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慢病毒介导的人p53基因过表达及稳定感染细胞系的建立

发布时间:2020-06-18 01:20
【摘要】:p53基因作为肿瘤抑制的关键基因,主要功能是修复与细胞周期G、S期有关的DNA损伤,并且在DNA损伤严重时诱导受损细胞的凋亡。因此,p53基因在维持基因组的稳定与预防癌症发生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等摩尔比例下,具有正确DNA结合结构域的野生型p53蛋白比突变型p53蛋白活性更强,野生型p53蛋白不仅可以抑制突变型p53蛋白的获得性功能,而且可以诱导由突变型p53蛋白引起的肿瘤细胞的凋亡。由于在所有恶性肿瘤中,该基因的突变率在50%以上。因此,p53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可以起到预防肿瘤细胞发生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本研究设计并构建了两种慢病毒表达载体pWPI-p53WT-Neo和pWPI-PTEN-Neo,并将上述两种慢病毒载体和包装质粒(packaging plasmids)组成的包装系统共转染293T细胞,收集慢病毒颗粒并测定pWPI-p53慢病毒和pWPI-PTEN慢病毒的滴度。按实验设计流程将两种病毒感染靶细胞CF-1,利用G418筛选出稳定细胞系后收集细胞内蛋白质样品。然后,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对收集到的CF-1-p53细胞和CF-1-p53-PTEN细胞内的蛋白质样品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慢病毒介导的人p53基因在CF-1细胞系中能够过表达p53蛋白,并且慢病毒介导的人p53基因和PTEN基因共同导入CF-1细胞系中也能过量表达p53蛋白,但是与慢病毒介导人p53基因的单独导入CF-1细胞相比产生的p53蛋白较少。上述实验结果证明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人p53基因稳定表达细胞系。本研究还通过细胞计数法检测p53基因和PTEN基因表达后对细胞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慢病毒介导的人p53基因的导入会对CF-1细胞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而慢病毒介导的人p53基因和慢病毒介导的PTEN基因的同时导入同样会对CF-1细胞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并且抑制细胞生长的程度比慢病毒介导的人p53基因单独导入的细胞更加强烈。上述实验结果表明,CF-1-p53-PTEN细胞系较CF-1-p53细胞系中p53蛋白的过表达量少,可能是因为PTEN基因与p53基因的同时过表达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引起的。综上所述,本论文成功构建了慢病毒表达载体pWPI-p53WT-Neo和pWPI-PTEN-Neo,并利用G418筛选出pWPI-p53慢病毒和pWPI-PTEN慢病毒感染的稳定细胞系CF-1-p53和CF-1-p53-PTEN。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成功检测到两种细胞内p53蛋白的过量表达,并且利用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证明p53和PTEN基因的过量表达对CF-1细胞生长的影响。本论文为利用p53基因治疗癌症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Q78
【图文】:

质粒图谱,质粒,基因,片段


得分别含有 p53 基因和 PTEN 基因的目的基因片段。PIRES-EGFP-p53WT 质粒结构如图 2-1所示。图2-1 PIRES-EGFP-p53WT质粒图谱Figure 2-1 PIRES-EGFP-p53WT plasmid map

质粒,反应体系,载体,图谱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5图2-2 pWPI-hPLK2WT-Neo载体图谱Figure 2-2 pWPI-hPLK2WT-Neo vector map表2-3 pWPI-hPLK2WT-Neo质粒酶切反应体系Table 2-3 pWPI-hPLK2WT-Neo plasmid digestion reaction systempWPI-hPLK2WT-NeoEB buffer 0 μL10×3.1 buffer 20 μLplasmid 175 μLBam HI 5 μLTotal 200 μLpWPI-hPLK2WT-Neo 质粒酶切反应条件为:37℃反应 2 h,65℃反应 20 min。1.0%琼脂糖电泳后,回收酶切片段。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卫平;王惠民;贾春平;;p53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08年03期

2 高亮亮;肖建如;;p53基因在小鼠衰老中的调控作用研究[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8年06期

3 史爱学;p53基因治疗恶性肿瘤的现状与趋势[J];西南国防医药;2004年01期

4 尚文涛;王敏娜;;p53基因在癌症发展过程中作用的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年20期

5 夏胜,叶芳,梅兴国,洪琦;携带p53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S1期

6 杨莉荣;袁芳;;单细胞中P53和Mdm2蛋白活性的不同振动行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7 丁晓华,杨红霞,邱晓萍,伍欣星;PCR-SSCP对几种恶性肿瘤p53基因突变的筛检[J];癌症;1999年S1期

8 施勤,鲁严,许志祥,徐颖,张学光;p53基因、Bcl-xL基因表达对淋巴性肿瘤细胞株辐射敏感性的影响[J];辐射防护;2001年03期

9 沈行良;翁启芳;;p53和mdm2基因[J];中国热带医学;2007年01期

10 付天明,袁昌锦;p~(53)基因研究及其临床应用进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安志芳;魏琳娜;王志洁;魏莲;魏登邦;;高原鼢鼠p53基因的克隆及其对不同低氧环境的应答[A];中国生理学会内分泌代谢、比较生理与应激生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7年

2 刘三霞;王超;王刚;胡敏;;重组腺病毒p53基因治疗对口腔癌患者外周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A];2017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7年

3 买地尼也提·尼亚孜;张海平;阿卜拉江·阿布杜热合曼;伊地力斯·阿吾提;;新疆哈、维、汉族食管癌P53基因缺失及其临床意义[A];第十三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C];2018年

4 杨旭;林德贵;;犬乳腺肿瘤中p53基因突变与p21基因表达的检测与分析[A];第17次全国犬业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5 方建萍;;几种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临床中的研究进展[A];2013年第三届长三角地区病理技术新进展研讨会暨浙江省第八次病理技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6 潘雪莉;张爱华;黄晓欣;蒋宪瑶;;PCR-SSCP及PCR产物克隆测序法研究地砷病患者p53基因突变[A];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抗诱变剂和抗癌剂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全国学术会议、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贵州省环境诱变剂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绿林;李杨;魏通;赫亚歌;王朝阳;邓立新;;犬乳腺肿瘤组织P53基因的表达[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影像技术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8 陈金春;黄建武;黄建华;陈积贤;张洁;豆长明;;门静脉血K-ras和p53基因突变与胃癌骨转移的临床研究[A];创新创业与科学发展——瑞安市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集[C];2011年

9 王敏;吴中亮;陈家;;镍化合物诱发细胞恶变过程中几种生物学指标的变化[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伦 肖绍文;p53基因药物结合放疗治疗宫颈癌成效显著[N];中国医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光哲;P53基因多态性及其差异表达与低位直肠癌发病风险及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联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2 周宏;P21、P53基因甲基化在喉癌中的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6年

3 季峰;胃癌FAT10表达与突变p53基因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贾琳;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发病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迟宁;P53基因多态性、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以及细胞因子IL-6、IL-8,IL-10与前列腺癌的关系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8年

6 陆子音;JNK信号通路及p53基因调控黏菌素诱导的PC12细胞自噬作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7年

7 楼建军;抑癌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鼻咽癌遗传易感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8 齐鲁楠;广西壮族自治区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双暴露肝细胞癌分子生物学行为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9 曲婷婷;活血行气方药物血清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作用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李靖若;幽门螺杆菌、端粒酶与贲门癌发生关系及分子调节机制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醒;慢病毒介导的人p53基因过表达及稳定感染细胞系的建立[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乌慧玲;稻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荧光差异显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牛小娟;p53基因克隆表达及其活性测定[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商笑;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微创血肿抽吸术治疗大鼠脑出血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5 刘勇;毛细管电泳分析肺癌基因及相关蛋白质的方法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徐华珠;黄曲霉毒素及遗传易感性与食管癌关系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7 关秀文;基因和药物共传递体系的制备与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8 辛晓婷;毛细管电泳检测基因突变方法学及其在肺癌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9 黄永红;野生型p53基因转染癌细胞增强免疫原性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10 任扩军;重组人p53腺病毒联合氟维司群对乳腺癌细胞MCF-7凋亡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184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7184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e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