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蟾蜍不同海拔种群氧气运输功能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8 19:26
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隶属于无尾目(Anura),蟾蜍科(Bufonidae),在中国广泛分布。为了解中华蟾蜍世居高原种群在血液氧气运输方面是否存在适应性的特征,本硕士论文选择了中华蟾蜍若尔盖种群(3450m)和成都种群(500m),对比研究了其血液学指标和血红蛋白的功能。实验采用常规方法对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红细胞比容进行了测量,采用“气体扩散室”法测定了两个种群全血的氧解离曲线和P50,同时测定了纯化后的血红蛋白在不同温度、不同pH和溶液中是否存在变构调节因子三磷酸腺苷(ATP)及氯离子条件下的氧解离曲线和P50,比较分析了两个种群血红蛋白的波尔效应以及对温度、ATP和氯离子浓度的敏感度。另外,还测定和比较了中华蟾蜍两个种群的部分器官指数。结果表明,中华蟾蜍高海拔种群具有更高的心脏体重比,较低的肺脏体重比。在血液学参数方面,高海拔种群中华蟾蜍具有更高的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比容。高海拔种群红细胞的长轴短,红细胞的体积显著小于低海拔种群。高海拔种群全血的氧亲和力显著高于低海拔种群。纯化后血红蛋白的血氧亲和力...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DPG浓度标准曲线
0.83±0.04%(P<0.001)。表 3-1 不同海拔中华蟾蜍心脏体重比和肺体重比HW/BM(%) PW/BM(%) B0.54±0.03* 0.43±0.02*** 1120.46±0.02 0.83±0.04 8低海拔种群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表示具有极显著性(形态及血液学参数海拔种群中华蟾蜍的红细胞都具有细胞核,血涂片镜检结果低海拔中华蟾蜍红细胞的具体形态学参数如表 3-2 所示,高海胞体积显著小于低海拔中华蟾蜍(P<0.05),红细胞短轴相近蜍红细胞的长轴显著小于低海拔中华蟾蜍(P<0.05),说明高蜍血红细胞的形状更加接近于一个圆形。
High 18.36±0.34* 13.22±0.29 1705.8±81.11*Low 20.88±0.64 13.43±0.39 2028.33±150.3注: *表示高低海拔种群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高海拔和低海拔中华蟾蜍的红细胞数、红细胞体积、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的数据如图 3-3 所示。高海拔中华蟾蜍的红细胞数量 0.76±0.03 1012/L,低海拔中华蟾蜍血红细胞数量(Red Blood Cell count,RBC)为 0.36±0.021012/L,两个种群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高海拔中华蟾蜍的血红蛋白含量(Hemoglobin count,Hb)为 128.88±2.99 g/L,低海拔中华蟾蜍的含量为 72.93±3.99 g/L,两个种群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高海拔中华蟾蜍的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为 41.89±0.92%,低海拔为 28.56±1.88%,两个种群间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1)。经过计算得到高海拔中华蟾蜍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为,172.20±8.37 pg和308.55±8.79g/L;低海拔中华蟾蜍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分别为 205.73±4.52 pg,257.05±3.92 g/L,高海拔种群的 MCH 显著低于低海拔(P<0.05),而 MCHC 则极显著高于低海拔(P<0.00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3种阿维菌素类药物对无尾两栖类蝌蚪的急性毒性效应(英文)[J]. 张玲玲,张秋金,江沄,耿宝荣.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8(03)
[2]镉对中华蟾蜍蝌蚪生长、变态和Dios、TRs表达以及肝脏的影响[J]. 索丽娟,王宏元,罗磊,高学斌,赵洪峰. 生态毒理学报. 2016(04)
[3]4种两栖爬行动物血细胞的显微结构及细胞化学特征观察[J]. 金星星,张耀光,陈幕飞,金丽. 四川动物. 2015(02)
[4]中华蟾蜍蝌蚪变态过程中甲状腺的组织学变化[J]. 刘静,柴丽红,吴民耀,王宏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5]5种水产动物血红细胞形态显微观察比较及进化分析[J]. 汪青,包永波,林志华,刘浩明. 海洋科学. 2011(10)
[6]中华蟾蜍变态发育过程中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演变[J]. 潘洪珍,陈洪洪,李洋,汪润,张盛周. 解剖学报. 2010 (04)
[7]蟾蜍在肿瘤病中的对症辅助治疗作用[J]. 种振,吴颖颖.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01)
[8]中华蟾蜍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J]. 郭鸿亮,栾颖,李淑兰,赵文阁. 四川动物. 2007(02)
[9]中华蟾蜍血清蛋白及血红蛋白质量浓度的季节性变化[J]. 于洪川,魏智清,孙世旭. 农业科学研究. 2006(04)
[10]三氯杀螨醇对中华蟾蜍成体外周血红细胞的影响[J]. 梁刚,赵彩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6)
博士论文
[1]几种农药对中华蟾蜍的生态毒理效应及分子毒性研究[D]. 尹晓辉.东华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高原鼢鼠血红蛋白氧合特性及其分子机制[D]. 蒲鹏.兰州大学 2018
[2]不同海拔两种沙蜥血红蛋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D]. 鲁松松.兰州大学 2013
[3]上海郊区中华蟾蜍种群生态学研究[D]. 赵建华.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06114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DPG浓度标准曲线
0.83±0.04%(P<0.001)。表 3-1 不同海拔中华蟾蜍心脏体重比和肺体重比HW/BM(%) PW/BM(%) B0.54±0.03* 0.43±0.02*** 1120.46±0.02 0.83±0.04 8低海拔种群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表示具有极显著性(形态及血液学参数海拔种群中华蟾蜍的红细胞都具有细胞核,血涂片镜检结果低海拔中华蟾蜍红细胞的具体形态学参数如表 3-2 所示,高海胞体积显著小于低海拔中华蟾蜍(P<0.05),红细胞短轴相近蜍红细胞的长轴显著小于低海拔中华蟾蜍(P<0.05),说明高蜍血红细胞的形状更加接近于一个圆形。
High 18.36±0.34* 13.22±0.29 1705.8±81.11*Low 20.88±0.64 13.43±0.39 2028.33±150.3注: *表示高低海拔种群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高海拔和低海拔中华蟾蜍的红细胞数、红细胞体积、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的数据如图 3-3 所示。高海拔中华蟾蜍的红细胞数量 0.76±0.03 1012/L,低海拔中华蟾蜍血红细胞数量(Red Blood Cell count,RBC)为 0.36±0.021012/L,两个种群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高海拔中华蟾蜍的血红蛋白含量(Hemoglobin count,Hb)为 128.88±2.99 g/L,低海拔中华蟾蜍的含量为 72.93±3.99 g/L,两个种群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高海拔中华蟾蜍的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为 41.89±0.92%,低海拔为 28.56±1.88%,两个种群间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1)。经过计算得到高海拔中华蟾蜍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为,172.20±8.37 pg和308.55±8.79g/L;低海拔中华蟾蜍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分别为 205.73±4.52 pg,257.05±3.92 g/L,高海拔种群的 MCH 显著低于低海拔(P<0.05),而 MCHC 则极显著高于低海拔(P<0.00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3种阿维菌素类药物对无尾两栖类蝌蚪的急性毒性效应(英文)[J]. 张玲玲,张秋金,江沄,耿宝荣.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8(03)
[2]镉对中华蟾蜍蝌蚪生长、变态和Dios、TRs表达以及肝脏的影响[J]. 索丽娟,王宏元,罗磊,高学斌,赵洪峰. 生态毒理学报. 2016(04)
[3]4种两栖爬行动物血细胞的显微结构及细胞化学特征观察[J]. 金星星,张耀光,陈幕飞,金丽. 四川动物. 2015(02)
[4]中华蟾蜍蝌蚪变态过程中甲状腺的组织学变化[J]. 刘静,柴丽红,吴民耀,王宏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5]5种水产动物血红细胞形态显微观察比较及进化分析[J]. 汪青,包永波,林志华,刘浩明. 海洋科学. 2011(10)
[6]中华蟾蜍变态发育过程中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演变[J]. 潘洪珍,陈洪洪,李洋,汪润,张盛周. 解剖学报. 2010 (04)
[7]蟾蜍在肿瘤病中的对症辅助治疗作用[J]. 种振,吴颖颖.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01)
[8]中华蟾蜍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J]. 郭鸿亮,栾颖,李淑兰,赵文阁. 四川动物. 2007(02)
[9]中华蟾蜍血清蛋白及血红蛋白质量浓度的季节性变化[J]. 于洪川,魏智清,孙世旭. 农业科学研究. 2006(04)
[10]三氯杀螨醇对中华蟾蜍成体外周血红细胞的影响[J]. 梁刚,赵彩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6)
博士论文
[1]几种农药对中华蟾蜍的生态毒理效应及分子毒性研究[D]. 尹晓辉.东华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高原鼢鼠血红蛋白氧合特性及其分子机制[D]. 蒲鹏.兰州大学 2018
[2]不同海拔两种沙蜥血红蛋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D]. 鲁松松.兰州大学 2013
[3]上海郊区中华蟾蜍种群生态学研究[D]. 赵建华.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061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3106114.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