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利用转座子插入突变文库研究杀鱼爱德华氏菌代谢和毒力互作机制

发布时间:2020-06-07 10:42
【摘要】:转座子是存在于染色体上的一段可移动的DNA。基于已经成熟的Mariner家族Himar1转座子pMAR2×T7,我们设计并改造成满足特定需求的转座子pMKGR。pMKGR携带庆大霉素抗性标签和mCherry红色荧光标签,也携带无启动子的EGFP和卡那霉素阅读框,识别TA碱基位点并且插入染色体。以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为模式菌,成功构建了包含20,668个插入位点确定的突变株文库。该文库覆盖杀鱼爱德华氏菌全基因组(编码3,599基因)中2,806个基因,覆盖率为78.0%。根据文库的分析数据和中性碱基模型,我们预测杀鱼爱德华氏菌大约有464个必需基因。针对文库不同的筛选目的,在文库的基础上构建了 5个不同的子库,利用5个子库进行了体内外毒力相关基因的筛选。Tn-seq筛选结果显示,杀鱼爱德华氏菌毒力表达与其代谢状态密切相关,尤其是甘露糖代谢和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的突变导致该菌的体内存活能力显著降低。对于甘露糖代谢,E.piscicida通过ManXYZ催化甘露糖生成甘露糖-6磷酸(Man-6P),经ManA催化进一步生成果糖-6磷酸(Fru-6P),参与糖酵解过程。我们发现,甘露糖代谢产物Man-6P可以通过直接结合DeoR家族转录调控因子ETAE_2071(EvrA),调控三型分泌系统(T3SS)以及六型分泌系统(T6SS)表达。实验证实,EvrAR141和EvrAR221是和Man-6P相互作用的关键氨基酸。突变这两个氨基酸后,EvrA不能感受并结合甘露糖,进而关闭esrB的表达。在考察脂肪酸和T3/T6SS表达之间关系时,我们发现E.piscicida体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T3SS显著负相关(R2=0.981)。实验发现,游离长链单不饱和脂肪酸(UFA)可以直接与EsrC相互作用,使EsrC失去结合DNA的能力,最终关闭T3/T6SS的表达。通过对EsrC蛋白结构的模拟分析,发现EsrC和UFA直接作用的关键氨基酸为EsrCR38。在E.piscicida感染宿主和成功定植过程中,UFA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UFA不仅动态调控了杀鱼爱德华氏菌T3/T6SS毒力系统的表达,而且促进了宿主细胞内脂滴(Lipid droplet,LD)的大量形成,进一步介导炎症反应,清除病原菌。在宿主细胞中,多余的脂肪酸主要以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酯的形式储存在LD细胞器中。细胞中LD的含量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线性相关。E.pisciciEa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显著降低了宿主细胞中LD的含量,E.piscicida ΔT3SS感染过程却显著激活了宿主体内SCD1表达,促进了LD形成。E.piscicida T3SS对宿主细胞中UFA/LD合成的抑制不依赖于T3SS针状结构,而依赖于T3SS效应物。UFA显著抑制了EE.piscicida在HeLa细胞中定植,E.piscicida在SCD1-/-细胞中的定植水平显著高于在野生型HeLa细胞中的定植水平。在E.piscicida感染斑马鱼过程中,外加油酸显著提高了斑马鱼的存活率,SCD1-/-斑马鱼显示出对E.piscicida更高的敏感性。UFA/LD既能抑制病原菌毒力表达,又能激活宿主免疫响应,以抵抗和清除外来的病原菌。因此,UFA/LD在抵抗E.piscicida感染宿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自然界中,病原菌利用自身代谢物或者宿主体内代谢物作为信号调控毒力表达是病原菌适应复杂多变体内外环境的一种重要策略。本课题利用转座子插入突变文库为工具,以E.pipscicida为模式菌,研究病原微生物代谢和毒力互作关系。本研究为水产病原防治和水产养殖提供重要的指导。
【图文】:

爱德华氏菌,细胞


1.1.1杀鱼爱德华氏菌概述逡逑爱德华氏菌(及属于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菌,短杆状,具有周生鞭毛[1]逡逑(图1.1A)。爱德华氏菌是一种重要的鱼类致病菌,能对大菱鲆、鲶鱼、鳗鲡和斑马鱼等逡逑20多种淡水和海水鱼类致病,引起出血性败血症,造成大量鱼类死亡,严重危害水产养逡逑殖业[2-5](图1.1B,C)。最初于1962年,杀鱼爱德华氏菌从日本鳗逡逑鲡中分离得到;1965年,Ewing等将这一类细菌命名为迟缓爱德华氏菌(及/nwYfoW/fl逡逑to油)[6,7];邋2013年,Abayneh等对迟缓爱德华氏菌中的菌株重新分类,将来自人类排泄逡逑物与来自鱼体的菌株区分开,组成新的种为杀鱼爱德华氏菌(£./^cz_dt/a)[8]。2006年,本逡逑课题组从山东烟台患病大菱鲆中分离得到杀鱼爱德华氏菌强毒株E逦办EIB202[2]。逡逑五.pWc油可在15?42°C温度范围内生长,适宜pH范围5.5?9.0[2]。逡逑2014年,,本课题组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与分析技术(MLST与MLSA)对爱德华氏菌逡逑菌属重新进行了生物学分类P

鞭毛,病原菌,爱德华氏菌,水产养殖业


2页逦华东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逡逑1.1.2杀鱼爱德华氏菌的主要毒力系统逡逑1.1.2.1三型分泌系统逡逑三型分泌系统(Type邋III邋secretion邋system,邋T3SS)广泛地编码于革兰氏阴性病原菌体内是细菌向外界环境或者宿主细胞注射效应蛋白的针筒状复合结构(图1.2A,B)。携带T3S的病原菌,主要包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0S77/gv?//ospp.)、鼠疫耶森菌霍乱弧菌(附//?0邋c/w/erae)、百曰咳博德氏菌(SorfifeeZ/apentos/s1)铜绿假单胞菌(Psewc/omomw邋aerug7>705’a)。关于T3SS的起源一直存在争论,但是目前遍认为T3SS由鞭毛组装元件进化而来[W。在向胞外分泌鞭毛组装的元件蛋白过程中鞭毛组装所依赖的蛋白分泌机制和T3SS有很多共同之处[151邋(图1.2C)。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Q78;S941.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丹;谢雨t;李庆平;薛松磊;史云强;王赛赛;陈才;钱跃;高波;崔恒宓;宋成义;;多转座子载体的构建及转座特性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5年11期

2 郝景芳;;你永远不知道一样东西真正的用处[J];文苑(经典美文);2016年12期

3 倪欣涛;卢凤英;苗双;朱寅玉;邢林林;俞慧;祁晶晶;王桂军;胡青海;;鸭疫里氏杆菌转座子随机突变库的构建[J];中国兽医科学;2014年04期

4 李永文;姚毅冰;万海粟;周清华;;“睡美人”转座子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肺癌杂志;2008年06期

5 刘冬;;转座子在转基因动物中的应用[J];中国牧业通讯;2008年07期

6 黄春;张万江;;转座子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年17期

7 王志耘;李文成;陶美凤;;一个链霉菌中微型转座子系统的构建[J];湖北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8 黄坤艳,饶力群,储成才;转座子标签法及其在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J];高技术通讯;2003年06期

9 廖鸣娟,董爱华,王正栋,朱睦元;植物转座子及其在功能基因组学中的应用[J];遗传;2000年05期

10 李凤玲,赵毓橘;植物转座子[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才华;肖美丽;任小东;Alice Hayward;殷家明;付东辉;李加纳;;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嵌合转座子的特征分析和功能注释[A];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2013)[C];2013年

2 严冰;曾庆韬;钱远槐;;黑腹果蝇黑条体突变体中转座子分布的多样性研究[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3 钱跃;陈才;沈丹;薛松磊;王赛赛;史云强;高波;王宵燕;崔恒宓;宋成义;;九种硬骨鱼基因组转座子分布及扩增差异研究[A];遗传多样性:前沿与挑战——中国的遗传学研究(2013-2015)——2015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5年

4 周祥;白林泉;邓子新;;井冈霉素产生菌的全基因组转座子突变[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曲志才;姜曰水;;山东部分地区灰飞虱mariner类转座子研究[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6 吴小锋;曹翠平;鲁兴萌;;利用细菌转座子构建适用于家蚕的快速杆状病毒基因表达系统[A];中国蚕学会第七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徐小平;孔繁荣;蔡林;Shahin Oftadeh;周飞;Gwendolyn L.Gilbert;;红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的血清型、耐药基因和转座子相关研究[A];首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宁波会议)暨《医学参考报》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8 张云峰;;小麦中转座子存在的可能性初探[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五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2年

9 吴小锋;曹翠平;姚慧鹏;鲁兴萌;Mark Robertson;;利用细菌转座子构建适用于家蚕的快速杆状病毒基因表达系统[A];中国蚕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王晓明;王亚宾;胡功政;李新生;张素梅;潘玉善;商艳红;杜向党;;新型接合型转座子Tn6247的鉴定及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讨论会与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聂翠蓉;全基因组扩增实现百分之九十七覆盖率[N];科技日报;2017年

2 冯卫东;转座子荣居自然界最丰富基因榜首位[N];科技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冯卫东;遗传基因中的“侵略者”[N];科技日报;2008年

4 记者 吴少敏 通讯员 蔡珊珊;发现6亿年前免疫“分子活化石”[N];南方日报;2016年

5 冯卫东;进化之旅:三十亿岁的DNA[N];中国航空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立帆;利用转座子插入突变文库研究杀鱼爱德华氏菌代谢和毒力互作机制[D];华东理工大学;2019年

2 殷豪;梨基因组LTR反转座子注释及进化分析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3 邵峰;鱼类转座子多样性及在演化中的作用[D];西南大学;2018年

4 武红玉;二穗短柄草Ac/Ds转座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18年

5 张化浩;家蚕基因组中转座子的水平转移[D];重庆大学;2014年

6 张森;利用转座子系统定向突变拟南芥基因以及拟南芥FA121和FA254两基因功能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4年

7 龙丽坤;高压诱导水稻发生可遗传DNA甲基化变异和转座子mPing及Pong的转座激活[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竹红;用转座子与RNA/DNA嵌合寡核苷酸探讨靶向性基因治疗[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9 丁f;piggyBac转座系统[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单晓辉;菰DNA渐渗诱发水稻内源转座子mPing、Pong的转座激活[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蕾;禽源大肠杆菌噬菌体的特性研究及噬菌体受体相关基因的筛选[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2 石成刚;文昌鱼中Tol2转座子系统转基因技术的建立以及两个转基因品系的获得[D];厦门大学;2018年

3 郜宁;PiggyBac转座子介导的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CAR-T)优化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4 杨勤帅;转座子Tgm9的演化和应用[D];西北大学;2018年

5 常恩洁;大豆转座子Tgm9转座机制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6 王传文;基于大规模群体测序的水稻转座子变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7 李旭;石刁柏基因组转座子的组成与定位[D];河南师范大学;2018年

8 占U

本文编号:27012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7012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3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