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扩散能力的底栖动物集合群落形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0 11:36
群落构建机制一直以来都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随着集合群落概念的提出,用新颖的方式考虑了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和空间过程的相关性,为群落构建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生物的扩散作用是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中重要的过程之一,在判断集合群落构建过程中环境过滤和空间过程的相对重要性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扩散能力的直接测量十分困难,一直以来缺乏量化涵盖所有模式的综合扩散能力指标,因而在集合群落方面,鲜有对生物扩散能力的充分研究,但从该角度探讨集合群落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集合群落形成机制会随着研究区域、研究对象、研究时间等因素的不同而各异。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海洋生态系统相比,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特性,这些特殊结构对扩散的影响可能是构建河流集合群落的最重要因素,因而成为验证集合群落的理想模型。底栖动物作为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扩散模式丰富而成为优秀的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区域为沙颍河流域的沙河水系,研究对象为底栖动物,在代表着北亚热带受季风影响的三个水文期,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进行生物样品采集和环境变量测定。本论文在对底栖动物的扩散能力做出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拟通过以扩散能力强弱作为分组因子,环...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两组解释变量X1和X2共同解释响应变量Y的变差分解韦恩图[a]被X1单独
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样点,在实验室整理好野外采样需要的材料、工具后进行研究区域的野外调研。通过野外调研可获得研究需要的生物数据和环境数据,并做相关分析,后期再利用模型模拟空间过程,得出空间变量。结合生物数据、环境数据、空间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得出研究区域内不同扩散能力的底栖动物的集合群落形成机制,从而判断扩散能力对影响群落结构的环境和空间因子的相对重要性是否有决定作用。图2.1技术路线Fig2.1Thetechnicalroute
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风影响的三个水文期,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其中有些样点由于实际野外情况并未采集到生物,故平水期(2019年5月)和枯水期(2019年12月)实际采样点为15个,在丰水期(2019年9月)采样点为17个。图3.1研究区域采样点分布图Fig.3.1Distributionofsamplingpointsinthestudyarea3.2底栖动物的采集及鉴定底栖动物的采集包括定性样品和定量样品。首先根据河流断面长度布置采样点,用彼得森底泥采集器采集定量样品,每个采样点采泥样2-3个,将采集的泥样,用60目分样筛筛洗,然后装入封口塑料袋中,室内进行挑拣,把底栖动物标本拣入标本瓶中,用75%乙醇溶液待检。软体动物定性样品用D形踢网(kick-net)进行采集,水生昆虫、寡毛类定性样品采集同定量样品,砾石底质无法用采泥器挖取的,捞取砾石用60目筛绢网筛洗或直接翻起石块在水流下方用筛绢网捞取[98]。室内用解剖镜和显微镜对底栖动物定性样品进行分类鉴定(图3.2),软体动物鉴定到种,水生昆虫(除摇蚊幼虫)至少到科;寡毛类和摇蚊幼虫至少到属。定量样品按不同种类统计个体数,根据采样面积计算种群数量,样品用滤纸吸去多余水分后用扭力天平称出湿重,计算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植物群落构建的生态过滤机制研究进展[J]. 许驭丹,董世魁,李帅,沈豪. 生态学报. 2019(07)
[2]集合群落及其在土壤动物群落构建中的应用[J]. 郭雨溪,高梅香,刘洁,吴东辉. 生态学杂志. 2018(09)
[3]渭河底栖动物性状和功能对空间尺度环境变量响应的生态区差异性[J]. 李胜利,易茂红,陈凯,丁宁,王备新,姚花荣. 生态学报. 2018(07)
[4]河流微生境异质性与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的关系[J]. 张海萍,张宇航,马凯,余杨,渠晓东.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9)
[5]基于河流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数的沙颍河流域水生态健康评价[J]. 胡金,万云,洪涛,钟明,万安,安树青.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5(05)
[6]淮河流域典型河流夏秋季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刘祥,陈凯,陈求稳,王敏,王丽. 环境科学学报. 2016(06)
[7]沙颍河流域面源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郝守宁,彭文启,吴文强,徐建新. 人民长江. 2014(17)
[8]流域治理后生态恢复期的沙颍河干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分析[J]. 舒卫先,胡菊香,陈胜,池仕运. 水生态学杂志. 2014(04)
[9]环境因子对河流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任海庆,袁兴中,刘红,张跃伟,周上博. 生态学报. 2015(10)
[10]沙颍河河南段水质变化及成因分析[J]. 王园欣,左其亭.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2(04)
博士论文
[1]淮河流域浮游动物分布格局及群落形成机制[D]. 赵坤.华东师范大学 2018
[2]东江流域底栖硅藻多样性及集合群落的研究[D]. 刘静.暨南大学 2013
[3]青藏高原东缘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研究[D]. 李奇.兰州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挺水植物残体分解对冷季型植物浮床氮去除的影响及调控[D]. 吕丽萍.南京大学 2019
[2]空间因子和不同尺度环境变量对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集合群落组成的相对影响[D]. 徐盛.南京农业大学 2014
[3]城镇化对溪流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影响的研究[D]. 张潋波.南京农业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39118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两组解释变量X1和X2共同解释响应变量Y的变差分解韦恩图[a]被X1单独
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样点,在实验室整理好野外采样需要的材料、工具后进行研究区域的野外调研。通过野外调研可获得研究需要的生物数据和环境数据,并做相关分析,后期再利用模型模拟空间过程,得出空间变量。结合生物数据、环境数据、空间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得出研究区域内不同扩散能力的底栖动物的集合群落形成机制,从而判断扩散能力对影响群落结构的环境和空间因子的相对重要性是否有决定作用。图2.1技术路线Fig2.1Thetechnicalroute
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风影响的三个水文期,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其中有些样点由于实际野外情况并未采集到生物,故平水期(2019年5月)和枯水期(2019年12月)实际采样点为15个,在丰水期(2019年9月)采样点为17个。图3.1研究区域采样点分布图Fig.3.1Distributionofsamplingpointsinthestudyarea3.2底栖动物的采集及鉴定底栖动物的采集包括定性样品和定量样品。首先根据河流断面长度布置采样点,用彼得森底泥采集器采集定量样品,每个采样点采泥样2-3个,将采集的泥样,用60目分样筛筛洗,然后装入封口塑料袋中,室内进行挑拣,把底栖动物标本拣入标本瓶中,用75%乙醇溶液待检。软体动物定性样品用D形踢网(kick-net)进行采集,水生昆虫、寡毛类定性样品采集同定量样品,砾石底质无法用采泥器挖取的,捞取砾石用60目筛绢网筛洗或直接翻起石块在水流下方用筛绢网捞取[98]。室内用解剖镜和显微镜对底栖动物定性样品进行分类鉴定(图3.2),软体动物鉴定到种,水生昆虫(除摇蚊幼虫)至少到科;寡毛类和摇蚊幼虫至少到属。定量样品按不同种类统计个体数,根据采样面积计算种群数量,样品用滤纸吸去多余水分后用扭力天平称出湿重,计算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植物群落构建的生态过滤机制研究进展[J]. 许驭丹,董世魁,李帅,沈豪. 生态学报. 2019(07)
[2]集合群落及其在土壤动物群落构建中的应用[J]. 郭雨溪,高梅香,刘洁,吴东辉. 生态学杂志. 2018(09)
[3]渭河底栖动物性状和功能对空间尺度环境变量响应的生态区差异性[J]. 李胜利,易茂红,陈凯,丁宁,王备新,姚花荣. 生态学报. 2018(07)
[4]河流微生境异质性与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的关系[J]. 张海萍,张宇航,马凯,余杨,渠晓东.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9)
[5]基于河流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数的沙颍河流域水生态健康评价[J]. 胡金,万云,洪涛,钟明,万安,安树青.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5(05)
[6]淮河流域典型河流夏秋季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刘祥,陈凯,陈求稳,王敏,王丽. 环境科学学报. 2016(06)
[7]沙颍河流域面源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郝守宁,彭文启,吴文强,徐建新. 人民长江. 2014(17)
[8]流域治理后生态恢复期的沙颍河干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分析[J]. 舒卫先,胡菊香,陈胜,池仕运. 水生态学杂志. 2014(04)
[9]环境因子对河流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任海庆,袁兴中,刘红,张跃伟,周上博. 生态学报. 2015(10)
[10]沙颍河河南段水质变化及成因分析[J]. 王园欣,左其亭.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2(04)
博士论文
[1]淮河流域浮游动物分布格局及群落形成机制[D]. 赵坤.华东师范大学 2018
[2]东江流域底栖硅藻多样性及集合群落的研究[D]. 刘静.暨南大学 2013
[3]青藏高原东缘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研究[D]. 李奇.兰州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挺水植物残体分解对冷季型植物浮床氮去除的影响及调控[D]. 吕丽萍.南京大学 2019
[2]空间因子和不同尺度环境变量对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集合群落组成的相对影响[D]. 徐盛.南京农业大学 2014
[3]城镇化对溪流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影响的研究[D]. 张潋波.南京农业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39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3239118.html