凝胶电泳,序列


、、MDMX基因CDS区序列克隆逡逑ank数据库中大鼠MDMX序列(NM_001012026)设计序列克隆分为5段进行,,分别为P1:1 ̄509,P2:18?714,P5:1201 ̄1601邋(CDS区为27?1499);以高原鼢鼠脾脏扩增结果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片段大小检测,结果09匕?、697&口、408匕?、628匕口和49(^?,与预期的结果果相同)。测序结果返回,与大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mRNA序列,包含完整的CDS区序列,全长为1601邋的MDMX蛋白(Fig邋3.1B)。克隆成功的MDMX序列已号为MH033626。逡逑

氨基酸序列,基因克隆,编码区,琼脂糖凝胶电泳


1561逦aaaaatcagaggtagaaggatcaccaattttgatg逡逑图3.2B甘肃鼢鼠MDMX编码区碱基和氨基酸序列(编码区已用下划线标记出)逡逑Fig邋3.2B邋The邋MDMX邋CDS邋re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Q9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瑞霞;;刚察县高原鼢鼠的危害及开发利用分析[J];青海农牧业;2008年03期

2 彭美科;;高寒农区高原鼢鼠的危害及防治[J];中国植保导刊;2007年02期

3 季成森;赵玉香;芦光梅;;高原鼢鼠的危害及防治[J];中国林业;2006年15期

4 马明继;侯秀敏;;青海省海北州高原鼢鼠危害的防治[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年11期

5 余国平,李顺善;高原鼢鼠危害严重原因及防治对策[J];青海农技推广;2001年01期

6 杨志荣,朱文,汪志刚,如甲;高原鼢鼠地下栖息位置的判断方法[J];西南农业学报;1997年04期

7 祁永忠;高原鼢鼠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4年05期

8 张道川,周文扬,张堰铭;高原鼢鼠饲养研究初报[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4年05期

9 汪志刚,刘荣堂,陈艳宇,如甲;高原鼢鼠繁殖指数探讨[J];草业学报;1995年01期

10 王贵林,沈世英;C型肉毒梭菌毒素杀灭高原鼢鼠的初步研究[J];兽类学报;198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楚彬;姬程鹏;周建伟;花立民;;祁连山东缘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暖季地上活动行为研究[A];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C];2019年

2 郭怀亮;姚宝辉;王缠;蔡志远;谭宇尘;王海芳;康宇坤;张彩军;张倩;杨晶;苏军虎;;不同捕食者气味对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行为的影响[A];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C];2019年

3 谭宇尘;姚宝辉;王缠;蔡志远;王海芳;郭怀亮;康宇坤;张彩军;张倩;杨晶;苏军虎;;祁连山东缘高原鼢鼠对溴敌隆的敏感性与适口性分析[A];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C];2019年

4 安志芳;魏琳娜;王志洁;魏莲;魏登邦;;高原鼢鼠p53基因的克隆及其对不同低氧环境的应答[A];中国生理学会内分泌代谢、比较生理与应激生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7年

5 崔雪峰;林恭华;张同作;苏建平;;高原鼢鼠对戊巴比妥钠的麻醉反应[A];第三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6 邓小弓;王X;张守栋;苏建平;张同作;林恭华;;利用转录组数据分析高原鼢鼠和裸鼹鼠基因的趋同进化[A];第三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7 张守栋;林恭华;杨传华;崔雪峰;覃雯;张同作;苏建平;;高原鼢鼠的消化对策[A];第三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8 张nQ泽;谢玲;郭新异;庞礴;郭松长;;高原鼢鼠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A];第三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9 林恭华;陈洪舰;赵芳;邓小弓;苏建平;张同作;;高原鼢鼠与副规新蚤比较谱系地理学[A];第三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10 何娅;周材权;刘国库;陈林;张阳;潘立;;斯氏鼢鼠物种地位有效性的探讨[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陈鑫龙;高原鼢鼠高海拔洞穴适应遗传机制[N];云南日报;2015年

2 李景庆;大通高原鼢鼠防治项目通过省级验收[N];青海日报;2008年

3 邹志飞;建好屏障 还绿草地[N];阿坝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阳;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小哺乳动物p53基因适应进化变异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谊;高原鼢鼠和甘肃鼢鼠MDM2和MDMX变异及细胞凋亡分析[D];浙江大学;2019年

2 谭宇尘;高原鼢鼠对抗凝血杀鼠剂的抗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9年

3 舒朝成;高原鼢鼠采食洞道干扰对植物群落及土壤养分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9年

4 王艳红;3种趋避剂对阻隔高原鼢鼠入侵豆科草地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5 刘双双;家畜与高原鼢鼠对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8年

6 王莹;高原鼢鼠土丘性状的季节性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7 康宇坤;高原鼢鼠头骨几何形态地理分化与种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8年

8 王志鹏;基于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的祁连山东段高原鼢鼠与白牦牛营养生态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8年

9 夏雪宁;二氧化碳对高原鼢鼠呼吸和循环活动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8年

10 蒲鹏;高原鼢鼠血红蛋白氧合特性及其分子机制[D];兰州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115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6115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b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