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对泥鳅幼体的氧化毒性
【学位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X171.5;X592
【部分图文】:
Fig.1-1 Effect of phenanthrene mass concentration on death rate of juvenile 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由图1-1可知,在菲浓度大于200 mg/L时,暴露48 h后基本上死亡率都为100%,说明实验组中的菲浓度过高。当浓度为 150 mg/L 时,暴露 72 h 后也基本全部死亡,而在50 mg/L和100 mg/L的处理组中,泥鳅的死亡率和天数之间存在着极显著差异。从第一次实验中可以得出,泥鳅 96 h 的最小全致死浓度小于 150 mg/L
图 1-2 暴露在不同浓度菲中幼体泥鳅的死亡率Fig.1-2 Effect of phenanthrene mass concentration on death rate of juvenile 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由图 1-2 可以明显得出在菲的质量浓度大于 120 mg/L,在处理 96 h 时,泥鳅亡率已经达到 100%,故菲的最小全致死浓度小于 120 mg/L。而在菲浓度为 g/L,菲在 96 h 的死亡率也接近 60%,说明菲的最大不致死浓度小于 30 mg/L。要得出菲对幼体泥鳅的最大不致死浓度和最小全致死浓度需要通过实验进一算。根据第二次试验结果,将菲的质量浓度梯度设置为 10、30、50、80、100 mg行第三次实验。
图 1-3 暴露在不同浓度菲中幼体泥鳅的死亡率Fig.1-3 Effect of phenanthrene mass concentration on death rate of juvenile 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由图 1-3 可知,泥鳅在菲 10 mg/L 浓度下暴露 96 h 后开始死亡,而当泥鳅在菲浓度 30 mg/L 下暴露 24 h 后开始出现死亡现象,菲浓度为 80 mg/L 时暴露 96 h 的死亡率接近 85%,在菲浓度为 100 mg/L 时 96 h 时泥鳅已经完全死亡。因此可以得出,泥鳅的最大不致死浓度为 10 mg/L,最小全致死浓度为 100 mg/L。通过预实验结果计算菲对泥鳅幼体 24 h、48 h、72 h、96 h 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 58.57 mg/L、33.34 mg/L、17.58 mg/L、14.45 mg/L,根据安全浓度公式计算( SC = LC5048 h0.3/( LC5024 h/LC5048 h)2)得出安全浓度为 SC=3.25 mg/L。根据安全浓度等对数间距设置 4 组实验组(浓度分别为 1.26 mg/L,1.58 mg/L,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代沁芸;;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提取与净化方法研究现状[J];农业与技术;2019年09期
2 吴达峰;吴穗生;杨梅;;消费品中多环芳烃来源概述[J];化纤与纺织技术;2017年04期
3 赵铭珊;于雅东;李世刚;黄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土壤中16组分多环芳烃[J];化工设计通讯;2017年12期
4 刘忠岩;;环境空气中多环芳烃衍生物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6年03期
5 ;中国年燃煤会释放5亿t多环芳烃?[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7年02期
6 周真;杨旭;金龙;陈鑫;;支持向量机对多环芳烃毒性的定量构效预测[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7年04期
7 张清智;刘雪姣;郭鹤莹;刘爱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炭黑中的多环芳烃[J];橡胶工业;2017年11期
8 应月;何苏;顾艳;;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16种多环芳烃的方法优化[J];食品界;2019年02期
9 潘楠;;索氏提取法提取大气颗粒物PM2.5中多环芳烃[J];城市地理;2017年10期
10 周五端;陶文成;康娇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橡胶制品中多环芳烃(蒽)含量不确定度评定[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4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禄;原油中苯基及含氧多环芳烃的地球化学意义[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2 彭馨;逆胶束萃取纯化酶类及多环芳烃在逆胶束中降解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3 刘少恒;重金属胁迫下固定化Bacillus sp.P1对多环芳烃的去除机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4 李博;土壤多环芳烃降解菌表面理化性质及吸附、降解特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李晔;典型城市PM_(2.5)时空分布、PAHs赋存及影响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6 孙勇;青藏高原羊卓雍措湖有机氯农药和多环芳烃的沉积记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7 梁勇生;菜心对多环芳烃吸收及胁迫响应的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8年
8 孙宇;多环芳烃—菲基于纳米金和纳米磁性颗粒的免疫学检测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9 陈颖军;家用蜂窝煤燃烧烟气中碳颗粒物和多环芳烃的排放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10 李久海;多环芳烃(芘)在水稻土及其不同粒组中的吸附和老化效应[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星宇;浑河沈阳段底泥多环芳烃分布及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年
2 马万里;菲对泥鳅幼体的氧化毒性[D];延安大学;2019年
3 刘凯;重质油中多环芳烃选择性催化加氢的实验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4 贺赟;多环芳烃菲降解人工双菌体系的构建及其代谢交流分析[D];天津大学;2018年
5 郭成龙;磁性氧化物/HKUST-1的萘吸附性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9年
6 朱涛;河北某典型水域水中有机污染物筛查与特征分析[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9年
7 翟梦云;改性硅基介孔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水中菲和铜的共去除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年
8 束佳松;室内燃烧物质散发多环芳烃及相关污染的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年
9 刘强;辽东半岛东岸泥质区多环芳烃的分布、来源及其对环境变化响应[D];南京大学;2019年
10 周紫燕;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对土壤中多环芳烃吸附、解吸和有效性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464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846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